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股市相关性研究__上证综合指数与纳斯达克指数的实证分析
中美股市相关性研究__上证综合指数与纳斯达克指数的实证分析[20191219194106]
摘 要
随着中美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一国的经济波动往往会引起另一国的经济震动。股市作为反应一国经济的晴雨表,更能凸显这种经济联动性。2001年-2013年之间中美股市起起伏伏,两者之间的波动关联性如何演绎。本文进行了相关系数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着较弱的正相关性。通过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美国股市起着驱动作用,而中国股市是从动状态。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中美股市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在这之后中美股市之间的相关性提升明显,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到2009年期间,中美股市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其协整关系模型为: 。通过该模型拟合了期间上证综指的表现。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美股市出现了不正常的负相关状态,对此采用了一元线性回归建模分析: 。短期来看纳指的上涨对上证综指起反向作用,对这一看似不正常的结论,分别从中美股市的内在差异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对其进行了解释。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相关性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分析线性回归
目 录
1.引言 1
1.1本文研究的意义 1
1.2中美股市相关性(联动性)研究现状 1
2.中美股市的基本情况 2
3.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3
3.1总体研究思路与软件说明 3
3.2数据选取与说明 3
3.3模型引用 4
3.3.1.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 4
3.3.2Spearman秩相关系数 4
3.3.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 4
3.3.4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4
4. 相关系数分析 5
4.1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 5
4.2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 6
5. 格兰杰因果检验 7
5.1 2001年-2013年9月年因果检验 7
5.2 2006年-2009年因果检验 7
6.协整与回归分析 8
6.1单位根检验 8
6.2协整检验 8
6.2.1时间段一: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前和加入WTO前后(2001年-2005年) 9
6.2.2时间段二: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到金融危机爆发后(2006年-2009年) 9
6.2.3时间段三:后金融危机时期(2010年-2013年9月) 11
7.结论 13
8.中国股市亟待解决的的问题 14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致谢 21
1.引言
1.1本文研究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本全球化进程加快,中美间资本流动频率不断加快,数量不断增加,时间不断缩短。中国股市起步比较晚,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中美股市相比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中美股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股市体制有着很多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中国股市的体制改革对股市有着很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QFII、QDII,股权分置改革等制度的引入及完善,中国的经济与金融状况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股市作为反应经济的晴雨表,中美两国股市之间的相关性日益密切。然而由于这种日益密切的相关性,一国的经济震荡很容易蔓延至其他国家,甚至是全世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到现在为止其影响在国内还未完全消退,此外近期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中美股市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研究中美两国股市的相关性,显得尤为重要。
1.2中美股市相关性(联动性)研究现状
纵观国外关于股票市场相关作用理论,可以把其分为两大类:经济基础假说(Economic Fundamental Hypothesis)和市场传染假说(Market Contagion Hypothesis)[1]。
经济基础假说理论认为资产价格变动是由于其基本面变化引起的,也就是说两国宏观经济面之间的关联性会引起资本市场的联动。Peter Sinclair[2]通过全球资产定价模型证明了股市联动性与经济基本面之间的联系。Shigeyuki Hamori[3]认为,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贸易、服务、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本流动性障碍越来越少,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强。
根据经济基础理论发现,具有相同经济基础的国家,在股市相关性联系更为密切。周佰成等[4]在中国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动态相关性分析中采用TGARCH模型捕捉了中国上海、香港、日本以及美国股市波动率,实证表明:沪市同港市的相关性最大,同美国股市的相关性最小。 刘镜秀等[5]在中外股市的动态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运用DCC-GARCH模型,考察了中国股市与亚洲、北美和欧洲3个区域24个经济体股市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外股市的动态相关性有增强趋势,且与亚洲市场的相关性水平高于其他区域市场。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中外股市动态相关性的主要因素。基本结论是,中国股市制度越完善,市场越开放,中外股市相关性就越强。蔡风景等[4]在时间序列的图模型及其在股市相关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主要股指的动态相关性,结果表明:美国股市对周边股市的影响较大。将偏相关图应用于亚洲股票市场,研究亚洲主要股指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中国内地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中国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日本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信息流动。
市场传染假说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的变动关联只能部分解释股市联动性,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投资者行为或者金融市场体制完善程和开放程度。当一国股市受到金融风险冲击时,其负面影响会如疾病传染一样扩散到国际市场,使得各国股市在危机时刻关联性增强。
