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搜寻行为研究消费者的调查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会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搜寻自身关注的食品安全信息。本文在对南京市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讨论影响消费者搜寻食品安全信息行为的关键因素,消费者的个人及家庭特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程度及购买行为、食品安全信息的供给情况都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息搜寻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认为政府应加强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扩大信息发布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联动机制,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安全购买能力。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一、绪论2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1.国内研究现状2
2.国外研究现状3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3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4
(一)理论框架4
1.个人及家庭特征4
2.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认知情况5
3.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来源5
4. 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需求情况5
(二)研究假说5
(三)研究方法5
1.文献研究 5
2. 调查研究5
3. 计量分析5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6
(一)问卷设计6
1. 个人及家庭特征6
2. 食品安全认知情况6
3.信息搜寻行为6
4.信息需求及供给6
(二)调查说明6
(三)描述性分析7
1.样本个体及家庭特征描述7
2.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知情况8
3.信息搜寻行为10
4.信息需求及供给11
四、实证分析12
(一)计量模型的建立和变量说明12
(二)计量结果14
(三)小结15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16
(一)研究结论16
(二)政策建议17
1.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17
2.扩大信息发布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道17
3.加强宣传教育17
4.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联动机制18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附录:调查问卷20
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搜寻行为研究
——基于南京市消费者的调查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对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是构成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商品信息,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面临着更强的不确定性,相对于品牌、价格等属性,质量安全属性不能被直接观测到,通过信息搜寻消费者无法获知生鲜农产品质量真正的风险程度,只能减少感知风险和实际风险之间的偏差;另一方面,食品安全信息属于公共物品,消费者搜寻和获知的大量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并非是由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的,而是由监管者、媒体或其他社会团体提供的。那么,对消费者搜寻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行为进行研究,就可以从需求层面上为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供给做出引导,也有助于揭示更多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提高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搜寻的积极程度,可以使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传递更为有效,这样会进一步增加消费者对生鲜食品质量安全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通过食物的生产消费链逆向溯源,对其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促进整个生鲜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信息的有效传递、改善生鲜农产品市场食品安全状况的目的。
本文选择南京市消费者作为调查对象,基于调查数据,从需求层面分析我国消费者获取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现状以及在搜寻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讨论影响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搜寻行为的主要因素,以期能够为政府及时准确地提供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规范企业的食品生产行为以及增加食品市场中安全信息的透明度提供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搜寻行为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是依托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等理论为背景,从宏观角度对我国食品(农产食品)市场中的质量安全信息、政府监管机制等问题来进行研究。但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上意识到目前要规范和开拓国内的食品市场,最大的障碍就在于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认知和获得的问题,并由此提出要建设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促进食品行业信息共享和规范化管理等措施;另一方面,在有关消费者需求方面的一些实证分析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食品安全信息问题以及消费者食品质量安全需求的研究一直较为重视,起步较早,在上世纪末就已趋于成熟,国外学者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献开展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支付意愿及其选择行为等问题的探讨,在理论以及实证两方面都做了大量研究。其中, 与信息有关的研究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消费者对于标示信息搜寻和利用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分析信息对于消费者认知和食品消费需求所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消费者对于标示信息的搜寻及利用行为方面,Guthrie等(1995)在消费者信息搜寻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初次建立了食品标签使用的模型, 对信息的搜寻和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作了系统研究, 探讨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等) 和所处情境(包括风险感知、购买经验和习惯、时间束缚等)对其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Ellis(1989)将信息搜寻模式归纳为开始、追踪、浏览、区分、动态跟踪和提取这六种特征,这些特征折射出不同个体之间信息搜寻的共性,从而为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Wilson(1996)对用户从信息需求阶段到信息搜索行为阶段全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重点剖析。Wilson将信息行为定义为交流行为中的一部分,由此引入了传播交流的理论来简化信息行为模型,他将信息源视作“交流的渠道”,将交流者界定为在渠道中传递信息的来源,从而与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建立联系。Ozgen(2007)认为信息搜寻者与各种类别的信息来源包括他人、文档、互联网等之间的关系因素影响着信息的搜索渠道、频率、交互方式等,这些关系中最首要的就是信息搜寻者和他人之间的社会网络,人际交流对于信息的收集和散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scyx/10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