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与山西省的经济效率
国进民退与山西省的经济效率[20191219195809]
摘要
“国进民退”是近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尤其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又一次将“国进民退”问题推向风口浪尖。社会各界对“国进民退”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目前对国进民退的研究都停留在专家的理论评价,很少有从定量的数据角度准确地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选取了山西省煤炭企业重组这一典型案例,来反映“国进民退”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本文利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用SPSS软件对“国进民退”与山西省经济效率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得到结论,“国进民退”现象是一个有利也有弊的现象,但同时也是一个弊大于利的现象。并对此,本文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国进民退经济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周期回归分析
目 录
1.引言 1
1.1 选题背景 1
1.2选题的意义 1
1.3国内研究现状 2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3
2.模型介绍 5
2.1宏观经济生产函数 5
2.2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 5
2.3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6
2.4“国进民退”对TFP的影响 7
3.实证研究 8
3.1数据说明 8
3.2生产函数的估计 8
3.3“国进民退”与“经济周期”对TFP的回归分析 10
3.4结果及相关结论 12
4.政策建议 15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引言
1.1 选题背景
“国进民退”是在社会各界被频频提及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下,各级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一些地区由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民营企业的现象频频发生。例如山西煤炭企业重组、中粮收购蒙牛、央企在房地产业中争霸王等等典型事件,这更是引发了一场针对“国进民退”争议的热浪。
在这场争论风波中,社会各界的不同人物对“国进民退”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国进民退”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令人堪忧;另有人认为,该问题并不突出。政府官员、学术界学者对“国进民退”的看法几乎都是从以下四点出发的:“国进民退”的真实含义;在中国经济中“国进民退”是否存在;“国进民退”产生的原因;“国进民退”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利是弊。
在“国进民退”问题探讨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反思,亦是对中国经济结构现状的一个反思。“国进民退”现象究竟是否存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变化的?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比重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答这些问题,光是从定性的角度去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定量的数据角度更准确地研究分析问题。
1.2选题的意义
“国进民退”是近几年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这场争论同时也反映了众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关注。尤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成为了一个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该如何应对目前的经济问题,如何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推进本国的经济发展,等等一些问题都需要认清本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因此,研究“国进民退”是有现实意义的。
正确认识“国进民退”问题,亦是对我国近年来经济结构发展状况的认知。正确认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是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基础。然而,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从数据上对国有经济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一个细致分析的文献并不多。
本文选取了山西省煤炭企业重组这一典型案例,以小见大,来反映“国进民退”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本文利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统计说明了山西省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将其量化。同时计算出山西省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表示该省的经济效率。进而研究“国进民退”与经济效率的相关关系。这些都是有现实意义的,既可以体现山西省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又可以为“国进民退”之争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以为国家出台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3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国进民退”的概念理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看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狭义上讲,“国进民退”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 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如果从宏观经济整体看,各级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主导的国有经济控制力增强,可看作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存在“国进民退”,如果在某一产业或者行业上国有经济控制力增加,则可看作在这一产业或这一行业存在“国进民退”。
有学者认为“国进民退”是不存在的,例如胡鞍钢(2012)认为“国进民退”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它的不真实性源自不符合客观事实,并不能代表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基本事实。胡鞍钢并从企业数量、就业人数、企业产值、企业利润等多方面角度证实了“国进民退”这一伪命题。马骏亦(2010)从国有经济比重的角度认为总体趋势上不存在“国进民退”,并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
一部分学者认为“国进民退”是一股热潮,例如张鸣(2009)认为,趁金融危机民企出现暂时困难时,中国正在上演一幕“国进民退”的大戏;杨速炎(2009)认为,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实施的大规模经济拯救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演变成一场“再国有化”的热潮。通过近年各案例分析,杨速炎认为现在的“国进民退”不是一个个别的事件,而是形成了一股潮流;不是个别企业的行为,而是国有企业,甚至是中央国企的一种共同行为;不是个别产业,而是波及到很多重要的产业。
