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字数:9267】
本文选取2000-2017年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江苏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及江业废气排放总量,通过这几个指标运用熵值法计算出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指数,然后建立了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指数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这两个变量的VAR模型,并通过协整检验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的环境污染效应增长受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较大。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产业结构调整是环境污染的格兰杰原因,但环境污染却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
目 录
1. 绪论 1
1.1. 国内研究现状 1
1.1.1. 文献综述 1
1.1.2. 研究区域概况 2
1.1.3. 研究的背景 2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
1.3.1. GDP的定义和概念 3
1.3.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
1.4. 判断江苏省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 3
2. 实证分析 6
2.1. 环境污染综合评价 6
2.2.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计量分析 11
2.2.1. 模型构建 11
2.2.2. 平稳性检验 13
2.2.3. VAR模型建立 14
2.2.4. Johanson协整关系检验 15
2.2.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6
3. 总结 18
3.1. 综述 18
3.2. 决策与建议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绪论
国内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
王默玉、庆亚敏、翟清云(2018)以北京市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市2003年至2016年的环境污染及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是呈“N”型的,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时候,它会反过来对环境污染进行抑制。
张元硕(2016)使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归纳分析法,通过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两者之间的协调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传统积极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进行经济效益的提升的,而人口膨胀、资源危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恶化。他提出要借鉴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因地制宜,结合我国国情提升协调效益。
蔡平(2004)手机了中国1991年至2001年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指标数据,构建了4个层次的网状指标体系,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做出了综合评价,而后通过因子分析法等降维、简化问题,选出了三个因子来反映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
苏伟和刘景双(2007)利用吉林省1986—2004年经济与环境数据,通过研究二氧化硫浓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等数据指标进行研究,建立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指标关系的计量模型,仔细分析了吉林省的环境污染情况。
彭水军、包群和赖明勇(2005)通过将不可再生资源引入生产函数,得出了不可再生资源存量随时间变化的微分方程,而后通过研究社会最有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偏好参数的经济增长效应、技术参数的经济增长效应、人力总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系统动态与稳定性分析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研究了模型的是社会最优均衡问题,由此提出政府应当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提高产品效率、减少研发产品的私人回报率低于社会回报率的问题,由此刺激对自然资源更有效率的开采和利用。
纪建悦、于晓黎和方景清(2009)收集了青岛市1985年至2007年的能源消耗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及格兰杰因果分析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得出结论,当污染物的数量低于环境容量时,环境污染的状态是不明显的,相反情况下,环境的生态平衡才会受到破坏。
解磊(2013)提出,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环境共赢,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道路的理论依据,根据所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如资源浪费等方面入手,加大生态保护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依靠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共同支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协调关系,软化两者之间的矛盾,提高环境质量。
梁爽(2016)指出,科学调整对于实现绿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新模式,加强经济建设、开创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
李晓平(2018)则认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结果把握综合国力的竞争力,需要从历史、从其余国家吸取经验,认清自身的地位和优劣势,在已经定制下来的发展战略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
雷议(2018)认为,提高环境保护需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进环保工作里,同时,政府也需要完善目前已经推出的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利用更多的技术人才解决技术问题,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张伟(2013)则提出要完善科学发展观,发展友好环境社会,大力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维护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
研究区域概况
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地处长江三角州,平原辽阔,主要有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这一点也吸引了8029.30万的常住人口居住于此,人口的发展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研究的背景
1992年巴西里约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中国也积极地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了适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1994年7月4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问题自此成为被广泛关注与探讨的普遍问题,同时也是学者们面临的重大难题。近十年来,江苏省的经济持续发展,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翻了将近2.5倍。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达到了10%的比重,仅次于广东省。
目 录
1. 绪论 1
1.1. 国内研究现状 1
1.1.1. 文献综述 1
1.1.2. 研究区域概况 2
1.1.3. 研究的背景 2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
1.3.1. GDP的定义和概念 3
1.3.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
1.4. 判断江苏省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 3
2. 实证分析 6
2.1. 环境污染综合评价 6
2.2.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计量分析 11
2.2.1. 模型构建 11
2.2.2. 平稳性检验 13
2.2.3. VAR模型建立 14
2.2.4. Johanson协整关系检验 15
2.2.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6
3. 总结 18
3.1. 综述 18
3.2. 决策与建议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绪论
国内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
王默玉、庆亚敏、翟清云(2018)以北京市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市2003年至2016年的环境污染及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是呈“N”型的,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时候,它会反过来对环境污染进行抑制。
张元硕(2016)使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归纳分析法,通过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两者之间的协调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传统积极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进行经济效益的提升的,而人口膨胀、资源危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恶化。他提出要借鉴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因地制宜,结合我国国情提升协调效益。
蔡平(2004)手机了中国1991年至2001年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指标数据,构建了4个层次的网状指标体系,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做出了综合评价,而后通过因子分析法等降维、简化问题,选出了三个因子来反映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
苏伟和刘景双(2007)利用吉林省1986—2004年经济与环境数据,通过研究二氧化硫浓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等数据指标进行研究,建立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指标关系的计量模型,仔细分析了吉林省的环境污染情况。
彭水军、包群和赖明勇(2005)通过将不可再生资源引入生产函数,得出了不可再生资源存量随时间变化的微分方程,而后通过研究社会最有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偏好参数的经济增长效应、技术参数的经济增长效应、人力总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系统动态与稳定性分析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研究了模型的是社会最优均衡问题,由此提出政府应当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提高产品效率、减少研发产品的私人回报率低于社会回报率的问题,由此刺激对自然资源更有效率的开采和利用。
纪建悦、于晓黎和方景清(2009)收集了青岛市1985年至2007年的能源消耗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及格兰杰因果分析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得出结论,当污染物的数量低于环境容量时,环境污染的状态是不明显的,相反情况下,环境的生态平衡才会受到破坏。
解磊(2013)提出,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环境共赢,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道路的理论依据,根据所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如资源浪费等方面入手,加大生态保护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依靠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共同支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协调关系,软化两者之间的矛盾,提高环境质量。
梁爽(2016)指出,科学调整对于实现绿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新模式,加强经济建设、开创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
李晓平(2018)则认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结果把握综合国力的竞争力,需要从历史、从其余国家吸取经验,认清自身的地位和优劣势,在已经定制下来的发展战略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
雷议(2018)认为,提高环境保护需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进环保工作里,同时,政府也需要完善目前已经推出的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利用更多的技术人才解决技术问题,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张伟(2013)则提出要完善科学发展观,发展友好环境社会,大力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维护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
研究区域概况
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地处长江三角州,平原辽阔,主要有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这一点也吸引了8029.30万的常住人口居住于此,人口的发展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研究的背景
1992年巴西里约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中国也积极地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了适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1994年7月4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问题自此成为被广泛关注与探讨的普遍问题,同时也是学者们面临的重大难题。近十年来,江苏省的经济持续发展,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翻了将近2.5倍。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达到了10%的比重,仅次于广东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