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状况与评价
目 录
1 引言 2
2 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2
2.1 信息披露不对称的现状 2
2.2 公信力建立的要求 3
2.3 有利于知情权的实现 3
2.4 提升自身形象的必要手段 4
3 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评价的关键要素 4
3.1 信息披露的内容评价 4
3.2 信息披露的方式评价 5
3.3 信息披露的质量评价 6
4 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7
4.1 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7
4.2 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8
5 案例分析——中国红十字会的披露状况 9
5.1 中国红十字会披露内容否完整性评价 10
5.2 中国红十字会披露途径合理性评价 12
5.3 中国红十字会披露及时性与可靠性评价 12
6 完善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措施 13
6.1 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治理 13
6.2 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 14
6.3 其他监督方式进行治理 14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公益慈善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调节社会分配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发生丑闻,让人们对公益慈善事业的信任与热情急剧下降。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不公开、不透明,评价方式不明确以及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是根本原因。此外,内部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理混乱、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使得社会公众开始重视和关注公益组织信息披露状况与评价。
随着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兴旺发展,人们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如潮、善举涌动。对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状况与评价的研究,有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力度,促进公益慈善组织标准化和系统化的建设,提高披露信息的质量。
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研究公益慈善组织更为迫切,本文正是从慈善组织目前社会现状的实际意义出发,分析了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制度、背景以及评价体系与标准。总结了有利于增加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健康发展、增加筹集款项的能力的各项措施。并分析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与评价机制的不足,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改进方法,重新塑造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形象。
2 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2.1 信息披露不对称的现状
慈善组织的信息不对称指是信息在捐助者和慈善组织之间没有均等分配。在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中,基本目标是真实反映资源和资金的流向以及捐赠人和受益人的具体使用情况,是对慈善组织的工作效率的检验和监督。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典型后果,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慈善组织不是让捐赠者进行运营与管理,而是以组织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具有信息优势。所以掌握信息优势的慈善组织经常处于有利地位,而掌握信息劣势的公众和捐赠者则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让自己利益发挥最大化,把对组织不利的信息隐藏的概率较高。披露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正越来越严重,组织人员受到利益的驱动或是道德的丧失,让信息不能完全反馈,不能真实反映使用资金的情况。也不能让社会公众清楚了解资金或资源用途和支出,没有充分利用资源。
信息需求和供给的过程是动态化,仅靠自由运转很难达到自然均衡状态。捐赠者对信息内容、形式、程度专业化程度低,利用的资源有限。再者,对信息的获取要付出成本,途径也依赖于个人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提供信息披露来改变这一现状,作为动力促进信息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2.2 公信力建立的要求
公信力与信息披露的可靠程度、充分条件、及时与否都密切相关,公益慈善组织在信息披露中的应该包括财务年度报告与捐赠者和受益者的情况。但由于历史背景、部分制度缺失导致目前的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财务可靠程度低、透明度低、不能及时更新信息状况。另外,缺少相关制度监督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任其自由发展造成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信任度降至冰点。
而社会公信力的程度作为关键要素,影响着公益慈善组织的经营和发展,因为慈善组织基于社会公众的信任才得以生存,大部分资源来自社会公众捐赠,一旦慈善组织失去公众的信任与关注,那么慈善组织将举步维艰,发展也会停滞不前。此外信息的透明公开也会成为影响捐赠者和潜在捐赠者是否捐赠的评估因素,只有做到善款善用才能取得公众信任,引导慈善组织的良性发展。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慈善组织基于公信力建设的要求,不仅需要做好信息披露的工作,而且需要在信息的披露质量的改进方面做出努力,进行信息披露形式的改善,信息披露渠道畅通程序合理以保证高效运行,有利于慈善组织的长期发展。
2.3 有利于知情权的实现
