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及区域性差异
摘要:研究目的:定量分析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及其区域性差异,探讨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的可提升空间,希望能够为该项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性的依据。研究方法:虚拟变量模型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运用虚拟变量模型,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变量因子,定量研究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全国尺度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构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系数,据此定量分析了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的区域性差异;研究结论: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规模扩大的速度,保护了农村利益,调节了城乡矛盾,缓和了城乡差异,有着积极作用,应当长期坚持;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应继续完善该项制度,进一步提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效率。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绪论4
(一) 研究意义4
(二) 研究目标4
(三)研究内容 4
(四)特色或创新之处4
二、理论框架5
(一)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理论基础 5
(二)建设用地规模主要影响因素5
(三)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政策6
三、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定量分析 6
(一)指标选择6
(二)模型设定6
(三)模型求解7
(四)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分析 7
四、增减挂钩政策之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的区域性差异 7
(一)基于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系数的分析 7
(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的区域性分级 8
五、结论与讨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表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的统计分析7
表2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省际分级9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及区域性差异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一项新的政策,在面临全国城镇化的情况下具有统筹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乡发展、集约节约用地、保护农村耕地的作用。而现在,增减挂钩工作的开展仍处在起步阶段,这种模式在山东、江苏、四川、重庆等地已开始探索实施,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相关研究还有不足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主要影响因素的探究,为之后开展增减挂钩政策的相关研究夯实基础。
1 理论意义:研究将明确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影响,从而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原理与方式,拓展政府控制建设用地区域资源配置的目标、方式和手段,促进政府与市场在建设用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
2 实践意义:土地作资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对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制约作用,而当前我国建设用地利用相对粗放加剧了土地供给的刚性和发展过程中对土地需求的弹性之间的矛盾。而本研究通过区域间实施的不同土地政策等,提出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政策,有利于总结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方面政策建议,以期为推进区域更好发展建言献策。
(二)研究目标
研究的总目标共分为两层,一是深度剖析经济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影响作用机制;二是为区域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政策研究提出建议和参考。
为完成总目标,现细化为以下三个子目标:
1 通过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回归分析,找到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建模;
2 通过模型分析出影响因素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作用机制;
3 对各自的区域条件提出针对性的有利于提高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建议参考。
(三)研究内容
为了完成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建设用地规模影响机制研究;
2 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利用各省份的建设用地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分别计算实施增减挂钩政策前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引起的建设用地增加的平均水平,分析影响程度及区域差异。
4 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对策建议。
依据各影响因素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作用机制,在对各地区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绩效,并对各地区提出差别化的政策建议.
(四)特色或创新之处
目前国内的学者们对增减挂钩政策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所以,我们必须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进行更加系统的、更加深入的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与建模,得到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经济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作用机制,进而为区域建设用地的差别化管控政策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地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水平和完善增减挂钩政策。
二、理论框架
(一).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理论基础
1城市蔓延
美国城市学家安东尼当斯在他的书《美国大城市地区最新增长模式》中将城市蔓延确定为“郊区化的特别形式,它包括以极低的人口密度向现有城市化地区的边缘扩展,占用过去从未开发过的土地”。R.Moe进一步把蔓延定义为“低密度地在城镇边缘地区的发展”。Peiser提出判断是否城市蔓延就是要看是否有片段式的而且低效的用地发展。吴缚龙表示城市蔓延在中国表示为城市的快速扩张。同时,这种扩张包含了土地的低效利用和在扩张过程中出现城中村等现象。[1]
2 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的目的是通过规划形成紧凑型社区,充分发挥已有的基础设施绩效,供应更适宜人们的交通和住房选择来人为控制城市蔓延。“精明增长”强调必须在保持土地高效利用和城市扩张之间建立联系,在城市发展和已有建设改善之间取得平衡,集中时间和资源用于恢复城市核心和已有建设的活力,新开发的建设用地更加趋向于紧凑型的已开发地区,
3 规模经济
