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值法的四川生态宜居度评价研究【字数:11479】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思路 2
2.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3
2.1相关概念界定 3
2.1.1宜居城市 3
2.1.2生态城市 3
2.1.3生态宜居城市 4
2.2评价方法的选择 4
2.3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5
2.3.1综合评价 5
2.3.2熵值法 6
3.四川省生态宜居度的综合评价 8
3.1评价体系的构建 8
3.2指标权重的确定—熵值法 8
3.3四川省生态宜居度评价分析 9
3.4四川省各城市生态宜居度差异性分析 11
3.4.1经济条件是影响生态宜居度的主要因素 11
3.4.2环境优美是影响生态宜居度的重要因素 11
3.4.3社会文化和生活便利程度是影响生态宜居度的次要因素 12
3.4.4成都市的生态宜居度分析 12
4.政策建议 14
4.1四川省建立生态宜居城市群的建议 14
4.2成都市建立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议 14
4.3提高四川省各城市生态宜居度的建议 14
4.3.1建立由政府引导的,全体人民参与其中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14
4.3.2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是生态宜居城市的基础 14
4.3.3提供便利生活,提升居民城市自豪感满足感 15
4.3.4提高全体人民素质,让社会文明更进一步 15
4.3.5倡导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发新能源,保护环境 15
5.总结与不足 16
5.1结论 16
5.2不足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现代化工业革新带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各项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环境间的不均等问题。现代社会中,经济水平高的城市,人民的社会满足感与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福度未必高,说明经济水平与幸福指数是不成正比的。因此,近年来,人们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的点已经由饱暖、经济转变到了城市宜居度上来。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东西南北跨度之长,有着48.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辖区,包括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与7个省份接壤,是中国第五大的省。辖区面积过大导致四川省气候差距大、资源分配不均,主要以工农业为主。同时,各市自治州的城镇化不均衡发展、产业结构不协调,科技达不到要求水平,资金短缺且农民收入低,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导致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2017年末,四川省的年末常住人口高达8302万人,与16年相比,又多了40万的常住人口,但四川省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50.79%。同年,确定了关于土壤污染问题的重点监管企业达1764家,还需要完成多个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改的任务。同年,有2118起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导致死亡的有1885人,其中,交通安全死亡人数是0.67%,矿产开采死亡人数占0.715%,而工商贸易类事故死亡人数高达2.411%。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为紧跟政策,工业飞速发展使经济复苏的同时,四川省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此外,各市的农村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均衡,且各产业结构未协调优化,同还面临着科学技术不够先进发达、工农业缺乏资金、收入低等问题。加之,四川地理环境独特(山区、平原为主),导致经济水平严重不平衡。因此,在此背景环境下,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满意度显得十分重要!对四川省各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出一套属于四川省的合理健全的生态宜居度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进行建模分析,得到评价值。以便于四川省建设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的生态宜居城市,将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生活环境等各方面提高到宜居城市水平。
1.2文献综述
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与低碳生活奠定了我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基础。21世纪以后,我国才意识到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性并对之进行研究[11]。在吴良镛出版了《广义建筑学》此书后,我国才开始了对人居环境进行科学研究[12]。中共十七大后,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提上日程并严格进行。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宜居城市”这一理念[13]。07年,正式构建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14]。最近几年,生态宜居城市才成为热门话题。我国最早开始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引导的社会建设,其后是生态城市与低碳生活,到现在是对生态宜居城市的不断探索研究[15]。然而无论国内外的研究,都是从关注人们的居住环境慢慢转变为关注居住环境与社会环境。
大部分的欧美发达国家对宜居城市的探索较早,早在国外专家学者提出“田园城市”后,农业地带环绕城市“田园城市”运动的开展导致了二战后史密斯对城市宜居人文内涵的分析,由此提出了宜居城市[16]。此时的宜居城市主要包括公共卫生发展情况,日常生活舒适程度以及优美良好的环境三个方面。纵观国外大部分的生态宜居城市,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决策者有着非常整体的目标计划[17]。主要对物质空间进行规划、研究应用生态技术、规划管理建设节奏、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可再生且循环利用的生态城市[18]。
1.3研究思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12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