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业务多元化与风险及效益的相关性分析【字数:13976】
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证券公司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证券公司内部业务结构的不合理与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日益突出,迫使证券公司寻找新的突破,传统的专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证券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现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本文结合中国证券公司业务多元化的实际情况,采用赫芬达尔指数衡量业务多元化程度,用盈利能力反映经营效益,利用2008年至2017年30家证券公司的财务数据构建回归模型,研究业务多元化与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及效益的关系。得出多元化程度对经营风险的影响不显著,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的结论。
目 录
1.引言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3 研究方法 3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3
2.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多元化状况分析 5
2.1 我国证券业发展历程 5
2.2 当前业务多元化的发展现状 7
2.3 证券公司风险及效益状况的分析 9
2.3.1 我国证券公司整体风险分析 9
2.3.2 我国证券公司整体经营状况分析 10
3.业务多元化与风险及效益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11
3.1 变量设定 11
3.2 模型建立与实证结果分析 12
3.2.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12
3.2.2 业务多元化与风险的相关分析 13
3.2.3 业务多元化与盈利能力的相关分析 14
4.结论与建议 16
4.1 研究结论分析 16
4.2 对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20世纪80年代,证券业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股份制的深入改革而应运而生。证券公司作为行业中重要的功能性中介机构,从无到有,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和艰辛,终于在动荡中变得强大起来。1987年,我国第一家试点证券公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此后,证券公司的规模急剧增加。到2008年,证券公司数量已达到107家,整个行业实现营业收入为1251亿元,净利润高达482亿元,其中有89%的公司维持营业不亏损。证券业已成为我国高收入、高利润的行业,短短30年,中国资本市场创造了国际金融史上的一个奇迹,多年来,这些辉煌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处于繁荣期的证券行业陷入巨大亏损,也对我国证券业产生了很大的后续影响,2010年,中国证券业营业亏损额达到139.39亿元,净利润亏损157.14亿元,2011年,营业总亏损共计551.52亿元,净利润亏损381.8亿元,平均各家证券公司净利润亏损达到3.5亿元。赵伟(2013)在《基于业务结构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研究》中认为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推出的有利于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各项措施,可以为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1]。
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金融中介机构,其运作状况关系到整个市场的稳定,甚至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是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是证券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以30家上市证券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该研究结论可为证券公司多元化发展提供简单的建议,同时也进一步锻炼自身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企业多元化理论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和研究,在金融机构领域也被广泛的应用,多元化对经营风险和经营效益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不同角度的分析,形成了多元化投资组合理论、协同效应理论、市场力量理论、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理论等,但是,中国的证券市场与外国资本市场不同。首先,业务多元化带来的风险分散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其次,业务多元化带来新的风险来源,势必增加证券公司总体的风险,等等。在对经营效益上的研究,也有类似的争议。这对于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证券业务模式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2)实践意义:长期以来,中国证券公司的业务一直是集中化、同质化、粗放式的。基于经纪佣金收入和自营收入的经营模式受到市场波动的严重影响,传统的“靠天吃饭”的通道业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金融创新下的业务升级和发展转型是必然要求。如何摆脱传统经营模式,拓展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中介服务功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现状局面,需要加强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了解。挑战与机遇并存,优化业务结构,使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拓宽收入渠道,避免收入增长乏力的局面,同时提高我国证券公司在新时期的专业服务能力,这是目前证券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证券业走向业务转型升级的唯一途径。因此,本文研究了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多元化程度与经营风险及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1.2 文献综述
2009年,葛红玲指出,我国证券业正处于自身条件不足和国外证券公司的双重压力下,实现盈利模式创新已成为摆脱当前边缘化困境的关键。她认为,中国证券公司存在业务创新和拓展能力低、收入结构失衡、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化等问题,提出尽快转变同质化、粗放式的经营服务模式的建议[2]。
到2012年,刘孟飞,张晓岚和张超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多元化绩效、 多元化风险以及风险—绩效模型,并以赫芬达尔指数作为衡量银行业结构多元化程度的指标,从收入结构与经营绩效及风险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得出银行业务多元化不能产生明显的绩效,但一定程度上能分散风险的结论[3]。同年,王聪和宋慧英则是验证了传统的SCP假说,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的利润率随其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程度的提高而提高[4]。
