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游客游憩冲击感知对其环境态度的影响研究以栖霞山森林公园为例

森林公园作为生态敏感型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态度对其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栖霞山森林公园为案例地,旨在探讨森林公园游客的游憩冲击感知对其环境态度的影响机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游客的游憩冲击感知和环境态度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维度,再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一步研究了案例地游客游憩冲击感知对环境态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游憩冲击感知的所有维度对环境认知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环境伦理却有着显著的正强相关,对环境情感的影响则较弱,此外,生态环境冲击感知和设施管理冲击感知这两个维度对环境责任有显著的负相关。本研究依据分析结果进而为栖霞山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问题的提出2
二、研究设计3
(一)栖霞山森林公园概述 3
(二)相关概念界定3
1.游憩冲击感知3
2.环境态度3
(三)问卷及量表设计3
1.问卷设计3
2.量表设计3
(1)游憩冲击感知量表3
(2)环境态度量表4
(四)数据收集4
三、统计分析5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5
1.游客基本特征分析5
2.游客游憩冲击感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6
3.游客环境态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7
(二)因子分析8
1.游憩冲击感知的因子分析8
2.游客环境态度的因子分析 9
(三)游客游憩冲击感知与环境态度的相关分析11
(四)游客游憩冲击感知与环境态度的回归分析12
1.游憩冲击感知对环境认知的回归分析 12
2.游憩冲击感知对环境情感的回归分析 12
3.游憩冲击感知对环境责任的回归分析 13
4.游憩冲击感知对环境伦理的回归分析13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5
附录 森林公园游客游憩冲击感知与环境态度调查问卷1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表1 游憩冲击感知量表3
表2 环境态度量表4
表3 游客基本信息描述统计量5
表4 游憩冲击感知描述统计量6
表5 环境态度描述统计量7
表6 游憩冲击感知量表的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8
表7 游憩冲击感知特征根及累计解释方差9
表8 游憩冲击感知因素旋转后因子负荷矩阵 9
表9 游客环境态度量表的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10
表10 环境态度特征根及累计解释方差10
表11 环境态度因素旋转后因子负荷矩阵10
表12 游憩冲击感知与环境态度相关分析结果11
表13 游憩冲击感知对环境认知回归分析结果12
表14 游憩冲击感知对环境情感回归分析结果12
表15 游憩冲击感知对环境责任回归分析结果13
表16 游憩冲击感知对环境伦理回归分析结果14
森林公园游客游憩冲击感知对其环境态度的影响研究
——以栖霞山森林公园为例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的同时,也愈发感受到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因此,人们急需拓展更多行之有效的放松和减压途径,森林公园则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渐渐吸引了游人的目光,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作为集生态和文化于一体的自然旅游地,游客的增多毋庸置疑地会对森林公园的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森林公园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环境问题也备受关注。为了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和景区均采取了大量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但是,环境保护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政府的作为,也与公众的环境态度密不可分。因此,在森林公园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态度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游客的环境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游憩冲击感知情况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山森林公园为案例地,通过实证研究,旨在探讨游客游憩冲击感知对其环境态度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其环境态度水平,为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美国是世界上首个对森林旅游进行研究的国家,198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国家公园, 人们从那时起才开始对森林公园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欧美的学者们对森林公园旅游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则于1982年建立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此后国内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相关课题,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开发原则、开发模式、开发内容,开发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市场开发三部分[1]。其研究方法以社会学和旅游学研究方法为主,且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但还需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休闲学、心理学、林学、地理学等来充实该领域的研究[2]。
游憩冲击一般隶属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范畴。学者哈密特和科尔曾提出游憩生态冲击的概念,即指游客在游憩活动中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并表示不管任何户外游憩活动都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3]。林晋毅认为,游客的游憩活动除了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外,广义的游憩冲击还应当包括对游客和周围居民等所造成的影响[4]。梁明珠等认为游憩冲击是游客的游憩活动对游憩区所造成的一切负面影响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冲击、社会性冲突和设施管理冲击 3 个方面[5]。对于游憩冲击的划分维度,其他学者有不同的意见,比如罗艳菊认为游憩冲击包括社会性冲击、管理性冲击以及资源冲击[6],而White 等则认为不友善行为、环境冲击和游客冲击构成了游憩冲击的主要方面[7]。这些研究虽然定义不尽相同,但都表明游憩冲击是一种负面影响。
当前学界对于环境态度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说法,而且与环境态度相似的概念也屡见不鲜,环境关心、环境意识、环境关注等内涵相近的概念经常会被国内外的学者混用。比如Van Liere & Dunlap 认为环境态度和环境关心表达相同的意义[8],而Schultz和Shriver & Tabanico 却认为二者不尽相同,环境关心比较侧重于信念和情感,但是环境态度除此之外还应当包含环境行为倾向和意图[9]。国内学者李春平对环境态度做出过较为详尽的阐释,认为环境态度是人们受到文化、技术及历史经验的影响,从而对环境容量、环境生物界限值以及环境开发价值等相关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所持有的倾向性[10]。孙岩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认为环境态度可以区分为特定环境态度和一般环境态度。两者内涵有一定差别,特定环境态度是指对特定的环境行为所持有的某种态度,而一般环境态度包含的范围较广,是对环境和环境问题所持有的普遍态度[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75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