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决策心理与创新行为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理论基础 1
2.1 西蒙的满意决策理论 1
2.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3
2.3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4
2.4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5
3 理论假设 6
3.1 创新心理与创新行为 6
3.2 成就导向与创新行为 6
3.3 自信心与创新行为 7
4 实证分析 7
4.1 数据来源 7
4.2 数据处理方法 8
4.3 变量衡量与统计 9
4.4 相关性分析 24
4.5 回归性分析 28
结论 32
致谢 33
参考文献 34
1 引言
创新,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突破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获取利润占领市场的手段;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方式。一个创新举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个人原因和外在因素。在一个企业中,企业家作为一个管理者,他的决策心理对于这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所认为的,企业家承担着企业革新的重任,要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往往这个时候企业家不仅是个管理者,更是一个创新者。
一家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管理者的领导,企业家的决策心理或是行为往往影响了企业的前进方向,科学决策可以促使企业成长,创新的行为可以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企业家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容易导致企业走向下坡路,甚至灭亡。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家正确的决策心理和创新的行为能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才能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走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更长远。主导着一个企业的企业家,其认知会影响到他对于外部环境信息的接受、处理和选取等过程,另外,由于企业家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不完全相同性,会使企业家的决策心理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企业家在认知风格和调整认知过程中的意愿和能力成为企业获得的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家的认识在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1]。
对于企业家个人来说,他的决策心理特征有很多,本文主要以企业家的创新心理、成就导向和自信心为代表性决策心理进行研究,以王石、黄怒波、李彦宏、柳传志、夏华、马化腾、马云、任正非、王健林和张瑞敏这10个企业家为例,利用Nvivo,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再进行探索企业家决策心理与创新行为的关系。
2 理论基础
历史的长河中,国内外众多著名学者大都针对企业家的决策心理或创新行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形成了许多经典理论 ,为本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1 西蒙的满意决策理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管理学家西蒙发表《决策与行政组织》,于此书提出决策理论大致框架,3年后,西蒙又出版了《行政行为-在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此书也成为最早的决策理论专著。随后西蒙仍不断地探索决策理论和决策技术(包括计算机学和运筹学),使得决策学日后成为新的管理学科打下了根基。
2.1.1 主要理论内涵
西蒙认为理性是通过评述结果的某个价值体制去选取出合乎心意的可选的行动方案。由于内外因素影响着人的决策行为,这就决定完全理性决策是不可能的,所以西蒙主张有限理性决策。有限理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知识不完善的限制,在现实决策中每个人对于自己行动所在的环境条件认识往往是部分的,不能做到完整的,一个决策和行为的合理性和满意化程度是受管理者自身拥有的“知识”的程度而影响的;第二,完全理性觉得的预期结果和现实结果很难达到一致,受到预期难题的困扰,产生价值偏好转移,这种情况会使决策者对于同一个的信息会作出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案;第三,可行性的约束范围内的行为限制,因为在任何情况下,行为主体只能拿出很有限的集中可能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代替,行为者只可以在自己有想法的几个方案中进行选择,这些方案往往是不全面、可实现的、有限的[2] 。
在决策的准则上,西蒙指出了用满意型决策取代最优化决策。他认为很难做到完全的合理性决策,其客观原因在于未来有这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信息的获取不完全性,主观方面来说是人们不可能拟出全部的方案,无法将所有的可能性结果做出一个优先排序。作出满意型决策需要有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拥有相对应的最低满意标准,二是选取的方案达到自己制订的最低满意准则。
2.1.2 理论意义
