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附件)【字数:11249】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祖辈辈们在上生活中不断积累、创造的通过世代传承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无形的、精神的、动态的,是人类社会的无形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某个特定区域、特定群体文明蕴涵的重要体现,在传承过程中通过包含和陶融这一个民族独特的名族精神和民族风格,这在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保护和利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民族精神以及促进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也将以南京市为例,探寻新时期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方式,并进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寻求对策。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创新及思路 1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2
2.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3
第三章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 4
3.1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4
3.2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处境 4
第四章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
4.1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明确 6
4.2制约因素 6
4.3人才匮乏,传承后继无人 7
4.4缺乏法律法规对保护工作的指导 8
4.5保护范围不全面 8
第五章 创新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及措施 10
5.1合理利用开发,纳入旅游产业 10
5.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 10
5.3加强对在校学生教育和培养 11
5.4各级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12
5.5借鉴其他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 12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我国许多城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许多城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处于迷茫阶段,相关部门甚至并未采取任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以来对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关注的比较多,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很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更进一步的促进南京的周边城市和周边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增强周边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笔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保护与经营对策都可对其它城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以及进一步的保护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好比我们所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危机管理体制;旅游开发模式——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或生态博物馆、专题性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化经营模式等。本文尝试对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对应的研究方式,同样也囊括了对其的调查和统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评价;并对相对于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相对应的保护建议。笔者通过了解国家近几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精神,在全世界都倡导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研究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进入21世纪后,人们越来越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历史遗迹、名胜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鲜有人问津,使其受到了冷落。国家近几年来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的就是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见要求地方各级部门申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程序,使众多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出来。
1.3研究创新及思路
如今的社会各个阶层已经越来越重视以及采取措施进行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并且在保护传承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缺少系统性的规划仍然是问题所在。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在信息时代如此发展的今天,跟紧时代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创新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以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结合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特点,从政府的保护措施、老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的互动关系等方面思考,总结概况出一条最适合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道路。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自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我国各地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也将对南京市在新时期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对策。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再只是政府的行为和职责,而成为各地民众自发的认同和保护,这也与非物质文化与人们生活联系互融互进等有着密切联系。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依然是众说纷纭,即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向世界发布的文件中,对非物质文化宜春的定义也反复进行了多次修改,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也有着“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多种称呼。总体来看,依据目前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表述和归类总结,可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具有以下共性:一是非物质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一些无形的、世代相传的智力活动成果,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特征;二是传承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常都由人们以口头或身授等方式进行传承和延续;三是群体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不是某一个人或几个人创造的,而是由一个民族、团体经过时代相传和发展而演绎而成的[1]。因此,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应该归纳为: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世代传承的,有一定历史积累的,反映该特定地域独特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不以物质为体现文化信息。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也是在保护特定地域的特定群体世代相传,祖辈们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以保证人类多样化生态环境的延续。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创新及思路 1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2
2.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3
第三章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 4
3.1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4
3.2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处境 4
第四章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
4.1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明确 6
4.2制约因素 6
4.3人才匮乏,传承后继无人 7
4.4缺乏法律法规对保护工作的指导 8
4.5保护范围不全面 8
第五章 创新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及措施 10
5.1合理利用开发,纳入旅游产业 10
5.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 10
5.3加强对在校学生教育和培养 11
5.4各级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12
5.5借鉴其他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 12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我国许多城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许多城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处于迷茫阶段,相关部门甚至并未采取任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以来对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关注的比较多,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很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更进一步的促进南京的周边城市和周边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增强周边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笔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保护与经营对策都可对其它城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以及进一步的保护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好比我们所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危机管理体制;旅游开发模式——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或生态博物馆、专题性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化经营模式等。本文尝试对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对应的研究方式,同样也囊括了对其的调查和统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评价;并对相对于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相对应的保护建议。笔者通过了解国家近几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精神,在全世界都倡导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研究南京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进入21世纪后,人们越来越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历史遗迹、名胜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鲜有人问津,使其受到了冷落。国家近几年来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的就是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见要求地方各级部门申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程序,使众多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出来。
1.3研究创新及思路
如今的社会各个阶层已经越来越重视以及采取措施进行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并且在保护传承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缺少系统性的规划仍然是问题所在。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在信息时代如此发展的今天,跟紧时代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创新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以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结合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特点,从政府的保护措施、老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的互动关系等方面思考,总结概况出一条最适合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道路。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自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我国各地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也将对南京市在新时期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对策。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再只是政府的行为和职责,而成为各地民众自发的认同和保护,这也与非物质文化与人们生活联系互融互进等有着密切联系。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依然是众说纷纭,即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向世界发布的文件中,对非物质文化宜春的定义也反复进行了多次修改,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也有着“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多种称呼。总体来看,依据目前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表述和归类总结,可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具有以下共性:一是非物质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一些无形的、世代相传的智力活动成果,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特征;二是传承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常都由人们以口头或身授等方式进行传承和延续;三是群体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不是某一个人或几个人创造的,而是由一个民族、团体经过时代相传和发展而演绎而成的[1]。因此,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应该归纳为: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世代传承的,有一定历史积累的,反映该特定地域独特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不以物质为体现文化信息。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也是在保护特定地域的特定群体世代相传,祖辈们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以保证人类多样化生态环境的延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