Tao Yang[4]通过资产价格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进行研究,发现危机时期各国股票市场市场之间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非危机期。于乃书[5]运用Probit模型对金融危机的传染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两个资本市场在金融危机时期和非危机时期的相关性具有显著差异, 在危机时期相关性会比非危机时期的相关性高, 就印证了这两个资本市场存在着危机传染或波动溢出效应。2008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股市对我国金融业形成了巨大冲击。由于危机前期中国股票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仅B股、N股、H股和股等小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开放,较大的A股市场没有开放,因而,危机前中美股市相关性较小。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中美两国之间互相投资额不断增加,股票市场对外越来越放开,两国金融关联度也明显增强。
纵观中外学者研究现状可以发现以下特点:1.全球股市联系越来越紧密,相关度呈上升趋势。2.不同国家地区,由于市场开放程度和制度完善程度不同,相关性不同,市场开放度越高,经济体制越完善,股市联动性越强。3.在遇到金融风险时,相关性程度显著提高。此论文将会牢牢把握这几个特点来对中美股市相关性进行分析。
2.中美股市的基本情况
图1
图2
纵观2001年-2013年上证综指和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的表现,在2001年-2005年期间上证综指主要呈现的是下跌趋势,而纳指虽然经历了2001年-2002年期间大跌,但在2003年-2005年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企稳趋势,两指数走势完全不同。在2006年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后,上证指数如期出现了一波快速上涨。到2007年达到最高点。纳指在这期间的上涨幅度并没有上证综指那么大。
在同样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两个指数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走势,上证综指在2009年的大幅反弹之后,陷入了连续三年的熊市,2010年、2011、2012年累计跌幅达到31%,到2013年9月为止,上证综指年内跌幅已达到8.8%。反过来看美国纳指,自2009年以来年线已经四连阳,目前已经超过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收盘指数2652.28点,2013年9月收盘已经达到3817.98点涨幅达到21.6%。两者之间差异巨大。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显然是背离的。
3.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3.1总体研究思路与软件说明
本文首先从相关系数入手,分析比较2001年1月-2013年9月月度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然后将其分别按照股权分置改革加入WTO前后、改革完成后及金融危机爆发、后经融危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对第一时期阶段不显著的相关性进行解释,将相关系数较高的第二部分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上证综指与纳指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根据这种因果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并得到其拟合模型。对第三段上根据其呈现的负相关性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对其不合理现象作出说明。在软件上使用主要的是:EXCEL、SPSS、EVIEWS等。
3.2数据选取与说明
本文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搜狐证券数据库,分别选取了2001年1月-2013年9月
间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和上证指数153个月的月度开盘价、收盘价、最低价、最高价。四个指标。在后文中用到的序列名SH为上证综指的收盘价,LnSH是其取对数后的序列名。NZ为纳斯达克指数的收盘价,LnNZ是对其取对数后的序列名。
摘 要
随着中美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一国的经济波动往往会引起另一国的经济震动。股市作为反应一国经济的晴雨表,更能凸显这种经济联动性。2001年-2013年之间中美股市起起伏伏,两者之间的波动关联性如何演绎。本文进行了相关系数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着较弱的正相关性。通过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美国股市起着驱动作用,而中国股市是从动状态。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中美股市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在这之后中美股市之间的相关性提升明显,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到2009年期间,中美股市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其协整关系模型为: 。通过该模型拟合了期间上证综指的表现。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美股市出现了不正常的负相关状态,对此采用了一元线性回归建模分析: 。短期来看纳指的上涨对上证综指起反向作用,对这一看似不正常的结论,分别从中美股市的内在差异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对其进行了解释。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相关性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分析线性回归
目 录
1.引言 1
1.1本文研究的意义 1
1.2中美股市相关性(联动性)研究现状 1
2.中美股市的基本情况 2
3.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3
3.1总体研究思路与软件说明 3
3.2数据选取与说明 3
3.3模型引用 4
3.3.1.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 4
3.3.2Spearman秩相关系数 4
3.3.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 4
3.3.4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4
4. 相关系数分析 5
4.1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 5
4.2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 6
5. 格兰杰因果检验 7
5.1 2001年-2013年9月年因果检验 7
5.2 2006年-2009年因果检验 7
6.协整与回归分析 8
6.1单位根检验 8
6.2协整检验 8
6.2.1时间段一: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前和加入WTO前后(2001年-2005年) 9
6.2.2时间段二: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到金融危机爆发后(2006年-2009年) 9
6.2.3时间段三:后金融危机时期(2010年-2013年9月) 11
7.结论 13
8.中国股市亟待解决的的问题 14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致谢 21
1.引言