公益慈善组织的非营利性是组织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别于社会的其他组织重要特征,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以公益为目的提供公共性质的服务。公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慈善组织所拥有与支配的财物很大部分通过个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捐赠所获取,另一部分依赖于政府划拨资金。因此社会公众拥有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力,包括官方和非官方。
不仅是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而且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近来批准通过的《慈善法》草案,都能说明公众拥有的知情权包含慈善组织的相关信息。捐赠者通过改变资源分配影响公益慈善组织,受益者的隐私信息也被慈善组织掌握,公益慈善组织应该对委托人与受益人的资源使用和管理履行职能,使其发挥效益最大化,信息披露是保障权益的必要途径。
公众的知情权会促成对慈善组织的理解与信任,这是慈善组织的立足之根本。公开信息披露是慈善组织的基本责任,也是底线。有一些慈善组织目前已经让公众不再信任,这就是知情权没有实现产生的后果,这本身就是公众对它们的惩罚,表示了公众对信息披露的强烈要求。再这样下去,这些慈善组织将不再被公众认同,流失募捐对象来源。让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更公开化一些,在阳光下发展,使得公众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慈善组织才不会被公众质疑声淹没。
2.4 提升自身形象的必要手段
对于慈善组织而言,由于其非营利性的性质,目的在于帮助困难贫穷的群体,所以财务信息、决策信息、组织经营状况等应该向公众披露。此外,慈善组织所拥有的资金、资源大部分来自公众的捐赠,捐赠人往往关心财物是否合理使用,因此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是必备的能力。通过全方位的信息透明度增加,公众对资金、资源的流向和使用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做好这项工作会塑造健康的组织形象,促进进一步的捐赠,增加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郭美美事件、红会捐赠劣质单车事件等负面新闻,使得公益慈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一落千丈,对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号召力大幅度下降。改善慈善组织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在现阶段迫在眉睫。如同虚设的外部监管体制和腐败的内部运作机制,影响了公益组织长久性可持续的发展。让公众了解工作的流程和取得的成果,是组织内部的管理改进的要求,也是维护信息需求者与提供者之间关系的途径,更是提升自身形象的必要手段。
在《慈善法》正式实施后,按要求执行并尽快规范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改进地方慈善制度,完善现有的不足,让信息披露走向程序化、健康化。如果采用奖惩机制,按信息披露状况的得分作为公益慈善组织经营的一项重要考核项目,列入以后慈善法律的也会促进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
1 引言 2
2 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2
2.1 信息披露不对称的现状 2
2.2 公信力建立的要求 3
2.3 有利于知情权的实现 3
2.4 提升自身形象的必要手段 4
3 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评价的关键要素 4
3.1 信息披露的内容评价 4
3.2 信息披露的方式评价 5
3.3 信息披露的质量评价 6
4 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7
4.1 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7
4.2 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8
5 案例分析——中国红十字会的披露状况 9
5.1 中国红十字会披露内容否完整性评价 10
5.2 中国红十字会披露途径合理性评价 12
5.3 中国红十字会披露及时性与可靠性评价 12
6 完善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措施 13
6.1 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治理 13
6.2 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 14
6.3 其他监督方式进行治理 14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公益慈善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调节社会分配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发生丑闻,让人们对公益慈善事业的信任与热情急剧下降。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不公开、不透明,评价方式不明确以及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是根本原因。此外,内部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理混乱、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使得社会公众开始重视和关注公益组织信息披露状况与评价。
随着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兴旺发展,人们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如潮、善举涌动。对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状况与评价的研究,有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力度,促进公益慈善组织标准化和系统化的建设,提高披露信息的质量。
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研究公益慈善组织更为迫切,本文正是从慈善组织目前社会现状的实际意义出发,分析了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制度、背景以及评价体系与标准。总结了有利于增加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健康发展、增加筹集款项的能力的各项措施。并分析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与评价机制的不足,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改进方法,重新塑造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形象。