更多学者认为“国进民退”是个别现象,例如黄挺(2009)认为,“国进民退”不过是一地或一行业的个别现象,不能成为改革发展的主流。他认为中央并没有改变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当前有些地方、行业出现的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的现象,不宜过分渲染,更不宜夸大为“国退民进”的政策导向。
不同的学者对于“国进民退”现象是否存在持不同观点,同时对于其存在与否的原因看法不一。另外,学者们对于“国进民退”价值观点也不同。
民营经济的结构在不断提升,因此不存在“国进民退”。马骏(2010)用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国有企业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资产和工业总产值比重等说明我国经济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
国有经济主导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占据资源太多,存在“国进民退”。许小年(2009)认为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调控增强了“国进民退”的势头。一是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调动起来的资源,相当大部分进入了国有部分;二是在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府迫使银行发放贷款,在整个经济下滑的时候,银行为了降低放贷风险,只能把贷款投向较安全的政府项目、政府担保项目以及国有企业。
有学者对“国进民退”的价值给予肯定,张金鑫(2009)认为,国企的发展速度要比民营企业快得多,非均衡发展为“国进民退”提供了一定支持,企业的竞争当然是强者整合弱者,强势国企整合部分实力较弱的民营企业也是一直存在的正常现象。
亦有学者对该现象的价值给予否定,例如鲁宁(2011)认为,“国进民退”破坏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使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使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停滞不前。
以上对于“国进民退”的讨论都是从一个论述的角度围绕以下几点进行的: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国进民退”;“国进民退”产生的原因;“国进民退”的利弊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国进民退”现象是否存在的论证上,也仅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定性理论来对“国进民退”现象下定义,而没有通过实际的量化进行分析,这种情况下得到的结论不免不够准确。同时,大多数学者只是一味的支持或否定这种现象,并没有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大家只停留于表面是否存在的论述,而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改变以往一味对“国进民退”现象的文字论述,而是从一个量化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此外,从全国角度讨论“国进民退”现象范围太广,缺乏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山西煤矿企业重组这一典型案例来进一步分析“国进民退”现象,使得“国进民退”现象具体化。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选取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这一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表示山西省的经济效率,并将“国进民退”与“经济周期”这两个因素进行量化,从而分析山西省的经济效率与“国进民退”的相关性。回归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国进民退”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内容结构如下:
摘要
“国进民退”是近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尤其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又一次将“国进民退”问题推向风口浪尖。社会各界对“国进民退”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目前对国进民退的研究都停留在专家的理论评价,很少有从定量的数据角度准确地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选取了山西省煤炭企业重组这一典型案例,来反映“国进民退”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本文利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用SPSS软件对“国进民退”与山西省经济效率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得到结论,“国进民退”现象是一个有利也有弊的现象,但同时也是一个弊大于利的现象。并对此,本文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国进民退经济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周期回归分析
目 录
1.引言 1
1.1 选题背景 1
1.2选题的意义 1
1.3国内研究现状 2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3
2.模型介绍 5
2.1宏观经济生产函数 5
2.2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 5
2.3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6
2.4“国进民退”对TFP的影响 7
3.实证研究 8
3.1数据说明 8
3.2生产函数的估计 8
3.3“国进民退”与“经济周期”对TFP的回归分析 10
3.4结果及相关结论 12
4.政策建议 15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引言
1.1 选题背景
“国进民退”是在社会各界被频频提及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下,各级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一些地区由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民营企业的现象频频发生。例如山西煤炭企业重组、中粮收购蒙牛、央企在房地产业中争霸王等等典型事件,这更是引发了一场针对“国进民退”争议的热浪。
在这场争论风波中,社会各界的不同人物对“国进民退”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国进民退”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令人堪忧;另有人认为,该问题并不突出。政府官员、学术界学者对“国进民退”的看法几乎都是从以下四点出发的:“国进民退”的真实含义;在中国经济中“国进民退”是否存在;“国进民退”产生的原因;“国进民退”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利是弊。
在“国进民退”问题探讨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反思,亦是对中国经济结构现状的一个反思。“国进民退”现象究竟是否存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变化的?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比重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答这些问题,光是从定性的角度去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定量的数据角度更准确地研究分析问题。