1.1本文研究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本全球化进程加快,中美间资本流动频率不断加快,数量不断增加,时间不断缩短。中国股市起步比较晚,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中美股市相比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中美股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股市体制有着很多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中国股市的体制改革对股市有着很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QFII、QDII,股权分置改革等制度的引入及完善,中国的经济与金融状况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股市作为反应经济的晴雨表,中美两国股市之间的相关性日益密切。然而由于这种日益密切的相关性,一国的经济震荡很容易蔓延至其他国家,甚至是全世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到现在为止其影响在国内还未完全消退,此外近期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中美股市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研究中美两国股市的相关性,显得尤为重要。
1.2中美股市相关性(联动性)研究现状
纵观国外关于股票市场相关作用理论,可以把其分为两大类:经济基础假说(Economic Fundamental Hypothesis)和市场传染假说(Market Contagion Hypothesis)[1]。
经济基础假说理论认为资产价格变动是由于其基本面变化引起的,也就是说两国宏观经济面之间的关联性会引起资本市场的联动。Peter Sinclair[2]通过全球资产定价模型证明了股市联动性与经济基本面之间的联系。Shigeyuki Hamori[3]认为,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贸易、服务、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本流动性障碍越来越少,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强。
根据经济基础理论发现,具有相同经济基础的国家,在股市相关性联系更为密切。周佰成等[4]在中国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动态相关性分析中采用TGARCH模型捕捉了中国上海、香港、日本以及美国股市波动率,实证表明:沪市同港市的相关性最大,同美国股市的相关性最小。 刘镜秀等[5]在中外股市的动态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运用DCC-GARCH模型,考察了中国股市与亚洲、北美和欧洲3个区域24个经济体股市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外股市的动态相关性有增强趋势,且与亚洲市场的相关性水平高于其他区域市场。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中外股市动态相关性的主要因素。基本结论是,中国股市制度越完善,市场越开放,中外股市相关性就越强。蔡风景等[4]在时间序列的图模型及其在股市相关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主要股指的动态相关性,结果表明:美国股市对周边股市的影响较大。将偏相关图应用于亚洲股票市场,研究亚洲主要股指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中国内地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中国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日本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信息流动。
市场传染假说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的变动关联只能部分解释股市联动性,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投资者行为或者金融市场体制完善程和开放程度。当一国股市受到金融风险冲击时,其负面影响会如疾病传染一样扩散到国际市场,使得各国股市在危机时刻关联性增强。
Tao Yang[4]通过资产价格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进行研究,发现危机时期各国股票市场市场之间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非危机期。于乃书[5]运用Probit模型对金融危机的传染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两个资本市场在金融危机时期和非危机时期的相关性具有显著差异, 在危机时期相关性会比非危机时期的相关性高, 就印证了这两个资本市场存在着危机传染或波动溢出效应。2008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股市对我国金融业形成了巨大冲击。由于危机前期中国股票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仅B股、N股、H股和股等小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开放,较大的A股市场没有开放,因而,危机前中美股市相关性较小。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中美两国之间互相投资额不断增加,股票市场对外越来越放开,两国金融关联度也明显增强。
纵观中外学者研究现状可以发现以下特点:1.全球股市联系越来越紧密,相关度呈上升趋势。2.不同国家地区,由于市场开放程度和制度完善程度不同,相关性不同,市场开放度越高,经济体制越完善,股市联动性越强。3.在遇到金融风险时,相关性程度显著提高。此论文将会牢牢把握这几个特点来对中美股市相关性进行分析。
2.中美股市的基本情况
图1
图2
纵观2001年-2013年上证综指和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的表现,在2001年-2005年期间上证综指主要呈现的是下跌趋势,而纳指虽然经历了2001年-2002年期间大跌,但在2003年-2005年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企稳趋势,两指数走势完全不同。在2006年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后,上证指数如期出现了一波快速上涨。到2007年达到最高点。纳指在这期间的上涨幅度并没有上证综指那么大。
在同样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两个指数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走势,上证综指在2009年的大幅反弹之后,陷入了连续三年的熊市,2010年、2011、2012年累计跌幅达到31%,到2013年9月为止,上证综指年内跌幅已达到8.8%。反过来看美国纳指,自2009年以来年线已经四连阳,目前已经超过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收盘指数2652.28点,2013年9月收盘已经达到3817.98点涨幅达到21.6%。两者之间差异巨大。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显然是背离的。
3.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3.1总体研究思路与软件说明
本文首先从相关系数入手,分析比较2001年1月-2013年9月月度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然后将其分别按照股权分置改革加入WTO前后、改革完成后及金融危机爆发、后经融危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对第一时期阶段不显著的相关性进行解释,将相关系数较高的第二部分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上证综指与纳指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根据这种因果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并得到其拟合模型。对第三段上根据其呈现的负相关性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对其不合理现象作出说明。在软件上使用主要的是:EXCEL、SPSS、EVIEWS等。
3.2数据选取与说明
本文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搜狐证券数据库,分别选取了2001年1月-2013年9月
间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和上证指数153个月的月度开盘价、收盘价、最低价、最高价。四个指标。在后文中用到的序列名SH为上证综指的收盘价,LnSH是其取对数后的序列名。NZ为纳斯达克指数的收盘价,LnNZ是对其取对数后的序列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