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对民俗旅游的地方依恋研究以福建连城县民俗旅游为例(附件)【字数:12903】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俗旅游这一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大众喜爱,民俗旅游的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和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与否决定着民俗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本文基于对民俗旅游和地方依恋理论相关概念理论进行研究,以福建省连城县这一极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地为例,通过设计地方依恋量表和问卷调查,进而分析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地地方依恋程度和特征,为民俗旅游地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完善连城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连城县旅游竞争力。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由研究背景和意义组成,从旅游业发展、民俗旅游的兴起和连城县的民俗旅游现状来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情况,同时阐释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研究,对相关的民俗旅游、客家文化概念和地方依恋理论进行综合梳理,指出现有研究中的不足。第三部分是连城县民俗旅游地地方依恋的实证研究,先概述目前连城县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再通过设计地方依恋量表,以问卷的调查方式,从地方依恋、地方认同、情感依恋三个维度来调查分析其地方依恋程度。第四部分根据地方依恋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策略,为连城县及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建议。
目 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意义2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3
2.1民俗旅游研究进展3
2.2地方依恋研究进展4
2.3民俗旅游地方依恋研究综述5
第三章 连城县民俗旅游地方依恋实证研究6
3.1连城县民俗旅游发展概况6
3.2研究方法7
3.3问卷设计与调查7
3.4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地的地方依恋情况调查8
3.5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地地方依恋特征分析11
3.6结论分析16
第四章 连城县民俗旅游地方依恋提升策略17
结束语19
致谢20
参考文献21
附录22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现实背景
旅游业是世界第三大产业,被称作“永远的朝阳产业”。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超过四十亿人次,2016年超过44.4亿人次,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也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6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3.6%,达到4.69万元。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测算结果显示,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超过11%,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达10.26%,处于世界平均水平。旅游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发展最快的行业部门之一,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愈发重视。
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它们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就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作为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民俗资源具有丰富的内容、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方性,对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随着人民旅游消费需求水平的提升,单一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更高的旅游需求,而极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成为了如今旅游产品火热的挖掘对象,民俗旅游的体验和观光相结合的旅游模式被大众所追捧,民俗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一股极具潜力的新力量。然后由于民俗旅游资源的脆弱性,过度开发、过分商业化、外来文化入侵等开发行为都会导致民俗旅游资源遭受破坏。所以民俗文化衰减的衰减也成为了如今民俗旅游开发需要考虑的一大难题。
福建省连城县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要的资源承载体,包含独具特色的客家古村落、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等等,具有极强的特点和吸引力。但是目前连城县对民俗旅游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民俗旅游资源还未被真正发掘出其应有的价值。连城县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成为我们研究的一大重点问题。
1.1.2理论背景
地方依恋理论是用于研究基于情感、认知和实践基础上的人与场所之间的联系,在国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最早于2006年将地方依恋理论引入,后被广泛应用,多用于研究人与旅游地的关系,该理论对旅游研究有较大意义。民俗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惯常地,到旅游目的地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对于较具特殊性的民俗旅游,目前国内有许多研究,但尚未有使用地方依恋理论研究民俗旅游的。福建省连城县作为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县城,目前政府侧重开发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而关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理论依据较不足,缺乏合理的民俗资源开发规划。
1.2研究意义
1.2.1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连城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了解其开发的缺陷与不足,运用地方依恋量表分析旅游者与民俗旅游地的人地关系,能有针对地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从而完善连城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连城县的旅游整体竞争力,促进连城县经济发展。
通过对连城县民俗风情的介绍,能增加人们对连城县民俗的了解,增加其知名度,吸引更广大旅游者。
通过对民俗资源的描述,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民俗文化内涵,唤醒人们对民俗资源的保护意识。
1.2.2理论意义
通过对民俗旅游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综述,能为连城县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从事相关民俗活动的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借鉴国外地方依恋的研究模型,结合国内民俗旅游的特殊性,再具体到福建省连城县民俗旅游,构建出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地的地方依恋量表,揭示其复杂的人地关系。
运用地方依恋的概念框架来研究我国民俗旅游地具有一定的创新,此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民俗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民俗旅游研究进展
2.1.1国外民俗旅游研究
国外研究者通常用“文化旅游”来表达我们所说的“民俗旅游”,但又有所区别。从概念定义来看,文化旅游是以了解、感知、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为目的的旅游过程。而民俗旅游多是指通过旅游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和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民俗旅游可分为遗迹遗址游、建筑设施旅游、人文风俗节庆旅游和特色商品旅游四种具体的表现类型。由于国外研究侧重点不同,多是涉及旅游经济和旅游管理等应用理论研究,且国外民俗旅游资源与国内概念有所差异等因素,目前国外对民俗旅游的研究较少,几乎没有专门研究民俗旅游的著作。有提及的文献多是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等角度进行研究论述的。Walle A H (1996)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表达了看法,并建议民俗文化旅游研究者可以从旅游者的角度,通过了解游客的理解方式来研究,他认为影响文化旅游体验的主要因素是文化旅游者对自身游览方式的理解[]。
2.1.2国内民俗旅游研究
