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字数:11362】
自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国债的发行,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但是近年来,规模过大的国债带来的副作用也日益凸显,要警惕国债规模过大带来的风险。本文根据1995-2017年国债发行规模、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国债发行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赤字和外债余额影响。最后,结合实证分析就如何合理稳定国债发行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研究现状 2
1.3主要内容 3
2.理论基础与国债现状 5
2.1理论基础 5
2.2我国国债发行现状分析 6
3.实证分析 8
3.1研究方法概述 8
3.2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8
3.3相关性分析 10
3.4因子分析 11
3.4.1KMO和Bartlett检验 11
3.4.2提取因子 11
3.4.3因子的命名和解释 14
3.4.4回归分析 16
3.5结论分析 16
4.政策建议 18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越来越大,期限趋于多样化,市场创新日新月异,发行方式趋于市场化。自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每年的国债发行规模从1995年的1.5千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万亿元,增长了50多倍,截止2017年底国债累计余额已达到13万亿元。发行国债能够拉动国内需求,带动企业投资,为居民提供收入来源,提高居民收入,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保障。但是,国债发行规模过大,势必会给未来的国家财政带来一定的还债压力,增加国家还债风险,使得国家信用度降低。近年来,我国为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财政建设资金缺少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筹集相关建设资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行国债。
在宏观经济发展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背景下,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发行国债不仅是一种筹资方法也是一种调控方法,在金融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国债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杠杆,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衡、优化经济结构、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保证。但是,国债为宏观经济发展带来正面意义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债的规模大小。国债规模过小,可操作的资金就少,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也就是说,国债对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小。国债规模过大,会导致当期的基础建设投资过高,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甚至可能会带来国家财政的债务危机。由此看来,研究如何将国债发行规模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是非常有必要的。
规模越来越大的国债,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年来,规模过大的国债带来的副作用也日益凸显,要警惕国债规模过大带来的风险。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国债现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保持适度的国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研究现状
自我国恢复国债以来,针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问题,如何利用合理的国债规模来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国内关于该课题的实证研究有很多,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集中在:
一是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如:邓慧敏、邓群钊(2001)选取1999年—2010年GDP、FI、FO、FD为基础测度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与国债之间发行的线性关系,得出我国财政不容乐观,国债压力过大,发行规模逐渐扩大[1]。彭爱群(2015)利用各宏观经济变量建立一个关于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模型,利用Eviwes软件得出GDP、居民储蓄、财政赤字、累计余额四个指标对国债发行规模有显著影响的结论[2]。纪凤兰、张巍(2004)通过Eviews软件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财政赤字与还本付息额之和基本上就是国债发行额,而这一格局难以实现长期稳定[3]。边立婷(2011)只选取了宏观方面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财政赤字和国债年末余额有较大的相关关系[4]。周梅(2009)在进行相关分析后,以国债规模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得出国债发行规模受制于以往产生的债务余额的结论,充分验证了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5]。刑大伟(2003)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回归,消除了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运用得到的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得到拟合效果较好的结论[6]。
二是运用协整方法,探求与国债发行规模存在长期影响关系的因素。如:吕冰洋、崔兴芳(2005)通过对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得到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由强到弱分别为债务余额、国民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及财政赤字这一结论[7]。滑福宇、赵婷婷(2012)利用计量经济方法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国债发行额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协整关系[8]。李彪、卢志红(2004)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财政赤字和国债还本付息的结论,根据该结论对如何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在合理范围内提出可行建议[9]。许小平、张兴强、黄彦(2005)利用协整检验,分析LGDP和LSD对国债发行的影响,发现GDP增量、居民储蓄与国债发行规模具有高度相关性[10]。余明江、季丽(2008)以计量方法、协整与误差修正为辅,以Granger分析为主,发现财政是影响国债发行的主要因素[11]。
三是从宏观角度定性分析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如:李东卫(2005)提出国债规模影响因素有4种,分别是财政赤字、国债规模、国债认购和政府偿债,分析了国债规模扩大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提出了应加强法律监管、强化机构监管、加强社会监督等建议[12]。付霞(2008)提出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有使用效益、偿还到期旧债和宏观经济政策三种,通过对国债规模扩张中存在的风险及影响因素提出应集中财权、规范财政支出、强化国债监管体系等建议[13]。
四是运用聚类、最小二乘法等其他统计方法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如:陆虹(1999)通过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进行分析,将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三类,并建立回归模型,分别是财政赤字、国债还本付息额、以及经济种类因素[14]。崔治文、袁野(2010)通过对GDP与投资性支出建立EGARCH模型,对未来5年的国债发行规模进行预测,提出应有效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否则我国财政将陷入脆弱状态,可能带来财政风险 [15]。任安军、杨艳芳(2004)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模型,根据模型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国债规模的增长速度,得出未来几年我国国债规模将会减弱,但近期内不会出现负增长的结论[16]。宋涛、唐德善(2006)选取1981年—2003年六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因素,利用广义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国债还本付息关联度最大,国内生产总值关联度最小[17]。赵红强(2013)通过实验经济学理论,运用真实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建立国债发行规模最优增速模型,得到政府干预的加大弱化和阻碍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的结论[18]。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研究现状 2
