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感知的文化遗产旅游地旅游亲和力研究(附件)【字数:7312】

摘 要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旅游业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但“旅游亲和力”(affinity for Travel & Tourism)指标表现最差,连续排名较末位,这一重要旅游资源及品牌资产亟待重视、培育和提升。本文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和品牌化理论为研究基础,将旅游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应用于旅游亲和力的综合研究,探索文化遗产旅游地旅游亲和力的影响机制和基本原理。 本文基于游客感知的视角,解析这一现实课题,探寻培育与提升南京旅游亲和力的实践机制与战略对策,为我国旅游部门开展目的地亲和力测评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有益于提升南京旅游亲和力指数与好客品牌价值。
目 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34
第三章 问题分析 57
3.1 调查目的地简介 5
3.2数据收集与问卷设计 56
3.2.1 数据收集 5
3.2.2 问卷设计 5
3.3 数据分析 67
第四章 总结与建议 8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13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最新《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国从第45位升至第17位。“中国正在进入全球旅游强国之林”(刘德谦,2015)。
自2009年,《旅游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旅游资源禀赋明显,但“旅游亲和力”(affinity for Travel & Tourism)指标表现最差,连续排名较末位,这一重要旅游资源及品牌资产亟待重视、培育和提升。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作为旅游目的地而言,中国旅游大而不强,面临中国旅游国际化从资源吸引、市场吸引到综合吸引的总局走向,虽稳中趋降,持续低迷的中国入境旅游正在逐渐回暖,进入平稳发展、效益提升阶段。展望“十三五”,我国旅游业步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一个紧迫的重大课题和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成功的国家品牌化和促销方面,旅游品牌化和促销是开展得最好的”。然而,著名旅游服务与营销专家莫里森(Morrison)却直言“中国旅游目的地定位与品牌化仍很滞后”,尤其是要倡导,品牌目标定位与品牌化应以研究为基础而非局限于“猜测”,中国许多著名景区在游客管理方面仍存在严重问题,对游客的旅游亲和力行为尚缺乏深入了解。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采用下列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对南京文化遗产旅游地进行实地调查,实地了解游客对于旅游亲和力的看法。
(2)问卷调查法。以南京中山陵和夫子庙的游客为样本发放问卷,以了解其观点。
(3)文献研究法。参考相关文献和有关学术报告,综述而提出观点。
(4)数据统计分析法。通过问卷设计、实地调查问卷获得大量有效的数据,之后将得到的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得出数据分析结果,用于支持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研究思路如下: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前言
在《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旅游亲和力既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服务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文化遗产旅游地的旅游系统中,旅游亲和力是一种无形的核心旅游资源, 构成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一个比较优势与品牌竞争力。
十七大报告指出,把中国建设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从提升国际形象的政治层面上,国家亲和力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肖峰 张璐,2008;张国锦 田仲勋,2010;王晨,2014),这种力可在各层面被感知认可(薛宝生,2007)。本文根据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于亲和力的研究,借鉴他们的成功的经验,对我接下去的研究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2.2国内外对于旅游亲和力的研究以及现状
追溯亲和力(affinity)这一核心概念,最早Mehrabian(1971)在其专著《无声的信息》中做了论述,随后被使用于营销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中。尤其是情感亲和力(Kals,1999)、文化亲和力(Swift,1999)、亲和力营销(Woo,2006;Roy,2007)、品牌亲和力(Schmid,2000;Pearlman,2007;薛倚明,2011;Jacobs,2014)和顾客亲和力感知(Kupka,2008;Nes,2014)。
自2009年,WEF视旅游亲和力为旅游资源的重要支柱用于《旅游竞争力报告》,由此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但对旅游亲和力的研究依然有限,涉及目的地文化亲和力(Park,2011;Fourie,2013;Viladrich,2014)、旅游决策的宗教亲和力(Moghimehfar,2011)、可持续旅游的环境亲和力(Passafaro,2015)、国家公园亲和力(Mayer,2010;Arnberger,2012)和博物馆播客亲和力(Kang,2012)等主题,且置亲和力于旅游资源的必备要素,理论建构及专题研究相对弱化。
刘德谦首先敏锐关注到这一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的重要构成元素,把旅游亲和力的学术理念引入国内旅游学界,同时对旅游亲和力的概念、生成、构成和培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及实践探讨(刘德谦a;刘德谦b,2012)。国内学者仅有李平和杨松(2013)、单霁翔(2014)、唐夕汐(2015)、李平和王蕾(2015)针对旅游目的地亲和力的概念构建和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相对细致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但略显概括和粗略。
归纳其学术概念,旅游亲和力可基本定义为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对旅游推介的无形投入,衍生亲切感的系列措施和制度安排,居民的好客度,以及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度、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满意度和忠诚度。旅游亲和力包含旅游开明度、居民对游客的态度、旅游推荐度、游客导向程度等四大维度。可见,旅游亲和力的评价对象在于目的地及其居民,且核心在于游客的评价导向。
2.3结论
基于游客感知的文化遗产旅游地旅游亲和力的研究对于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这些文献资料的指导,能够让我更好的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38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