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及预防对策
当前,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本文只详述几种主要类型。这些犯罪心理的形成都有其复杂原因,其中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畸形的家庭教育、无良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客观因素。同时,片面的人生观、贫乏的法律意识、稚嫩的认知结构、盲目从众性心理等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剖析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通过这些预防犯罪心理形成的对策真正做到对青少年犯罪的防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基本类型 2
(一)病理型心理 2
(二)无知型心理 2
(三)冲动型心理 2
(四)挫折型心理 2
(五)仿效型心理 2
(六)戏谑型心理 2
二、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2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2
1.家庭的不良影响 2
(1)家庭矛盾尖锐 3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3
(3)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 3
2.学校教育的不良因素 3
(1) 教育内容缺陷 3
(2)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3
(3)教育方法陈旧导致的厌学现象 3
3.社会的负面影响 3
(1)就业的负面影响 3
(2)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4
(3)大众传媒和网络的影响 4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4
1.不正确的人生观和淡薄的法律意识 4
2.幼稚的认知能力和不良的生理性需要 4
3.不稳定的情绪和不坚定的意志 4
4. 模仿能力强易受不良影响 4
三、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对策 5
(一)犯罪心理预防 5
1.积极的事前预防 5
2.培养社会控制力 5
3.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5
(二)心理教育预防 5
1.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校教育 5
2.家庭教育 5
3.社会教育 6
(三)犯罪心理矫正 6
1.提高认识水平 6
2.改变认知结构 6
3.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6
4.司法实践的再预防 6
三、 结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及预防对策
引言
引言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少年正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的一类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却也相对独立、成熟。但是青少年普遍社会经验欠缺,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教育失当,便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所以,小到拯救一个年轻的灵魂,大到从根源预防整个社会的犯罪,从青少年群体着手是最快速也是最有成效的。所以,要从根源青少年犯罪进行防控,就必须要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并研究有效的预防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基本类型
尽管少数青少年犯罪带有偶发性,但大多数是有具体目的和特定意图的,每个犯罪心理过程也不尽相同。根据青少年犯罪动机及特点,可将青少年犯罪心理大致划分为以下六类:
(一)病理型心理
该类型的青少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精神疾病症状,比如仇恨心理和抑郁病态心理[1]。也许许多人难以理解这些青少年为何会有精神疾病,其实这些青少年与成人所患精神疾病的情况是一样的。因此,如果没有及时诊治这些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无知型心理
该类型的青少年大多是没有接受必要的知识教育,具体表现为法律意识淡薄,心理发育不良。每当在生活中出现问题时,自己往往无能为力或手足无措,以至于导致悲剧的发生。这类青少年身心发育不一致,生理发育成熟与心理发育相对缓慢两者不协调,呈现出心理活动和认识水平低龄化的现象,很容易因为无知而导致犯罪。
(三)冲动型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期,情绪时常不稳定,很容易表现出蛮横跋扈、争强好胜、以自我为中心等特性。该类型的青少年在实施犯罪之前,有时并不是完全受有计划的犯罪心理的支配,只是随机的,并没有预谋。但又因为年轻气盛,结果往往是实施了不计后果的冲动犯罪行为。这类冲动型的青少年尤其容易经受不住外界客观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引发突发性犯罪。且这类人群的犯罪心理具有易变性,行为人容易因为具体情况的变化而迅速做出不同性质的犯罪行为。
(四)挫折型心理
该类型的犯罪心理表现为心理学上的心理挫折。即他们在为既定目标采取的行动时受到障碍而不能克服,会产生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而这类群体因为缺乏磨练,遭受挫折后挫折感强且容忍力差,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以至于不能自控,最后导致犯罪。
(五)仿效型心理
该类型的青少年一般生长在暴力环境中,他们的身边有很多暴力因素,当今文化传媒也时常会对他们形成的误导。这类群体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些暴力因素的影响,生活中遇到问题也模仿暴力因素来解决问题,还可能错以为现实世界里就充满了暴力。尤其是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六)戏谑型心理
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天真活泼,如果能够得到良好引导,会往良性的成长发展。但这些特征在犯罪青少年身上却表现为戏谑性的犯罪行为,他们为了追求恶作剧快感把犯罪当儿戏,把自己一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以此为乐。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青少年群体的犯罪心理是青少年在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与他们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斗争没有得到妥善化解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的发展变化过程。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客观原因是指影响生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观原因指促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主体内在动力。因素大量的犯罪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客观原因尤为重要,外部的刺激导致了内部的变化,两种因素互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1.家庭的不良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人格缺陷,这往往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1)家庭矛盾尖锐
一些青少年的家庭矛盾比较突出,时常可能会有暴力行为的发生,这会使青少年的内心变得脆弱不堪。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们会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自己无人关心、精神无处寄托、自己的存在无关紧要,从而主动去家庭以外的环境寻求温暖。不幸的是,他们很容易在不法分子的威逼利诱下,慢慢地滋生犯罪心理[4]。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绝大多数青少年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很高期望值,在关爱和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有时恰恰会表现为两种极端: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地娇宠溺爱,会让孩子形成贪婪、脾气暴躁、自私、任性等性格特征,容易导致犯罪心理的滋生。而有些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有出息,对他们要求过为严苛。一旦他们没有达到规定的目标,父母便动辄打骂,使孩子感到巨大的家庭压力,心理开始扭曲,自暴自弃,导致犯罪心理的滋生[5]。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基本类型 2