人们将规模经济研究拓展到城市领域,认为规模经济不再局限于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在城市层面同样存在着规模经济。冯云廷(2001)指出“就任何一种产业来说,都有:(1)单个工厂或商店等的规模决定的经济(2)单个公司的规模决定的经济(3)该产业在某个区位的聚集规模决定的经济。[11]除了上面所说的三个层次的规模经济之外,还应该加上由城市规模大小所决定的经济。”饶会林(1989)指出“城市经济规模效益是用来反映城市规模与城市物质生产部门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正相关关系的概念。冯云廷(2001)没有给出城市规模经济的明确定义,但他提到“我认为研究城市规模的经济性,关键是搞清楚城市规模与配置效率的关系。”[2]
(二)已知建设用地规模主要的影响因素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绪论4
(一) 研究意义4
(二) 研究目标4
(三)研究内容 4
(四)特色或创新之处4
二、理论框架5
(一)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理论基础 5
(二)建设用地规模主要影响因素5
(三)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政策6
三、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定量分析 6
(一)指标选择6
(二)模型设定6
(三)模型求解7
(四)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分析 7
四、增减挂钩政策之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的区域性差异 7
(一)基于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系数的分析 7
(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的区域性分级 8
五、结论与讨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表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的统计分析7
表2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省际分级9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及区域性差异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一项新的政策,在面临全国城镇化的情况下具有统筹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乡发展、集约节约用地、保护农村耕地的作用。而现在,增减挂钩工作的开展仍处在起步阶段,这种模式在山东、江苏、四川、重庆等地已开始探索实施,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相关研究还有不足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主要影响因素的探究,为之后开展增减挂钩政策的相关研究夯实基础。
1 理论意义:研究将明确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影响,从而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原理与方式,拓展政府控制建设用地区域资源配置的目标、方式和手段,促进政府与市场在建设用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
2 实践意义:土地作资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对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制约作用,而当前我国建设用地利用相对粗放加剧了土地供给的刚性和发展过程中对土地需求的弹性之间的矛盾。而本研究通过区域间实施的不同土地政策等,提出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政策,有利于总结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方面政策建议,以期为推进区域更好发展建言献策。
(二)研究目标
研究的总目标共分为两层,一是深度剖析经济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影响作用机制;二是为区域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政策研究提出建议和参考。
为完成总目标,现细化为以下三个子目标:
1 通过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回归分析,找到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建模;
2 通过模型分析出影响因素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作用机制;
3 对各自的区域条件提出针对性的有利于提高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建议参考。
(三)研究内容
为了完成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建设用地规模影响机制研究;
2 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利用各省份的建设用地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分别计算实施增减挂钩政策前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引起的建设用地增加的平均水平,分析影响程度及区域差异。
4 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对策建议。
依据各影响因素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作用机制,在对各地区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绩效,并对各地区提出差别化的政策建议.
(四)特色或创新之处
目前国内的学者们对增减挂钩政策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绩效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所以,我们必须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进行更加系统的、更加深入的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与建模,得到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经济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作用机制,进而为区域建设用地的差别化管控政策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地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水平和完善增减挂钩政策。
二、理论框架
(一).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理论基础
1城市蔓延
美国城市学家安东尼当斯在他的书《美国大城市地区最新增长模式》中将城市蔓延确定为“郊区化的特别形式,它包括以极低的人口密度向现有城市化地区的边缘扩展,占用过去从未开发过的土地”。R.Moe进一步把蔓延定义为“低密度地在城镇边缘地区的发展”。Peiser提出判断是否城市蔓延就是要看是否有片段式的而且低效的用地发展。吴缚龙表示城市蔓延在中国表示为城市的快速扩张。同时,这种扩张包含了土地的低效利用和在扩张过程中出现城中村等现象。[1]
2 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的目的是通过规划形成紧凑型社区,充分发挥已有的基础设施绩效,供应更适宜人们的交通和住房选择来人为控制城市蔓延。“精明增长”强调必须在保持土地高效利用和城市扩张之间建立联系,在城市发展和已有建设改善之间取得平衡,集中时间和资源用于恢复城市核心和已有建设的活力,新开发的建设用地更加趋向于紧凑型的已开发地区,
3 规模经济
人们将规模经济研究拓展到城市领域,认为规模经济不再局限于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在城市层面同样存在着规模经济。冯云廷(2001)指出“就任何一种产业来说,都有:(1)单个工厂或商店等的规模决定的经济(2)单个公司的规模决定的经济(3)该产业在某个区位的聚集规模决定的经济。[11]除了上面所说的三个层次的规模经济之外,还应该加上由城市规模大小所决定的经济。”饶会林(1989)指出“城市经济规模效益是用来反映城市规模与城市物质生产部门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正相关关系的概念。冯云廷(2001)没有给出城市规模经济的明确定义,但他提到“我认为研究城市规模的经济性,关键是搞清楚城市规模与配置效率的关系。”[2]
(二)已知建设用地规模主要的影响因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