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是一个向上的、前卫的、具有引导性的理论。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对程序的描述合理性(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和规范理论(满足搜索方法的追求)做出重大贡献,开辟应用微观经济学、企业行为理论和决策理论研究的新思路[3]。有限理论假设可以分析解释广泛的选择案例,更贴近现实,可以更好的形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选择过程,视为一个更满足实际的理论。
满意决策意义在于避免了在决定方案前,逐一研究全部的可行性方案,对所有的方案进行有序的排列,能够快速有效的找到满足或超出目标价值的方案 [4] 。满意决策理论尤为突出研究分析环境结构和人的生理、认识、动因等方面,拓宽了其研究范围,因而开辟了经济学、企业行为理论等研究方面广阔的视野。
就本文而言,满意标准虽然是个心理概念,难以计算与确定,但是却具有现实可能性,为研究企业家决策心理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2.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发表的《发展经济理论》文章中首次阐述“创新理论”,在后来的《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篇著作中进一步应用和发扬,熊彼特理论体系独一无二之处就是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创新理论”的最大特征是突出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改革创新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登峰造极的作用。
2.2.1 主要理论内涵
熊彼特提出创新是将生产因素和生产条件配合在一起,再植入生产进程中,以获取潜在利润为目标,即创立一个崭新的数学生产函数。具体是指五种情况:一是产品的创新,生产新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的创新或者是工艺的创新,采取不一样的生产方法;三是市场的创新,开发新市场;四是材料的创新,获得一种新原料或是半制品;五是企业管理创新,实施新的企业组织形式[5] 。
熊彼特认为观念的更新是企业家能够进行创新的最初条件。创新活动的发生原因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进行创新工作的动机是挖掘潜在利润,但不一定是实现个人想要发财致富的梦想,更突出的动机是“个人的实现”。企业家精神包括创设自己的天地、对于成功的热忱、进行创造的愉悦和自身顽强的意志[6]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是不连续的,成功创新的企业家通常不会在下一次的创新中成功,不会进行持续创新。
图12:企业家王石的创新行为
王石材料15972字。王石“创新心理”已编码5个参考点,[1.29%覆盖率]。“成就导向”已编码5个参考点,[1.32%覆盖率]。“自信心”已编码6个参考点,[3.30%覆盖率]。“创新行为”已编码7个参考点,[3.61%覆盖率]。“自由节点—冒险精神”已编码1个参考点,[0.81%覆盖率]。限于篇幅,仅仅展示王石的成就导向,如图11所示。
1 引言 1
2 理论基础 1
2.1 西蒙的满意决策理论 1
2.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3
2.3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4
2.4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5
3 理论假设 6
3.1 创新心理与创新行为 6
3.2 成就导向与创新行为 6
3.3 自信心与创新行为 7
4 实证分析 7
4.1 数据来源 7
4.2 数据处理方法 8
4.3 变量衡量与统计 9
4.4 相关性分析 24
4.5 回归性分析 28
结论 32
致谢 33
参考文献 34
1 引言
创新,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突破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获取利润占领市场的手段;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方式。一个创新举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个人原因和外在因素。在一个企业中,企业家作为一个管理者,他的决策心理对于这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所认为的,企业家承担着企业革新的重任,要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往往这个时候企业家不仅是个管理者,更是一个创新者。
一家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管理者的领导,企业家的决策心理或是行为往往影响了企业的前进方向,科学决策可以促使企业成长,创新的行为可以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企业家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容易导致企业走向下坡路,甚至灭亡。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家正确的决策心理和创新的行为能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才能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走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更长远。主导着一个企业的企业家,其认知会影响到他对于外部环境信息的接受、处理和选取等过程,另外,由于企业家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不完全相同性,会使企业家的决策心理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企业家在认知风格和调整认知过程中的意愿和能力成为企业获得的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家的认识在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1]。
