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字数:10996】

摘 要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为刺激市场需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给经济领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引发了社会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等现象的出现。研究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是当前学者和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2000年至2017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来分析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短期内具有动态调节机制;从长期来看,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最后综合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保证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建议。
目录
1.引言 1
1.2研究现状 2
1.3主要内容 3
2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发展现状分析 4
2.1货币供应量的现状分析 4
2.1.1流通中的现金(M0) 5
2.1.2狭义货币(M1) 6
2.1.3“广义货币”(M2) 7
2.2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 8
3.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9
3.1指标与数据的选取 9
3.2 研究方法概述 9
3.3实证分析 10
3.3.1 ADF检验。 10
3.3.2协整检验 11
3.3.3误差修正模型 12
3.3.4格兰杰(Granger)因果性检验 13
4.实证结论和政策建议 14
4.1实证结论 14
4.2政策建议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引言
1.1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化经济发展迅速,多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确保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自2008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基本保持增长趋势,并且广义货币供应量(M2)于2017年超过了167万亿。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长对刺激市场需求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这也对经济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社会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猖獗等。随着货币政策的及时实行,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也伴随着波动。自2011年开始,我国政府一直试图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物价上涨。自2014年底以来,央行已经六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降息,但与国际相比,还是处于较高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通货膨胀问题仍然严峻。
通货膨胀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与诸多领域的问题都有密切联系。我国宏观经济的四个基本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通货膨胀与这四大目标息息相关。一旦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进而导致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甚至影响国家未来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通货膨胀已经由一种区域性的经济现象扩展为一种常规性、世界性的现象。由于过高的通货膨胀会造成货币信任危机、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等不利现象的出现。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迫切需要应对的宏观经济问题。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权衡价格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通胀或通缩的具体指标。从政府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看,通胀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运行和监测指标,是央行最关注的核心指标。根据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差异,将其分为M0、M1和M2三个层次。M0的范围过于狭窄;M1主要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反映货币供应对经济的影响;M2可以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反映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此外,由于在我国货币概览负债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占总负债的90%以上,国内不少研究文献指出M2对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远高于其他变量,M2作为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可以充分反映宏观经济的波动。为了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的关系,研究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否显著,在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控制通货膨胀,使得我国经济能够稳中向好地发展,本文尝试利用广义货币M2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运用统计方法,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索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研究现状
关于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外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这无疑给宏观决策带了极大困扰。
国内不少学者实证分析的结果认为控制货币发行量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关健。例如,高茵(2010)通过分析政府财政刺激计划、货币供应量和公众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实际发生所分别产生的冲击,运用VEC模型分析得出货币供应量和物价自身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力最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是影响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1]。张玮、苏珺(2010)进行了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会对物价产生系统性的影响,且货币供给具有一定内生性[2]。徐韶孜(2015)在分析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通过图示法和最小二乘法分析CPI与M2,证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导致CPI指数的上升[3]。也有学者认为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是相互作用的,例如,郭树华(2016)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短期关系是显著的,但长期来看会逐渐减弱并维持稳定水平[4]。然而俞晨(2016)采用协整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得出通货膨胀会经由误差修正机制使得货币供应收缩,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具有持续的趋势[5]。鲜海博(2018)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6]。
然而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通货膨胀反映的是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综合结果,而不仅是一种“货币现象”。对此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实证分析,例如,戚琳(2017)提出不能单纯采用提高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因为在高通胀预期下,居民会产生恐慌心理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7]。耿强、李群、张永杰(2011)采用1992年以来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通货膨胀主要是受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和产出缺口的影响而形成;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随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逐步显现[8]。杨子晖、周天芸、黄新飞(2014)考察了通货膨胀与宏观变量动态关系的渐进演变,首次结合DAG技术,认为必须充分重视并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的重要作用[9]。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以及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效应、产出效应之间存在明显时滞,张兴华(2016)通过VAR分析得出货币供应量若不能等量地及时进入实体经济,会造成宽松货币政策下通货膨胀率不升反降的现象[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13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