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对mooc认同感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部分高校为例

随着2013年edx、coursera等MOOC平台进入中国,以及中国高校或加入以上平台,或自建MOOC平台,MOOC平台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概念已然宣告在中国生根发芽,获得了百万的用户。但另一方面,从全世界范围来看,MOOC用户课程的完成率约为10%,在中国,用户的课程完成率约为6%。本研究通过选取200名在南京的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影响大学生接受与放弃MOOC学习行为的因素促使学生使用MOOC平台因素是优质教学资源和免费;阻碍学生完成课程的因素是课程难度高;个人的特征对于MOOC的完成有重要的影响。最后根据此结果,提出了建议。
目录
摘要1
一、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相关文献综述 2
1.国外研究情况 2
2.国内研究情况 2
3.评述3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方法 3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3
(二)研究方法 4
三、数据来源与调查实施4
(一)数据来源4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4
(三)描述性分析4
1.学生对于MOOC的认知 5
2.学生对于MOOC使用的态度 5
3.个体特征 7
四、实证分析7
(一)计量估计方法的选择7
(二)计量估计结果 8
五、主要结论与相关的建议9
(一)主要结论9
(二)相关建议9
致谢9
参考文献 10
附录:调查问卷11
南京大学生对MOOC的认同感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
引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在线学习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前后产生了多种在线学习形式,从一开始的学习视听资料的网络共享到在线课堂,再到“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兴起,终于迎来了它的顶峰。
2011年,斯坦福大学首次推出大规模在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开放课程,年底,美国相继成立了edx、coursera和udacity MOOC平台,到2012年MOOC用户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增长,2012年更被称为“MOOC元年”。到2013年MOOC已经在全世界受到学生的欢迎,中国也在此时着手建设自己的MOOC,先有几大高校与Coursera、Edx的合作,后有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北京大学的“翻转课堂”,再有如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由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台湾国立交通大学五所交通大学联盟组建的ewant,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的“三校联合等对学分互认机制进行探索。果壳网旗下的MOOC学院、网易云课堂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相继上线,中国的MOOC也正式发展起来。
目前,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14年的数据,从20112013年共有200多所知名高校参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共计有120多门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上海高校课程中心集纳了30所高校的30多门MOOC课程;上海交大“好大学在线”提供了30多门优质课程;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已提供60多门课程,使用人数达70万。2014年5月,深圳大学牵头推进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成立,共有56所高校加盟,分布于全国40个城市,广东省有18所高校加盟,目前在建课程有10门。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MOOC的发展也存在高辍学率的问题。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对100万名MOOC用户进行的调查,发现只有50%的用户只听过一堂课,完成一门课程的用户只占4%。Coursera平台的统计也显示,用户的完成率只有7%9%。我国首个推出MOOC平台的大学——清华大学,其改造的MOOC平台数据显示,有效学习者(获得证书的和学习过程中表现比较活跃的)平均占比为9.76%,与国际上MOOC课程完成率“不到10%”的比例相近。
(2)提出问题
面临着MOOC使用人数多,辍学率高的现状,对影响用户使用与放弃MOOC的因素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南京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借用了技术接受模型的变量进行分析,研究影响MOOC用户行为的因素,得出了结论。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1)国外研究情况
在Zachary Feinberg(2012)等学者看来,Mooc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接受度,他们认为当前没有任何关于Mooc 的正式认证,ACE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还需要更大规模的、跨越更多国家的全球性机构来着手这件事情,同时也需要建立一个适合各个国家的标准来评判Mooc。
(2)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讨论和介绍Mooc源起和发展历程的比较多,如李青、王涛(2012)、樊文强(2012)、王颖等(2013)、王文礼(2013)、李华等(2013)、袁莉等(2013) 在各自的文章当中均从不同深度梳理了MOOC 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关于MOOC 提供平台和技术环境等的研究,是国内MOOC 相关研究中出现最早、最常见的研究主题。侯勇等(2009) 探讨了将非专用资源使用策略引入MOOC,从而从整体上降低资源租用量。李华等(2013) 提出构建基于LTSA 模型的MOOC 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认为将学习管理系统和MOOC 结合存在多方面的优势。吴淑苹(2013) 在对MOOC 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云学习环境为切入点,阐述了MOOC 对云学习环境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MOOC模式下的云学习环境框架。这些研究集中在MOOC的提供平台和相关技术环境层面,在全部研究中占了较大比重,由此反映了MOOC 相关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技术及其应用的层面。
关于MOOC 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市场潜力,相关的研究比较少。但是随着企业元素在MOOC 发展历程中的出现,MOOC 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市场潜力将会逐渐成为MOOC 建设者关心的焦点之一。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也许不一定大量出现在学术研究当中,但一定会长期停留在关心MOOC 的人的视野里。从中文文献来看,有李青等(2013) 分析了十门MOOC的运行模式,并以Coursera、Udacity、EdX 和P2PU 这四个典型为例,从主要合作伙伴、主要活动、价值主张、客户关系、客户群体、核心资源、渠道、成本构成、收入来源角度详细分析了其运营模式。
(3)评述
国内的研究以Mooc提供平台和技术环境、教与学、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居多,而国外对Mooc中的教与学和Mooc的盈利模式有大量的研究。
对于MOOC认可和完成的研究国内外还正在处于摸索阶段。袁松鹤等(2014)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MOOC发展论坛的报告梳理了中国MOOC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经过北大、清华、深圳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近两年的观察与实践,MOOC结课率已是亟待解决的共有问题。吴南中(2015)在教学设计方面提出要利用大数据应对学习者偏见生成平台建设目标,以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虞鑫等(2014)使用创新扩散理论对清华学堂在线进行了研究,得出:创新的可观察性、创新推行方与采纳者的互动性、采纳者决策的独立性是影响MOOC活跃度的重要因素。吴艳等(2014)提出了以技术接受模型为框架,结合D&M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构建出高校开放课程资源用户使用意愿模型。以上对MOOC活跃度或使用意愿的研究给了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要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scyx/100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