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物流实验室建设方案探究
信息化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主流,物流也逐渐融入到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新的物流模式以及智能化物流中心不断涌现,与此同时高校的物流专业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物流实验室逐渐成为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物流专业作为应用型院校的特色专业,相对于其他理工科专业具有更强的实践性,而实验室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是科技创新的基地,也是社会服务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现有物流实验室分析,结合信息化背景下物流行业的新技术的发展与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一个适合我院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特性的,服务于多样化教学的现代化物流实验室。关键词 信息化,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方案,效果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1.1 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3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4
2 实验室建设必要性 4
2.1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4
2.2 物流实验室发展趋势 6
2.3 物流实验室建设目标 7
2.4 物流实验室建设原则 7
3 实验室建设规划内容 8
3.1 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 8
3.2 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9
3.3 物流实验室建设思路和举措 10
3.4 物流实验室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 10
4 基于信息化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13
4.1 信息化技术发展对新课程的启示 13
4.2 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14
4.3 创新教学开放课程体系 15
5 信息化物流实验室建设效果分析 16
5.1 实验室教学效果分析 16
5.2 实验室科学研究能力分析 17
5.3 实验室社会服务效果分析 18
5.4 实验室预期收益效果分析 18
结 语 21
致 谢 22
参 考 文 献 23
1 引言
1.1 背景及意义
现代物流最初是在美国形成并得到发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上世纪60年代传入日本并得到发展,之后业务范围覆盖货物存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和加工等各个方面,它在物资销售中起了桥梁作用[1]。现代物流与多种专业学科相互交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物流业被认为是第三大商品利润而备受关注,其发展机遇也随着物质资料需求的上升而无可限量[2]。目前在西方欧美等国家,物流业已经具有规模化和较高的专业以及科技水平,并且他们的关注点已经从对物流最基本的成本控制转移到物流管理标准化、物流过程绿色化、以及物流相关内涵的拓展方面。
我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发展是物流行业产生的基础,并逐渐融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成为国民经济社会的重要一环。但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物流具有大范围跨区域发展的特性,我国物流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物流总体的运力不均,在总体的物流发展大环境下,只有一些公司发展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可以做到高效率的物流运输。二是我国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虽然能够满足不断扩张的社会化需求,但物流的服务质量却难以达到社会基本满意度。三是物流相关基础设施分布存在地区化,物流企业相互之间相互挤压市场,过多的投入集中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则出现衔接不流畅、运力较低、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各物流公司的服务辐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四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商业恶性竞争造成各区域间互相封锁,对区域内进行行业垄断,造成资源的分割化难以整合,市场规范性难以保障。不适合现代一体化发展模式。五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物流发展难以确定一套适用性较强的行业规范,导致物流市场提供的物流服务标准化、集约化程度较低,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层次不齐,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更加稀少。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加速建设和推动现代物流业,使物流业成为我国产业重要的结构支撑,创造新的发展方式,并增强国民经济竞争能力,对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文明长久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立足发展应用型高等院校,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更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并可以在学校期间就积累物流相关工作经验,以较早的适用现代物流企业工作规范,达到培养高端人才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物流领域的发展,西方等发达国家一直都是处于领先的位置,与之相对应的物流建设理论体系研究也起步很早,并较早的建立了用于实践研究的相关物流实验室。据有关数据资料统计,这些较早建立的实验室在之后西方现代化物流模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就涉及物流建设中对物流系统设计优化、现代物流技术、智能化物流建设、物流系统的仿真与模拟、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以及有关物流运输法律法规、物流行业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和基础知识教育等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物流研究领域较为先进大学教学经验之一就是非常重视物流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从而使其能够在现代化物流模式的研究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于科研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西方国家的诸多著名高校都位于世界前列,其基本都拥有着国家级别科研实验室。这其中较为著名的美国能源部所属、加州大学管理的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就是科学与工程研究方面的佼佼者,其实验室曾获得6个物理方面的诺贝尔奖和4个化学方面的诺贝尔奖[3]。在以实验室为中心的配套教学模式中,像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美国与加拿大为代表的基础能力教育模(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到以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代表的学生能力基础教育培训(CEBT:Competency basededucation and training),都将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作为中心目标[3]。
