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收入与消费调查报告以理工为例【字数:12476】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收入和消费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其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生是消费潮流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观念也日益跟进,特别是在引领消费潮流、改善消费构成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消费行为也反映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取向。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并实施与之相关的消费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大学生的收入与消费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的收入来源、月平均收入、月平均消费、主要支出项目等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进行调查设计,依据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
目 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思路 3
2.调查问卷设计 4
2.1调查背景 4
2.2调查目的 4
2.3调查方式 4
2.4调查对象 4
2.5调查时间 4
2.6问卷收回情况 4
3. 问卷分析报告 5
4.当前大学生收入与消费现状分析 13
4.1大学生消费现状 13
4.1.1消费意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13
4.1.2消费观念较理性 13
4.1.3消费呈多元化发展 13
4.2大学生收入和消费存在的误区 13
4.2.1盲目攀比,一味追求潮流、时尚 14
4.2.2人际交往消费过度 14
4.2.3无计划型消费突出 14
4.2.4消费结构不合理 15
4.2.5过度消费严重 15
4.2.6存在情绪化消费 15
5.大学生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16
5.1 从社会教育部门的角度分析 16
5.2 从学校方面进行分析 16
5.3 从家长的角度看 17
5.4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18
6.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附录 22
1.引言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收入和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从中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此展开调查研究。
由于社会消费水平的日益提升,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也发生着变化。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1.2文献综述
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大学生的收入来源和生活环境都相对稳定,而且大学生正面临着潮流化的消费趋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本着对中国经济深切关注的态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收集了数据,从而展开相关研究。
李烨男,程刚(2011)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认知、情感、行为及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动态转换过程,是人们在生活中履行交换职能的前提”。在大学校园里,情感丰富的学子们的消费行为更有其众多的表现[1]。
张克荣(2010)认为大学生在面对名牌商品时,不仅受到群体消费心理的影响,同时也受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的影响。大家都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以后,就要满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期间,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们付出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建立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的体系,使其最终可以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炫耀心理,其实是一种虚构心理,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评价的自我虚构,在消费领域就表现出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逐流行、追逐名牌[2]。
高博(2011)认为大学生从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进而导致消费的盲目性分析,就相当于部分学生没有计划,随意性很强。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引导,就会导致消费的盲目性[3]。
闫缨(2013)讲到“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是当代有固定工作、有稳定收入来源人群的时尚活法。贷款买房、买车,是现代人新颖的消费理念。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这些观念并不一定合适[4]。
王宁(2013)谈到法国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还具有符号价值。符号价值就是一件商品所具有的显示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一件商品,越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同样越高。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是符号消费”[5]。
陈延斌,肖武平(2012)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的家庭更是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条件,创造了各方面的物质基础,使他们具有特殊的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行为一定程度上会让身边同学产生误导[6]。
王绍玉,冯佰侠(2014)认为教育学生要树立科学健康、勤俭节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消费行为,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家庭经济条件相适应 [7]。
乐峰(2010)认为应结合“消费教育”开设节约课程,应从中小学生开始一直到大学生都要配备节约的相关课程,不定期地给他们灌输节约的理念[8]。
跨世纪青年价值研究观察课题组(2011)认为在培养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意识中,不但要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消费认识能力,而且要增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修养,努力营造节俭的社会风气[9]。
甘碧群(2010)认为在恋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物质性折射出大学生将“虚荣作怪当慷慨”的虚荣和攀比心理,在大学校园里恋爱就是花钱的“潜规则”越来越得到印证[10]。
杜家征(2013)认为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和美化自己的形象,以彰显自己的社会价值的行为,对富人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孩子都会产生较大影响[11]。
罗子明(2015)认为对于非理性消费、盲目性消费,整体上看是因为个性而引起的一种消费自主心理。在大学期间,每一位大学生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加深,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支配需求[1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1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