(一)病理型心理 2
(二)无知型心理 2
(三)冲动型心理 2
(四)挫折型心理 2
(五)仿效型心理 2
(六)戏谑型心理 2
二、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2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2
1.家庭的不良影响 2
(1)家庭矛盾尖锐 3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3
(3)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 3
2.学校教育的不良因素 3
(1) 教育内容缺陷 3
(2)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3
(3)教育方法陈旧导致的厌学现象 3
3.社会的负面影响 3
(1)就业的负面影响 3
(2)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4
(3)大众传媒和网络的影响 4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4
1.不正确的人生观和淡薄的法律意识 4
2.幼稚的认知能力和不良的生理性需要 4
3.不稳定的情绪和不坚定的意志 4
4. 模仿能力强易受不良影响 4
三、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对策 5
(一)犯罪心理预防 5
1.积极的事前预防 5
2.培养社会控制力 5
3.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5
(二)心理教育预防 5
1.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校教育 5
2.家庭教育 5
3.社会教育 6
(三)犯罪心理矫正 6
1.提高认识水平 6
2.改变认知结构 6
3.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6
4.司法实践的再预防 6
三、 结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及预防对策
引言
引言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少年正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的一类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却也相对独立、成熟。但是青少年普遍社会经验欠缺,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教育失当,便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所以,小到拯救一个年轻的灵魂,大到从根源预防整个社会的犯罪,从青少年群体着手是最快速也是最有成效的。所以,要从根源青少年犯罪进行防控,就必须要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并研究有效的预防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基本类型
尽管少数青少年犯罪带有偶发性,但大多数是有具体目的和特定意图的,每个犯罪心理过程也不尽相同。根据青少年犯罪动机及特点,可将青少年犯罪心理大致划分为以下六类:
(一)病理型心理
该类型的青少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精神疾病症状,比如仇恨心理和抑郁病态心理[1]。也许许多人难以理解这些青少年为何会有精神疾病,其实这些青少年与成人所患精神疾病的情况是一样的。因此,如果没有及时诊治这些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无知型心理
该类型的青少年大多是没有接受必要的知识教育,具体表现为法律意识淡薄,心理发育不良。每当在生活中出现问题时,自己往往无能为力或手足无措,以至于导致悲剧的发生。这类青少年身心发育不一致,生理发育成熟与心理发育相对缓慢两者不协调,呈现出心理活动和认识水平低龄化的现象,很容易因为无知而导致犯罪。
(三)冲动型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期,情绪时常不稳定,很容易表现出蛮横跋扈、争强好胜、以自我为中心等特性。该类型的青少年在实施犯罪之前,有时并不是完全受有计划的犯罪心理的支配,只是随机的,并没有预谋。但又因为年轻气盛,结果往往是实施了不计后果的冲动犯罪行为。这类冲动型的青少年尤其容易经受不住外界客观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引发突发性犯罪。且这类人群的犯罪心理具有易变性,行为人容易因为具体情况的变化而迅速做出不同性质的犯罪行为。
(四)挫折型心理
该类型的犯罪心理表现为心理学上的心理挫折。即他们在为既定目标采取的行动时受到障碍而不能克服,会产生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而这类群体因为缺乏磨练,遭受挫折后挫折感强且容忍力差,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以至于不能自控,最后导致犯罪。
(五)仿效型心理
该类型的青少年一般生长在暴力环境中,他们的身边有很多暴力因素,当今文化传媒也时常会对他们形成的误导。这类群体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些暴力因素的影响,生活中遇到问题也模仿暴力因素来解决问题,还可能错以为现实世界里就充满了暴力。尤其是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六)戏谑型心理
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天真活泼,如果能够得到良好引导,会往良性的成长发展。但这些特征在犯罪青少年身上却表现为戏谑性的犯罪行为,他们为了追求恶作剧快感把犯罪当儿戏,把自己一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以此为乐。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青少年群体的犯罪心理是青少年在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与他们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斗争没有得到妥善化解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的发展变化过程。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客观原因是指影响生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观原因指促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主体内在动力。因素大量的犯罪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客观原因尤为重要,外部的刺激导致了内部的变化,两种因素互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1.家庭的不良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人格缺陷,这往往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1)家庭矛盾尖锐
一些青少年的家庭矛盾比较突出,时常可能会有暴力行为的发生,这会使青少年的内心变得脆弱不堪。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们会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自己无人关心、精神无处寄托、自己的存在无关紧要,从而主动去家庭以外的环境寻求温暖。不幸的是,他们很容易在不法分子的威逼利诱下,慢慢地滋生犯罪心理[4]。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绝大多数青少年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很高期望值,在关爱和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有时恰恰会表现为两种极端: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地娇宠溺爱,会让孩子形成贪婪、脾气暴躁、自私、任性等性格特征,容易导致犯罪心理的滋生。而有些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有出息,对他们要求过为严苛。一旦他们没有达到规定的目标,父母便动辄打骂,使孩子感到巨大的家庭压力,心理开始扭曲,自暴自弃,导致犯罪心理的滋生[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fxlw/faxue/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