国内关于民俗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早期对其研究都涉入不深。国内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具体界定略有不同,但都肯定了其文化属性,民俗旅游赋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这使得其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形式,且旅游内容一般不是自然景观,多为观赏、体验、感知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国内通常将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分为原生态模式、主题公园模式、博物馆、节庆活动式、专项旅游模式和主题付会式六种。顾涛(2002)意识到民俗旅游的脆弱性以及日益遭受破坏的民俗旅游资源,提出了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邱扶东(2007)则针对民俗旅游的保护提出了四项原则:依法保护原则、共同保护原则、整体保护原则、利用现代科技保护原则;同时提出了三种保护模式:生态系统保护模式、聚焦式保护模式、参与式保护模式[]。任向娜(2013)以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为例,探讨了如何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为同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作用[]。
目 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意义2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3
2.1民俗旅游研究进展3
2.2地方依恋研究进展4
2.3民俗旅游地方依恋研究综述5
第三章 连城县民俗旅游地方依恋实证研究6
3.1连城县民俗旅游发展概况6
3.2研究方法7
3.3问卷设计与调查7
3.4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地的地方依恋情况调查8
3.5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地地方依恋特征分析11
3.6结论分析16
第四章 连城县民俗旅游地方依恋提升策略17
结束语19
致谢20
参考文献21
附录22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现实背景
旅游业是世界第三大产业,被称作“永远的朝阳产业”。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超过四十亿人次,2016年超过44.4亿人次,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也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6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3.6%,达到4.69万元。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测算结果显示,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超过11%,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达10.26%,处于世界平均水平。旅游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发展最快的行业部门之一,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愈发重视。
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它们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就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作为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民俗资源具有丰富的内容、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方性,对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随着人民旅游消费需求水平的提升,单一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更高的旅游需求,而极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成为了如今旅游产品火热的挖掘对象,民俗旅游的体验和观光相结合的旅游模式被大众所追捧,民俗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一股极具潜力的新力量。然后由于民俗旅游资源的脆弱性,过度开发、过分商业化、外来文化入侵等开发行为都会导致民俗旅游资源遭受破坏。所以民俗文化衰减的衰减也成为了如今民俗旅游开发需要考虑的一大难题。
福建省连城县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要的资源承载体,包含独具特色的客家古村落、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等等,具有极强的特点和吸引力。但是目前连城县对民俗旅游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民俗旅游资源还未被真正发掘出其应有的价值。连城县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成为我们研究的一大重点问题。
1.1.2理论背景
地方依恋理论是用于研究基于情感、认知和实践基础上的人与场所之间的联系,在国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最早于2006年将地方依恋理论引入,后被广泛应用,多用于研究人与旅游地的关系,该理论对旅游研究有较大意义。民俗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惯常地,到旅游目的地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对于较具特殊性的民俗旅游,目前国内有许多研究,但尚未有使用地方依恋理论研究民俗旅游的。福建省连城县作为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县城,目前政府侧重开发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而关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理论依据较不足,缺乏合理的民俗资源开发规划。
1.2研究意义
1.2.1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连城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了解其开发的缺陷与不足,运用地方依恋量表分析旅游者与民俗旅游地的人地关系,能有针对地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从而完善连城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连城县的旅游整体竞争力,促进连城县经济发展。
通过对连城县民俗风情的介绍,能增加人们对连城县民俗的了解,增加其知名度,吸引更广大旅游者。
通过对民俗资源的描述,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民俗文化内涵,唤醒人们对民俗资源的保护意识。
1.2.2理论意义
通过对民俗旅游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综述,能为连城县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从事相关民俗活动的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借鉴国外地方依恋的研究模型,结合国内民俗旅游的特殊性,再具体到福建省连城县民俗旅游,构建出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地的地方依恋量表,揭示其复杂的人地关系。
运用地方依恋的概念框架来研究我国民俗旅游地具有一定的创新,此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民俗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民俗旅游研究进展
2.1.1国外民俗旅游研究
国外研究者通常用“文化旅游”来表达我们所说的“民俗旅游”,但又有所区别。从概念定义来看,文化旅游是以了解、感知、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为目的的旅游过程。而民俗旅游多是指通过旅游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和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民俗旅游可分为遗迹遗址游、建筑设施旅游、人文风俗节庆旅游和特色商品旅游四种具体的表现类型。由于国外研究侧重点不同,多是涉及旅游经济和旅游管理等应用理论研究,且国外民俗旅游资源与国内概念有所差异等因素,目前国外对民俗旅游的研究较少,几乎没有专门研究民俗旅游的著作。有提及的文献多是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等角度进行研究论述的。Walle A H (1996)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表达了看法,并建议民俗文化旅游研究者可以从旅游者的角度,通过了解游客的理解方式来研究,他认为影响文化旅游体验的主要因素是文化旅游者对自身游览方式的理解[]。
2.1.2国内民俗旅游研究
国内关于民俗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早期对其研究都涉入不深。国内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具体界定略有不同,但都肯定了其文化属性,民俗旅游赋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这使得其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形式,且旅游内容一般不是自然景观,多为观赏、体验、感知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国内通常将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分为原生态模式、主题公园模式、博物馆、节庆活动式、专项旅游模式和主题付会式六种。顾涛(2002)意识到民俗旅游的脆弱性以及日益遭受破坏的民俗旅游资源,提出了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邱扶东(2007)则针对民俗旅游的保护提出了四项原则:依法保护原则、共同保护原则、整体保护原则、利用现代科技保护原则;同时提出了三种保护模式:生态系统保护模式、聚焦式保护模式、参与式保护模式[]。任向娜(2013)以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为例,探讨了如何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为同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