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贸易条件分析(附件)【字数:12675】

旅游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旅游服务贸易盈利能力的指标,以1994~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本文在反复测算、研究与讨论我国旅游贸易条件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引用了旅游人数统计指数比值的概念,通过借鉴商品价格贸易条件的相关方法,对旅游价格贸易条件、旅游人数统计指数比值进行测算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在1997~2001年之间,我国的旅游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从2002年开始,我国旅游贸易条件总体上是改善的,但从2011~2014年呈逐年下降趋势。旅游人数统计指数比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此外,本文就引起旅游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善的意见与建议。关键词旅游贸易条件;旅游服务贸易;旅游人数统计指数比值然而,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不够完善,旅游服务贸易存在贸易逆差的隐患,旅游贸易条件处于不稳定状态。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于旅游贸易条件的研究成果亦屈指可数。2015年10月,利用“贸易条件”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搜索到国内的文献4151篇,其中涉及旅游贸易条件的只有2篇,占不到总量的0.5%。这些文献大部分都偏向于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研究,而没有人对旅游贸易条件作出相关研究。理论发展的滞后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旅游贸易条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在研究时,以国际贸易理论、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理论为基础,对旅游贸易条件等相关概念问题进行定义和测算,分析各阶段旅游贸易条件的变化,期待在该方面有所突破,从而推动中国旅游产业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目录
0 引言 1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2
1.3本文创新与不足 5
1.4 研究思路 6
2 旅游贸易条件的概念及测算方法 6
2.1相关概念的定义 6
2.2测算方法 7
3 旅游贸易条件与旅游人数统计指数比值的测算及其变动分析 8
3.1数据说明 8
3.2出入境旅游人数与收支变动趋势 8
3.3出入境旅游平均价格变动趋势 9
3.4旅游贸易条件与旅游人数统计指数比值变动趋势 10
3.5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旅游人数统计指数比值变动趋势 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4 旅游贸易条件与旅游人数统计指数比值变动的主要原因分析 17
4.1经济增长对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 17
4.2国家政策变化对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 17
4.3旅游环境变化对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 18
5 优化旅游贸易条件的对策建议 18
5.1保持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中的物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18
5.2完善旅游服务贸易的相关政策法规,提升入境旅游的战略地位 19
5.3提升旅游企业“走出去”的能力 19
5.4改善我国旅游环境,多层面提升我国旅游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0
结论 22
致谢 23
参考文献 24
旅游贸易条件分析
0 引言
旅游贸易条件不仅可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旅游贸易盈利能力以及在旅游贸易利益分配中的地位,而且反应该国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良多,服务贸易便是重要的促进手段之一。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显示,至2014年中国的出入境旅游服务贸易量加起来共计2217亿美元,贸易总额已超过世界上任一旅游服务贸易大国而跃居世界第一[1]。现如今旅游服务贸易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呈逐年扩大趋势,对于高速发展的出境旅游,学术界有两种观点:(1)出境旅游的快速发展超出了我国目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控;(2)在货物贸易顺差较大、外汇储备较多的背景下,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无足轻重,无需调控。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于旅游贸易条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暂时不是很多,旅游产业理论体系的发展亦不够完善。
在本文中,通过借鉴商品价格贸易条件的相关概念、研究及测算方法,对出入境旅游人数及其收支变动趋势、出入境旅游平均价格变动趋势、旅游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与旅游人数统计指数比值变动趋势进行实证调查、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我国是否存在旅游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或者说我国旅游贸易条件恶化仅仅是源于旅游人数的增加,并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对策。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加之我国政府对于旅游政策的不断放宽以及国民旅游观念的转变,旅游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然而,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不够完善,旅游服务贸易存在贸易逆差的隐患,旅游贸易条件处于不稳定状态。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于旅游贸易条件的研究成果亦屈指可数。2015年10月,利用“贸易条件”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搜索到国内的文献4151篇,其中涉及旅游贸易条件的只有2篇,占不到总量的0.5%。这些文献大部分都偏向于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研究,而没有人对旅游贸易条件作出相关研究。理论发展的滞后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旅游贸易条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在研究时,以国际贸易理论、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理论为基础,对旅游贸易条件等相关概念问题进行定义和测算,分析各阶段旅游贸易条件的变化,期待在该方面有所突破,从而推动中国旅游产业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的许多学者对于贸易条件及其相关问题已经做了很多研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剩余出口理论”,即一国生产的剩余产品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而获得价值,从而使得双方贸易国都实现贸易利得[2]。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国际贸易符合各国需要,贸易条件应在贸易国国内商品的相对价格之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穆勒提出的相互需求理论以贸易利益为研究重点,他指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对方产品的相互需求强度所决定,具体表现在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上。马歇尔运用一般均衡法提出提供曲线,以此研究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其中对提供曲线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消费无差异曲线。
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初次提出初级产品出口国的贸易条件存在恶化趋势,而这一观点向传统的贸易条件持续改善发起挑战。1949年,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通过对英国近60年来的进出口贸易进行测算和分析,并实证考察、分析1929年大危机后拉丁美洲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主要商品)贸易的贸易条件在未来是不断恶化的。1950年发展经济学家辛格利用不同的资料阐述得出同样的结论,这便是所谓的“普雷维什——辛格假说”。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根据“普雷维什——辛格假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他指出发展中国家明显将重点放在出口商品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产量提高和收益增加,都可能被贸易条件的恶化所抵消,从而引起社会福利的下降,即出现本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绝对下降现象。克鲁格曼认为发达国家没有必要经历贸易条件恶化这一过程,并且他们能够通过商品的多样化来避免相关价格的下降。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国外学者由此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重新进行审视和研究。发展经济学家辛格和萨卡在1991年时注意到这一变化现象,并依据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贸易条件恶化”理论,他们认为在20世纪后半段发展中国家将初级产品换成工业制成品,而工业产品的出口的劳动成本是不断增加的,虽然研究的内容不同,但这与“普雷维什——辛格假说”的结论一致,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在长时间内,其贸易条件是持续恶化的[3]。世界银行(1987,1991, 2002)以不同样本和时间序列为基础进行计量分析,分析结论也证明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变动趋势。Ram (2004)通过分析1970~1999年期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亦得出相似结论。 Li Zhang 、 Simon (2000)通过对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这一阶段内,中国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激增而总体需求保持不变而引起的”。但是Matthew T. Holt 和Joseph V.Balagtas (2009) 等西方经济学家对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结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通过不同的实证分析方法说明福利恶化情况并不存在,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在不断上升。综上所述,对于贸易条件是否存在恶化的趋势,国外学者之间的争论一直在持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7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