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_以苏州为例
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_以苏州为例[20191219194005]
摘要
本文主要依据苏州市近十年的国民产出和从业人员数据,按产业结构进行分类,通过现有数据比较各产业的GDP和就业人数的差异,进而对不同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进行分析。依据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三次产业GDP和就业人数进行比较发现其差距并分析其中的具体原因。
依据实际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检测第三产业GDP与第三产业就业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对经济的贡献以及各行业对促进劳动力进行就业的能力进行考察分析。对比发达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经验结合苏州市的具体经济环境条件以更好更快发展第三产业为目的给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结构偏离度就业产出比
employment output ratio目 录
一、课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
2.1国内研究现状: 1
2.2国外研究现状 2
三、苏州市现阶段国民产出和就业情况分析 3
3.1苏州市近年来国民产出和就业 3
3.2以结构偏离度和劳动生产率角度分析 5
3.3 从相对劳动生产率及人均GDP角度看待第三产业发展 6
四、第三产业内部分析 8
4.1第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因果分析 8
4.2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吸纳劳动力能力 10
五、发达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形势 12
六、促进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意见 12
参考文献 13
结语 14
一、课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第三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城市竞争日益显著,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总体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研究城市第三产业以及相关就业情况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及如何形成自身发展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很多城市以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为依据来衡量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通过同其他发达城市第三产业GDP和就业人数的对比来衡量自身经济存在的薄弱方面。因此加强第三产业建设,构建良好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对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就业人数增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就业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的好坏,第三产业的就业量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量中所占的比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优劣。因此城市经济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对各部门间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产业结构,这样才更有利于城市的良好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通过对苏州近年来不同产业的产出以及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在充分考虑苏州市具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苏州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格局给出合理化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国内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基本经济制度也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于此同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市GDP中第一产业的份额出现下降趋势,此时第二产业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且比重很大,对于第三产业而言,开始有所上升但到上世纪末期增速有所下降。在就业方面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有很大比重下降,即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较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不是很高,增提上略有增长;第三产业一开始所占比重较低,但其增长速度较快,就业前景较好。基于以上考虑第三产业在未来将会成为劳动力主要流向的部门,故研究第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对解决城市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转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迄今在我过有很多学者和专家对第三产业GDP和就业情况有一定研究,主要有哦:江小涓重点研究第三产业内部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并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多种数据变量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GDP增长与我国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数据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众多因素,即城市建设投资、居民收入状况以及城市规模等等;
李江帆则是主要侧重第三产业就业方面,通过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动分析,通过产业就业弹性及产业就业比重研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对促进城市人口就业的带动作用;同时还有学者何庆光通过就业弹性指标,分析在三个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城市人口的就业有非常明显的带动作用,并应该努力发展好第三产业;在2004年学者魏作磊以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数据为分析依据,通过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表现出了巨大潜力,但与此同时劳动力转移速度还比较缓慢,并提出第三产业应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
2.2国外研究现状
由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历史以及产业革命之后的国家GDP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变化,劳动力也在不同产业之间不停流动,各自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契机,从而使得市场也处于不断完善中。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会有大量的多余或闲置劳动力流向第二产业,随着生产技术和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现象会更显著且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外国研究的学者及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几个:在1940年克拉克比较早的利用产业GDP和就业比重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首先对此进行了研究并验证了劳动力转移现象的内在规律;对第三产业更为细致的研究学者是Singelmann,他利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情况进行了科学的数据分析,并得出生产者服务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就业比重上升相比其他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这一结论;还有就是Gershuny 和Mikle通过具体研究发现生产者服务部门和一些非市场方式的最终服务部门就业比重上升迅速,其他服务部门变动不显著或有下降趋势。
从当今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看,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多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六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因此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任然非常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第三产业来提高社会就业率,吸纳更多社会劳动力,从而达到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目的。
正 文
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八次会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并肯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考察江苏时又强调了“稳定经济增长 促进转型升级”的观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也见过初期是必要的,但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相对稳定,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同时也要关心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需的,因此要适当的引导企业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三次产业中首先是第一产业农业,由于这一产业历史悠久,也是人民生存的根本所在,在我国经济中一直有着很大作用,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进入机械时代后其所需劳动力量开始逐步减弱,同样经济贡献比重也开始下降;而第二产业即工业和建筑业作为建国至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由于其消耗大、污染严重的特点不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故势必要予以改革转型或加强管理;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率较高,对环境也没太大影响,在吸纳城市人口就业方面其影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基于以上考虑,在此背景下以苏州为例,研究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人口就业的影响有着重大的实际作用和现实意义。
三、苏州市现阶段国民产出和就业情况分析
3.1苏州市近年来国民产出和就业
自二十一实际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的普遍增长以及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背景下,苏州市就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和转变。表3.1揭示了2002-2011年间十年GDP的变化情况,从中可知:
(1)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从2002年的4.4%下降到2011年的1.7%,而且目前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2)第二产业在本世纪发展情况总体来说比较稳定,在这期间慢慢有着一定的下降趋势,如今已到本世纪初的发展比重。
(3)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增长有所缓慢,对经济发展未起到主导作用,在已定程度上也表明第三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
从就业人员的比例在三次产业中变化可知:
(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19.0%下降到2011年的4.5%,表明第一产业是劳动力主要流出的产业;
(2)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和第二产业GDP所占比重一样都是由刚开始的上升转为接下来的下降,但其在整个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依然很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全市的就业,使很大一部分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3)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来说所占比重不高,但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其所占比重从刚开始的1/3不到变成现在的大大超过1/3,说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从新增就业人数来看,2002--2011年,整个苏州市新增就业人员251.7万人,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口112.85万人,即新增就业人员中有将近45%的人员都来自第三产业。