对于企业家个人来说,他的决策心理特征有很多,本文主要以企业家的创新心理、成就导向和自信心为代表性决策心理进行研究,以王石、黄怒波、李彦宏、柳传志、夏华、马化腾、马云、任正非、王健林和张瑞敏这10个企业家为例,利用Nvivo,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再进行探索企业家决策心理与创新行为的关系。
2 理论基础
历史的长河中,国内外众多著名学者大都针对企业家的决策心理或创新行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形成了许多经典理论 ,为本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1 西蒙的满意决策理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管理学家西蒙发表《决策与行政组织》,于此书提出决策理论大致框架,3年后,西蒙又出版了《行政行为-在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此书也成为最早的决策理论专著。随后西蒙仍不断地探索决策理论和决策技术(包括计算机学和运筹学),使得决策学日后成为新的管理学科打下了根基。
2.1.1 主要理论内涵
西蒙认为理性是通过评述结果的某个价值体制去选取出合乎心意的可选的行动方案。由于内外因素影响着人的决策行为,这就决定完全理性决策是不可能的,所以西蒙主张有限理性决策。有限理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知识不完善的限制,在现实决策中每个人对于自己行动所在的环境条件认识往往是部分的,不能做到完整的,一个决策和行为的合理性和满意化程度是受管理者自身拥有的“知识”的程度而影响的;第二,完全理性觉得的预期结果和现实结果很难达到一致,受到预期难题的困扰,产生价值偏好转移,这种情况会使决策者对于同一个的信息会作出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案;第三,可行性的约束范围内的行为限制,因为在任何情况下,行为主体只能拿出很有限的集中可能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代替,行为者只可以在自己有想法的几个方案中进行选择,这些方案往往是不全面、可实现的、有限的[2] 。
在决策的准则上,西蒙指出了用满意型决策取代最优化决策。他认为很难做到完全的合理性决策,其客观原因在于未来有这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信息的获取不完全性,主观方面来说是人们不可能拟出全部的方案,无法将所有的可能性结果做出一个优先排序。作出满意型决策需要有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拥有相对应的最低满意标准,二是选取的方案达到自己制订的最低满意准则。
2.1.2 理论意义
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是一个向上的、前卫的、具有引导性的理论。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对程序的描述合理性(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和规范理论(满足搜索方法的追求)做出重大贡献,开辟应用微观经济学、企业行为理论和决策理论研究的新思路[3]。有限理论假设可以分析解释广泛的选择案例,更贴近现实,可以更好的形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选择过程,视为一个更满足实际的理论。
满意决策意义在于避免了在决定方案前,逐一研究全部的可行性方案,对所有的方案进行有序的排列,能够快速有效的找到满足或超出目标价值的方案 [4] 。满意决策理论尤为突出研究分析环境结构和人的生理、认识、动因等方面,拓宽了其研究范围,因而开辟了经济学、企业行为理论等研究方面广阔的视野。
就本文而言,满意标准虽然是个心理概念,难以计算与确定,但是却具有现实可能性,为研究企业家决策心理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2.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发表的《发展经济理论》文章中首次阐述“创新理论”,在后来的《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篇著作中进一步应用和发扬,熊彼特理论体系独一无二之处就是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创新理论”的最大特征是突出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改革创新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登峰造极的作用。
2.2.1 主要理论内涵
熊彼特提出创新是将生产因素和生产条件配合在一起,再植入生产进程中,以获取潜在利润为目标,即创立一个崭新的数学生产函数。具体是指五种情况:一是产品的创新,生产新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的创新或者是工艺的创新,采取不一样的生产方法;三是市场的创新,开发新市场;四是材料的创新,获得一种新原料或是半制品;五是企业管理创新,实施新的企业组织形式[5] 。
熊彼特认为观念的更新是企业家能够进行创新的最初条件。创新活动的发生原因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进行创新工作的动机是挖掘潜在利润,但不一定是实现个人想要发财致富的梦想,更突出的动机是“个人的实现”。企业家精神包括创设自己的天地、对于成功的热忱、进行创造的愉悦和自身顽强的意志[6]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是不连续的,成功创新的企业家通常不会在下一次的创新中成功,不会进行持续创新。
图12:企业家王石的创新行为
王石材料15972字。王石“创新心理”已编码5个参考点,[1.29%覆盖率]。“成就导向”已编码5个参考点,[1.32%覆盖率]。“自信心”已编码6个参考点,[3.30%覆盖率]。“创新行为”已编码7个参考点,[3.61%覆盖率]。“自由节点—冒险精神”已编码1个参考点,[0.81%覆盖率]。限于篇幅,仅仅展示王石的成就导向,如图11所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