1.3主要内容 3
2.理论基础与国债现状 5
2.1理论基础 5
2.2我国国债发行现状分析 6
3.实证分析 8
3.1研究方法概述 8
3.2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8
3.3相关性分析 10
3.4因子分析 11
3.4.1KMO和Bartlett检验 11
3.4.2提取因子 11
3.4.3因子的命名和解释 14
3.4.4回归分析 16
3.5结论分析 16
4.政策建议 18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越来越大,期限趋于多样化,市场创新日新月异,发行方式趋于市场化。自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每年的国债发行规模从1995年的1.5千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万亿元,增长了50多倍,截止2017年底国债累计余额已达到13万亿元。发行国债能够拉动国内需求,带动企业投资,为居民提供收入来源,提高居民收入,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保障。但是,国债发行规模过大,势必会给未来的国家财政带来一定的还债压力,增加国家还债风险,使得国家信用度降低。近年来,我国为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财政建设资金缺少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筹集相关建设资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行国债。
在宏观经济发展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背景下,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发行国债不仅是一种筹资方法也是一种调控方法,在金融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国债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杠杆,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衡、优化经济结构、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保证。但是,国债为宏观经济发展带来正面意义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债的规模大小。国债规模过小,可操作的资金就少,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也就是说,国债对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小。国债规模过大,会导致当期的基础建设投资过高,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甚至可能会带来国家财政的债务危机。由此看来,研究如何将国债发行规模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是非常有必要的。
规模越来越大的国债,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年来,规模过大的国债带来的副作用也日益凸显,要警惕国债规模过大带来的风险。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国债现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保持适度的国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研究现状
自我国恢复国债以来,针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问题,如何利用合理的国债规模来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国内关于该课题的实证研究有很多,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集中在:
一是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如:邓慧敏、邓群钊(2001)选取1999年—2010年GDP、FI、FO、FD为基础测度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与国债之间发行的线性关系,得出我国财政不容乐观,国债压力过大,发行规模逐渐扩大[1]。彭爱群(2015)利用各宏观经济变量建立一个关于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模型,利用Eviwes软件得出GDP、居民储蓄、财政赤字、累计余额四个指标对国债发行规模有显著影响的结论[2]。纪凤兰、张巍(2004)通过Eviews软件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财政赤字与还本付息额之和基本上就是国债发行额,而这一格局难以实现长期稳定[3]。边立婷(2011)只选取了宏观方面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财政赤字和国债年末余额有较大的相关关系[4]。周梅(2009)在进行相关分析后,以国债规模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得出国债发行规模受制于以往产生的债务余额的结论,充分验证了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5]。刑大伟(2003)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回归,消除了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运用得到的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得到拟合效果较好的结论[6]。
二是运用协整方法,探求与国债发行规模存在长期影响关系的因素。如:吕冰洋、崔兴芳(2005)通过对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得到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由强到弱分别为债务余额、国民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及财政赤字这一结论[7]。滑福宇、赵婷婷(2012)利用计量经济方法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国债发行额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协整关系[8]。李彪、卢志红(2004)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财政赤字和国债还本付息的结论,根据该结论对如何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在合理范围内提出可行建议[9]。许小平、张兴强、黄彦(2005)利用协整检验,分析LGDP和LSD对国债发行的影响,发现GDP增量、居民储蓄与国债发行规模具有高度相关性[10]。余明江、季丽(2008)以计量方法、协整与误差修正为辅,以Granger分析为主,发现财政是影响国债发行的主要因素[11]。
三是从宏观角度定性分析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如:李东卫(2005)提出国债规模影响因素有4种,分别是财政赤字、国债规模、国债认购和政府偿债,分析了国债规模扩大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提出了应加强法律监管、强化机构监管、加强社会监督等建议[12]。付霞(2008)提出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有使用效益、偿还到期旧债和宏观经济政策三种,通过对国债规模扩张中存在的风险及影响因素提出应集中财权、规范财政支出、强化国债监管体系等建议[13]。
四是运用聚类、最小二乘法等其他统计方法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如:陆虹(1999)通过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进行分析,将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三类,并建立回归模型,分别是财政赤字、国债还本付息额、以及经济种类因素[14]。崔治文、袁野(2010)通过对GDP与投资性支出建立EGARCH模型,对未来5年的国债发行规模进行预测,提出应有效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否则我国财政将陷入脆弱状态,可能带来财政风险 [15]。任安军、杨艳芳(2004)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模型,根据模型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国债规模的增长速度,得出未来几年我国国债规模将会减弱,但近期内不会出现负增长的结论[16]。宋涛、唐德善(2006)选取1981年—2003年六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因素,利用广义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国债还本付息关联度最大,国内生产总值关联度最小[17]。赵红强(2013)通过实验经济学理论,运用真实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建立国债发行规模最优增速模型,得到政府干预的加大弱化和阻碍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的结论[1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