2 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2.1 信息披露不对称的现状
慈善组织的信息不对称指是信息在捐助者和慈善组织之间没有均等分配。在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中,基本目标是真实反映资源和资金的流向以及捐赠人和受益人的具体使用情况,是对慈善组织的工作效率的检验和监督。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典型后果,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慈善组织不是让捐赠者进行运营与管理,而是以组织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具有信息优势。所以掌握信息优势的慈善组织经常处于有利地位,而掌握信息劣势的公众和捐赠者则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让自己利益发挥最大化,把对组织不利的信息隐藏的概率较高。披露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正越来越严重,组织人员受到利益的驱动或是道德的丧失,让信息不能完全反馈,不能真实反映使用资金的情况。也不能让社会公众清楚了解资金或资源用途和支出,没有充分利用资源。
信息需求和供给的过程是动态化,仅靠自由运转很难达到自然均衡状态。捐赠者对信息内容、形式、程度专业化程度低,利用的资源有限。再者,对信息的获取要付出成本,途径也依赖于个人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提供信息披露来改变这一现状,作为动力促进信息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2.2 公信力建立的要求
公信力与信息披露的可靠程度、充分条件、及时与否都密切相关,公益慈善组织在信息披露中的应该包括财务年度报告与捐赠者和受益者的情况。但由于历史背景、部分制度缺失导致目前的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财务可靠程度低、透明度低、不能及时更新信息状况。另外,缺少相关制度监督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任其自由发展造成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信任度降至冰点。
而社会公信力的程度作为关键要素,影响着公益慈善组织的经营和发展,因为慈善组织基于社会公众的信任才得以生存,大部分资源来自社会公众捐赠,一旦慈善组织失去公众的信任与关注,那么慈善组织将举步维艰,发展也会停滞不前。此外信息的透明公开也会成为影响捐赠者和潜在捐赠者是否捐赠的评估因素,只有做到善款善用才能取得公众信任,引导慈善组织的良性发展。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慈善组织基于公信力建设的要求,不仅需要做好信息披露的工作,而且需要在信息的披露质量的改进方面做出努力,进行信息披露形式的改善,信息披露渠道畅通程序合理以保证高效运行,有利于慈善组织的长期发展。
2.3 有利于知情权的实现
公益慈善组织的非营利性是组织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别于社会的其他组织重要特征,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以公益为目的提供公共性质的服务。公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慈善组织所拥有与支配的财物很大部分通过个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捐赠所获取,另一部分依赖于政府划拨资金。因此社会公众拥有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力,包括官方和非官方。
不仅是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而且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近来批准通过的《慈善法》草案,都能说明公众拥有的知情权包含慈善组织的相关信息。捐赠者通过改变资源分配影响公益慈善组织,受益者的隐私信息也被慈善组织掌握,公益慈善组织应该对委托人与受益人的资源使用和管理履行职能,使其发挥效益最大化,信息披露是保障权益的必要途径。
公众的知情权会促成对慈善组织的理解与信任,这是慈善组织的立足之根本。公开信息披露是慈善组织的基本责任,也是底线。有一些慈善组织目前已经让公众不再信任,这就是知情权没有实现产生的后果,这本身就是公众对它们的惩罚,表示了公众对信息披露的强烈要求。再这样下去,这些慈善组织将不再被公众认同,流失募捐对象来源。让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更公开化一些,在阳光下发展,使得公众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慈善组织才不会被公众质疑声淹没。
2.4 提升自身形象的必要手段
对于慈善组织而言,由于其非营利性的性质,目的在于帮助困难贫穷的群体,所以财务信息、决策信息、组织经营状况等应该向公众披露。此外,慈善组织所拥有的资金、资源大部分来自公众的捐赠,捐赠人往往关心财物是否合理使用,因此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是必备的能力。通过全方位的信息透明度增加,公众对资金、资源的流向和使用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做好这项工作会塑造健康的组织形象,促进进一步的捐赠,增加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郭美美事件、红会捐赠劣质单车事件等负面新闻,使得公益慈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一落千丈,对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号召力大幅度下降。改善慈善组织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在现阶段迫在眉睫。如同虚设的外部监管体制和腐败的内部运作机制,影响了公益组织长久性可持续的发展。让公众了解工作的流程和取得的成果,是组织内部的管理改进的要求,也是维护信息需求者与提供者之间关系的途径,更是提升自身形象的必要手段。
在《慈善法》正式实施后,按要求执行并尽快规范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改进地方慈善制度,完善现有的不足,让信息披露走向程序化、健康化。如果采用奖惩机制,按信息披露状况的得分作为公益慈善组织经营的一项重要考核项目,列入以后慈善法律的也会促进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