2013年,赵伟在《我国证券公司收入多元化的风险分析》中,提出了不同资产规模的证券公司根据各自特点发展业务对优化业务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有着极大的重要性[5]。同时,赵鑫又从创新业务与绩效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入手,认为我国证券公司不仅要根据资产规模,还要考虑股权集中度及杠杆比率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建议证券公司不仅要做到业务创新,还要做到制度创新[6]。
目 录
1.引言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3 研究方法 3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3
2.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多元化状况分析 5
2.1 我国证券业发展历程 5
2.2 当前业务多元化的发展现状 7
2.3 证券公司风险及效益状况的分析 9
2.3.1 我国证券公司整体风险分析 9
2.3.2 我国证券公司整体经营状况分析 10
3.业务多元化与风险及效益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11
3.1 变量设定 11
3.2 模型建立与实证结果分析 12
3.2.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12
3.2.2 业务多元化与风险的相关分析 13
3.2.3 业务多元化与盈利能力的相关分析 14
4.结论与建议 16
4.1 研究结论分析 16
4.2 对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20世纪80年代,证券业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股份制的深入改革而应运而生。证券公司作为行业中重要的功能性中介机构,从无到有,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和艰辛,终于在动荡中变得强大起来。1987年,我国第一家试点证券公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此后,证券公司的规模急剧增加。到2008年,证券公司数量已达到107家,整个行业实现营业收入为1251亿元,净利润高达482亿元,其中有89%的公司维持营业不亏损。证券业已成为我国高收入、高利润的行业,短短30年,中国资本市场创造了国际金融史上的一个奇迹,多年来,这些辉煌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处于繁荣期的证券行业陷入巨大亏损,也对我国证券业产生了很大的后续影响,2010年,中国证券业营业亏损额达到139.39亿元,净利润亏损157.14亿元,2011年,营业总亏损共计551.52亿元,净利润亏损381.8亿元,平均各家证券公司净利润亏损达到3.5亿元。赵伟(2013)在《基于业务结构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研究》中认为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推出的有利于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各项措施,可以为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1]。
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金融中介机构,其运作状况关系到整个市场的稳定,甚至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是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是证券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以30家上市证券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该研究结论可为证券公司多元化发展提供简单的建议,同时也进一步锻炼自身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企业多元化理论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和研究,在金融机构领域也被广泛的应用,多元化对经营风险和经营效益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不同角度的分析,形成了多元化投资组合理论、协同效应理论、市场力量理论、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理论等,但是,中国的证券市场与外国资本市场不同。首先,业务多元化带来的风险分散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其次,业务多元化带来新的风险来源,势必增加证券公司总体的风险,等等。在对经营效益上的研究,也有类似的争议。这对于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证券业务模式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2)实践意义:长期以来,中国证券公司的业务一直是集中化、同质化、粗放式的。基于经纪佣金收入和自营收入的经营模式受到市场波动的严重影响,传统的“靠天吃饭”的通道业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金融创新下的业务升级和发展转型是必然要求。如何摆脱传统经营模式,拓展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中介服务功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现状局面,需要加强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了解。挑战与机遇并存,优化业务结构,使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拓宽收入渠道,避免收入增长乏力的局面,同时提高我国证券公司在新时期的专业服务能力,这是目前证券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证券业走向业务转型升级的唯一途径。因此,本文研究了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多元化程度与经营风险及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1.2 文献综述
2009年,葛红玲指出,我国证券业正处于自身条件不足和国外证券公司的双重压力下,实现盈利模式创新已成为摆脱当前边缘化困境的关键。她认为,中国证券公司存在业务创新和拓展能力低、收入结构失衡、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化等问题,提出尽快转变同质化、粗放式的经营服务模式的建议[2]。
到2012年,刘孟飞,张晓岚和张超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多元化绩效、 多元化风险以及风险—绩效模型,并以赫芬达尔指数作为衡量银行业结构多元化程度的指标,从收入结构与经营绩效及风险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得出银行业务多元化不能产生明显的绩效,但一定程度上能分散风险的结论[3]。同年,王聪和宋慧英则是验证了传统的SCP假说,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的利润率随其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程度的提高而提高[4]。
2013年,赵伟在《我国证券公司收入多元化的风险分析》中,提出了不同资产规模的证券公司根据各自特点发展业务对优化业务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有着极大的重要性[5]。同时,赵鑫又从创新业务与绩效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入手,认为我国证券公司不仅要根据资产规模,还要考虑股权集中度及杠杆比率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建议证券公司不仅要做到业务创新,还要做到制度创新[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