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y医院执业医生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众所周知,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健康医患关系的构建,而职业倦怠的产生主要与各种压力和因素相关。因此本文以FY医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调查,运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情绪衰竭程度、工作态度、成就感等3个维度展开研究,得出FY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关键词 情感衰竭,工作态度,成就感,职业倦怠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 1
1.3 研究方法 2
1.4 论文结构 2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2.1 职业倦怠的概念 2
2.2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3
2.3 应对和消除职业倦怠方法的研究综述 4
3 实证研究 4
3.1 变量选择 4
3.2 问卷设计与收集 4
3.2.1问卷设计 4
3.2.2问卷发放与回收 5
4 统计分析过程与结果 5
4.1 信效度分析 6
4.2 描述性统计和人口学分析 6
4.3 相关分析 9
4.4 研究结论 9
5 对策建议 11
5.1 外部方法 12
5.2 内部方法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 录 1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是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飞快。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的进步不断促进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然而,发展带来的快节奏与高压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使得各行各业的人们常常高负荷运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长时间的压力得不到缓解,使得身心疲劳产生倦怠,进一步影响到了日常工作。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尤其工作年限越久就越容易出现倦怠。
因此,本文主要的研究落脚点在于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以及根据回收的问卷进一步分析如何应对和减轻消除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
1.2 研究目的
结合论文中研究背景分析,本文主要研究FY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希望借此研究,达到以下研究目的:
1)通过分析回收的问卷找出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为FY医院在今后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方面的改进中提供参考依据。
2)根据数据分析和参考文献,找到适用于FY 医院医务人员减轻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建议和方法。
1.3 研究方法
本论文围绕FY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展开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职业倦怠的相关文献,同时运用调查问卷及理论文献研究、SPSS 统计分析和AMOS22.0验证性因素分析工具等方法,全面而又深刻地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理论文献研究。根据情绪衰竭程度、工作态度、成就感等3个维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展开研究。
2)多种资料收集方法。以国际通用的MBIGS量表为基础,设计出较合理的调查问卷,再以网上问卷的方式进行发放和回收。
4)研究假设。根据MBIGS的三个维度,提出假设。
3)实证研究。通过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其中主要包含信度与效度分析、因子分析、人口学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
1.4 论文结构
本文的围绕“FY医院专业医生职业倦怠问题研究”这一中心课题,本课题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
1)引言。此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结构。
2)文献综述。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可能影响医务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并梳理和分析所研究课题的相关概念。
3)实证研究。通过收集的问卷数据,然后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其中主要包含信度与效度分析、因子分析、人口学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
4)对策建议。根据文章中的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有利于减轻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建议和方法。
5)结论。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着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Freudenberger于1974 年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aslach 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其研究表明, 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 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2.2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当今社会,“职业倦怠”已然成为了中国职场人士的“通病”。职业倦怠的危害,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低三高”:“三低”即效率低、士气低、收益低;“三高”即成本高、风险高、损耗高。
薛欣杰(2015)等人认为医护人员中男性及初级职称者更容易出现成就感低落,初级职称者甚至更容易发生工作倦怠; 未婚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 受教育程度较低、初级职称及护士的抑郁程度高于其他群体。
王芳(2015)等人认为工作要求是诱发医生职业倦怠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医生整体工作要求越高,职业倦怠水平就越高。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 1
1.3 研究方法 2
1.4 论文结构 2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2.1 职业倦怠的概念 2
2.2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3
2.3 应对和消除职业倦怠方法的研究综述 4
3 实证研究 4
3.1 变量选择 4
3.2 问卷设计与收集 4
3.2.1问卷设计 4
3.2.2问卷发放与回收 5
4 统计分析过程与结果 5
4.1 信效度分析 6
4.2 描述性统计和人口学分析 6
4.3 相关分析 9
4.4 研究结论 9
5 对策建议 11
5.1 外部方法 12
5.2 内部方法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 录 1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是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飞快。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的进步不断促进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然而,发展带来的快节奏与高压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使得各行各业的人们常常高负荷运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长时间的压力得不到缓解,使得身心疲劳产生倦怠,进一步影响到了日常工作。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尤其工作年限越久就越容易出现倦怠。
因此,本文主要的研究落脚点在于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以及根据回收的问卷进一步分析如何应对和减轻消除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
1.2 研究目的
结合论文中研究背景分析,本文主要研究FY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希望借此研究,达到以下研究目的:
1)通过分析回收的问卷找出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为FY医院在今后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方面的改进中提供参考依据。
2)根据数据分析和参考文献,找到适用于FY 医院医务人员减轻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建议和方法。
1.3 研究方法
本论文围绕FY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展开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职业倦怠的相关文献,同时运用调查问卷及理论文献研究、SPSS 统计分析和AMOS22.0验证性因素分析工具等方法,全面而又深刻地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理论文献研究。根据情绪衰竭程度、工作态度、成就感等3个维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展开研究。
2)多种资料收集方法。以国际通用的MBIGS量表为基础,设计出较合理的调查问卷,再以网上问卷的方式进行发放和回收。
4)研究假设。根据MBIGS的三个维度,提出假设。
3)实证研究。通过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其中主要包含信度与效度分析、因子分析、人口学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
1.4 论文结构
本文的围绕“FY医院专业医生职业倦怠问题研究”这一中心课题,本课题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
1)引言。此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结构。
2)文献综述。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可能影响医务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并梳理和分析所研究课题的相关概念。
3)实证研究。通过收集的问卷数据,然后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其中主要包含信度与效度分析、因子分析、人口学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
4)对策建议。根据文章中的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有利于减轻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建议和方法。
5)结论。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着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Freudenberger于1974 年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aslach 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其研究表明, 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 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2.2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当今社会,“职业倦怠”已然成为了中国职场人士的“通病”。职业倦怠的危害,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低三高”:“三低”即效率低、士气低、收益低;“三高”即成本高、风险高、损耗高。
薛欣杰(2015)等人认为医护人员中男性及初级职称者更容易出现成就感低落,初级职称者甚至更容易发生工作倦怠; 未婚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 受教育程度较低、初级职称及护士的抑郁程度高于其他群体。
王芳(2015)等人认为工作要求是诱发医生职业倦怠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医生整体工作要求越高,职业倦怠水平就越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