1.2选题的意义
“国进民退”是近几年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这场争论同时也反映了众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关注。尤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成为了一个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该如何应对目前的经济问题,如何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推进本国的经济发展,等等一些问题都需要认清本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因此,研究“国进民退”是有现实意义的。
正确认识“国进民退”问题,亦是对我国近年来经济结构发展状况的认知。正确认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是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基础。然而,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从数据上对国有经济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一个细致分析的文献并不多。
本文选取了山西省煤炭企业重组这一典型案例,以小见大,来反映“国进民退”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本文利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统计说明了山西省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将其量化。同时计算出山西省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表示该省的经济效率。进而研究“国进民退”与经济效率的相关关系。这些都是有现实意义的,既可以体现山西省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又可以为“国进民退”之争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以为国家出台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3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国进民退”的概念理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看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狭义上讲,“国进民退”表现为国有经济
有学者认为“国进民退”是不存在的,例如胡鞍钢(2012)认为“国进民退”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它的不真实性源自不符合客观事实,并不能代表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基本事实。胡鞍钢并从企业数量、就业人数、企业产值、企业利润等多方面角度证实了“国进民退”这一伪命题。马骏亦(2010)从国有经济比重的角度认为总体趋势上不存在“国进民退”,并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
一部分学者认为“国进民退”是一股热潮,例如张鸣(2009)认为,趁金融危机民企出现暂时困难时,中国正在上演一幕“国进民退”的大戏;杨速炎(2009)认为,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实施的大规模经济拯救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演变成一场“再国有化”的热潮。通过近年各案例分析,杨速炎认为现在的“国进民退”不是一个个别的事件,而是形成了一股潮流;不是个别企业的行为,而是国有企业,甚至是中央国企的一种共同行为;不是个别产业,而是波及到很多重要的产业。
更多学者认为“国进民退”是个别现象,例如黄挺(2009)认为,“国进民退”不过是一地或一行业的个别现象,不能成为改革发展的主流。他认为中央并没有改变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当前有些地方、行业出现的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的现象,不宜过分渲染,更不宜夸大为“国退民进”的政策导向。
不同的学者对于“国进民退”现象是否存在持不同观点,同时对于其存在与否的原因看法不一。另外,学者们对于“国进民退”价值观点也不同。
民营经济的结构在不断提升,因此不存在“国进民退”。马骏(2010)用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国有企业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资产和工业总产值比重等说明我国经济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
国有经济主导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占据资源太多,存在“国进民退”。许小年(2009)认为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调控增强了“国进民退”的势头。一是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调动起来的资源,相当大部分进入了国有部分;二是在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府迫使银行发放贷款,在整个经济下滑的时候,银行为了降低放贷风险,只能把贷款投向较安全的政府项目、政府担保项目以及国有企业。
有学者对“国进民退”的价值给予肯定,张金鑫(2009)认为,国企的发展速度要比民营企业快得多,非均衡发展为“国进民退”提供了一定支持,企业的竞争当然是强者整合弱者,强势国企整合部分实力较弱的民营企业也是一直存在的正常现象。
亦有学者对该现象的价值给予否定,例如鲁宁(2011)认为,“国进民退”破坏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使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使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停滞不前。
以上对于“国进民退”的讨论都是从一个论述的角度围绕以下几点进行的: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国进民退”;“国进民退”产生的原因;“国进民退”的利弊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国进民退”现象是否存在的论证上,也仅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定性理论来对“国进民退”现象下定义,而没有通过实际的量化进行分析,这种情况下得到的结论不免不够准确。同时,大多数学者只是一味的支持或否定这种现象,并没有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大家只停留于表面是否存在的论述,而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改变以往一味对“国进民退”现象的文字论述,而是从一个量化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此外,从全国角度讨论“国进民退”现象范围太广,缺乏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山西煤矿企业重组这一典型案例来进一步分析“国进民退”现象,使得“国进民退”现象具体化。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选取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这一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表示山西省的经济效率,并将“国进民退”与“经济周期”这两个因素进行量化,从而分析山西省的经济效率与“国进民退”的相关性。回归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国进民退”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内容结构如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