目 录
1 引言 1
1.1 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3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4
2 实验室建设必要性 4
2.1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4
2.2 物流实验室发展趋势 6
2.3 物流实验室建设目标 7
2.4 物流实验室建设原则 7
3 实验室建设规划内容 8
3.1 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 8
3.2 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9
3.3 物流实验室建设思路和举措 10
3.4 物流实验室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 10
4 基于信息化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13
4.1 信息化技术发展对新课程的启示 13
4.2 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14
4.3 创新教学开放课程体系 15
5 信息化物流实验室建设效果分析 16
5.1 实验室教学效果分析 16
5.2 实验室科学研究能力分析 17
5.3 实验室社会服务效果分析 18
5.4 实验室预期收益效果分析 18
结 语 21
致 谢 22
参 考 文 献 23
1 引言
1.1 背景及意义
现代物流最初是在美国形成并得到发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上世纪60年代传入日本并得到发展,之后业务范围覆盖货物存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和加工等各个方面,它在物资销售中起了桥梁作用[1]。现代物流与多种专业学科相互交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物流业被认为是第三大商品利润而备受关注,其发展机遇也随着物质资料需求的上升而无可限量[2]。目前在西方欧美等国家,物流业已经具有规模化和较高的专业以及科技水平,并且他们的关注点已经从对物流最基本的成本控制转移到物流管理标准化、物流过程绿色化、以及物流相关内涵的拓展方面。
我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发展是物流行业产生的基础,并逐渐融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成为国民经济社会的重要一环。但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物流具有大范围跨区域发展的特性,我国物流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物流总体的运力不均,在总体的物流发展大环境下,只有一些公司发展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可以做到高效率的物流运输。二是我国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虽然能够满足不断扩张的社会化需求,但物流的服务质量却难以达到社会基本满意度。三是物流相关基础设施分布存在地区化,物流企业相互之间相互挤压市场,过多的投入集中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则出现衔接不流畅、运力较低、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各物流公司的服务辐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四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商业恶性竞争造成各区域间互相封锁,对区域内进行行业垄断,造成资源的分割化难以整合,市场规范性难以保障。不适合现代一体化发展模式。五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物流发展难以确定一套适用性较强的行业规范,导致物流市场提供的物流服务标准化、集约化程度较低,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层次不齐,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更加稀少。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加速建设和推动现代物流业,使物流业成为我国产业重要的结构支撑,创造新的发展方式,并增强国民经济竞争能力,对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文明长久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立足发展应用型高等院校,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更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并可以在学校期间就积累物流相关工作经验,以较早的适用现代物流企业工作规范,达到培养高端人才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物流领域的发展,西方等发达国家一直都是处于领先的位置,与之相对应的物流建设理论体系研究也起步很早,并较早的建立了用于实践研究的相关物流实验室。据有关数据资料统计,这些较早建立的实验室在之后西方现代化物流模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就涉及物流建设中对物流系统设计优化、现代物流技术、智能化物流建设、物流系统的仿真与模拟、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以及有关物流运输法律法规、物流行业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和基础知识教育等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物流研究领域较为先进大学教学经验之一就是非常重视物流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从而使其能够在现代化物流模式的研究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于科研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西方国家的诸多著名高校都位于世界前列,其基本都拥有着国家级别科研实验室。这其中较为著名的美国能源部所属、加州大学管理的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就是科学与工程研究方面的佼佼者,其实验室曾获得6个物理方面的诺贝尔奖和4个化学方面的诺贝尔奖[3]。在以实验室为中心的配套教学模式中,像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美国与加拿大为代表的基础能力教育模(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到以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代表的学生能力基础教育培训(CEBT:Competency basededucation and training),都将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作为中心目标[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