摘要
本文主要依据苏州市近十年的国民产出和从业人员数据,按产业结构进行分类,通过现有数据比较各产业的GDP和就业人数的差异,进而对不同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进行分析。依据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三次产业GDP和就业人数进行比较发现其差距并分析其中的具体原因。
依据实际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检测第三产业GDP与第三产业就业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对经济的贡献以及各行业对促进劳动力进行就业的能力进行考察分析。对比发达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经验结合苏州市的具体经济环境条件以更好更快发展第三产业为目的给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结构偏离度就业产出比
employment output ratio目 录
一、课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
2.1国内研究现状: 1
2.2国外研究现状 2
三、苏州市现阶段国民产出和就业情况分析 3
3.1苏州市近年来国民产出和就业 3
3.2以结构偏离度和劳动生产率角度分析 5
3.3 从相对劳动生产率及人均GDP角度看待第三产业发展 6
四、第三产业内部分析 8
4.1第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因果分析 8
4.2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吸纳劳动力能力 10
五、发达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形势 12
六、促进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意见 12
参考文献 13
结语 14
一、课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第三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城市竞争日益显著,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总体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研究城市第三产业以及相关就业情况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及如何形成自身发展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很多城市以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为依据来衡量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通过同其他发达城市第三产业GDP和就业人数的对比来衡量自身经济存在的薄弱方面。因此加强第三产业建设,构建良好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对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就业人数增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就业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的好坏,第三产业的就业量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量中所占的比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优劣。因此城市经济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对各部门间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产业结构,这样才更有利于城市的良好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通过对苏州近年来不同产业的产出以及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在充分考虑苏州市具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苏州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格局给出合理化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国内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基本经济制度也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于此同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市GDP中第一产业的份额出现下降趋势,此时第二产业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且比重很大,对于第三产业而言,开始有所上升但到上世纪末期增速有所下降。在就业方面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有很大比重下降,即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较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不是很高,增提上略有增长;第三产业一开始所占比重较低,但其增长速度较快,就业前景较好。基于以上考虑第三产业在未来将会成为劳动力主要流向的部门,故研究第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对解决城市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转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迄今在我过有很多学者和专家对第三产业GDP和就业情况有一定研究,主要有哦:江小涓重点研究第三产业内部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并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多种数据变量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GDP增长与我国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数据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众多因素,即城市建设投资、居民收入状况以及城市规模等等;
李江帆则是主要侧重第三产业就业方面,通过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动分析,通过产业就业弹性及产业就业比重研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对促进城市人口就业的带动作用;同时还有学者何庆光通过就业弹性指标,分析在三个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城市人口的就业有非常明显的带动作用,并应该努力发展好第三产业;在2004年学者魏作磊以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数据为分析依据,通过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表现出了巨大潜力,但与此同时劳动力转移速度还比较缓慢,并提出第三产业应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
2.2国外研究现状
由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历史以及产业革命之后的国家GDP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变化,劳动力也在不同产业之间不停流动,各自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契机,从而使得市场也处于不断完善中。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会有大量的多余或闲置劳动力流向第二产业,随着生产技术和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现象会更显著且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外国研究的学者及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几个:在1940年克拉克比较早的利用产业GDP和就业比重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首先对此进行了研究并验证了劳动力转移现象的内在规律;对第三产业更为细致的研究学者是Singelmann,他利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情况进行了科学的数据分析,并得出生产者服务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就业比重上升相比其他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这一结论;还有就是Gershuny 和Mikle通过具体研究发现生产者服务部门和一些非市场方式的最终服务部门就业比重上升迅速,其他服务部门变动不显著或有下降趋势。
从当今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看,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多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六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因此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任然非常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第三产业来提高社会就业率,吸纳更多社会劳动力,从而达到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目的。
正 文
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八次会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并肯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考察江苏时又强调了“稳定经济增长 促进转型升级”的观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也见过初期是必要的,但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相对稳定,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同时也要关心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需的,因此要适当的引导企业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三次产业中首先是第一产业农业,由于这一产业历史悠久,也是人民生存的根本所在,在我国经济中一直有着很大作用,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进入机械时代后其所需劳动力量开始逐步减弱,同样经济贡献比重也开始下降;而第二产业即工业和建筑业作为建国至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由于其消耗大、污染严重的特点不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故势必要予以改革转型或加强管理;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率较高,对环境也没太大影响,在吸纳城市人口就业方面其影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基于以上考虑,在此背景下以苏州为例,研究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人口就业的影响有着重大的实际作用和现实意义。
三、苏州市现阶段国民产出和就业情况分析
3.1苏州市近年来国民产出和就业
自二十一实际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的普遍增长以及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背景下,苏州市就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和转变。表3.1揭示了2002-2011年间十年GDP的变化情况,从中可知:
(1)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从2002年的4.4%下降到2011年的1.7%,而且目前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2)第二产业在本世纪发展情况总体来说比较稳定,在这期间慢慢有着一定的下降趋势,如今已到本世纪初的发展比重。
(3)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增长有所缓慢,对经济发展未起到主导作用,在已定程度上也表明第三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
从就业人员的比例在三次产业中变化可知:
(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19.0%下降到2011年的4.5%,表明第一产业是劳动力主要流出的产业;
(2)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和第二产业GDP所占比重一样都是由刚开始的上升转为接下来的下降,但其在整个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依然很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全市的就业,使很大一部分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3)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来说所占比重不高,但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其所占比重从刚开始的1/3不到变成现在的大大超过1/3,说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从新增就业人数来看,2002--2011年,整个苏州市新增就业人员251.7万人,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口112.85万人,即新增就业人员中有将近45%的人员都来自第三产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