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个人信息保护调查研究【字数:16354】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个人信息资源价值日益凸显,但随之而来的个人信息泄露更是成为当今社会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个人信息安全也备受关注。网上个人信息泄露给大学生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威胁,面对大学生个人信息滥用日益严重的状况,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保护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为主旨,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主要涉及到以苏州市各高校为代表的在校学生。本文的重点内容在于分析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大学生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内容;二是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安全行为;三是大学生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状况。运用EXCEL和SPSS对所得数据进行图表分析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后,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为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借鉴意义。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文献综述 2
1.2.1国外文献研究 2
1.2.2国内文献研究 2
1.3研究思路 4
2.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5
2.1相关概念 5
2.1.1个人信息 5
2.1.2个人信息安全 5
2.2研究方法 5
2.2.1文献研究法 5
2.2.2问卷调查法 5
2.2.3统计分析法 6
3.苏州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问卷调查 7
3.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7
3.1.1问卷的设计 7
3.1.2问卷的发放 7
3.2大学生个人信息状况的调查分析 7
3.2.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7
3.2.2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内容 9
3.2.3大学生网络安全行为分析 12
3.2.4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16
4.结论与政策建议 19
4.1结论 19
4.2政策建议 19
4.2.1加快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 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2.2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发挥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 20
4.2.3多途径宣传教育,完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体系 20
4.2.4提高网络使用安全行为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 21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致谢 25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18年底,我国网络普及率已接近六成,总规模超过8亿,过半的网民表示遇到过网络安全问题,个人信息泄露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可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信息共享便捷的同时,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随着而来。通过个人信息泄露侵犯隐私,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现象日益增多。近年来,骚扰电话、垃圾邮件以及账号被盗都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工信部近日共公布了43款违规手机APP,其中涉及到对相互捆绑的应用软件强行推广无关信息、违规过度收集并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恶意消耗用户账号的积分等问题;2018年9月,常州某高校出现多达2600余名大学生的身份信息泄露,被不法企业盗用,发放虚假工资,用于偷逃税款。个人信息泄露导致不法企业有机可乘,网络诈骗高发频发。
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学入学率的提升,大学生群体在我国的网民职业结构分布中比例逐步提升,到目前为止占比最高,超过1/4,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作为受过高等教育,但又涉世未深的互联网主要使用群体,却一直面临着信息泄露带来的诸多困扰。因此,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安全行为,了解大学生对网上个人信息的保护,对研究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近年来国内的网络安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计算机领域、网络安全管理领域以及法律领域的研究,对用户网络安全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很少。本次调查研究试图利用苏州市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初步了解。
1.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互联网+”背景下苏州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分析他们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对于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大学生以及个人信息受侵害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对苏州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网络安全行为能力状况以及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现状。
第二,通过研究苏州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能力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保护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的策略及建议,让大学生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真正认识、掌握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希望能够让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互联网企业得以启示,做出调整性改变;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增强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并给个人信息受侵害的人提供实践的借鉴。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研究
小林麻理(2007)认为保障个人信息的隐私权时必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具有阅览与自己相关记录的权利,二是若发现了与自己本应不该被收集的信息或错误的信息时,可拥有要求被删除或更正的权利,三是保证自己的个人信息是仅是提供给一定目的、存在相应厉害关系的人的权利[1]。
瓦摩西(2012)通过讲述世界各地发生的案例,说明当前时代各类设备的硬件原理以及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揭示现代技术的危险性,透露电子设备会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并从独特的视角以及专家的经验给我们解读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安全准则[2]。
Teri Bidwell、Michael Cross、Ryan Russel(2013)认为互联网是我们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网上的身份盗用犯罪随之也在迅速增多,向读者介绍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以新的方式来管理个人信息如何让安全有效地完全各种网上活动,并给出针对这些安全隐患所应采取的措施[3]。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2016)通过讲述大量的生活例子,将大数据时代前后的不同做出鲜明的对比,并认为互联网大数据的核心在于我们分析信息时的三大转变:第一是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第二是可研究的数据越来越多,从追求精确度变为追求混杂性;第三是从寻找因果关系转变为相关关系[4]。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文献综述 2
1.2.1国外文献研究 2
1.2.2国内文献研究 2
1.3研究思路 4
2.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5
2.1相关概念 5
2.1.1个人信息 5
2.1.2个人信息安全 5
2.2研究方法 5
2.2.1文献研究法 5
2.2.2问卷调查法 5
2.2.3统计分析法 6
3.苏州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问卷调查 7
3.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7
3.1.1问卷的设计 7
3.1.2问卷的发放 7
3.2大学生个人信息状况的调查分析 7
3.2.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7
3.2.2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内容 9
3.2.3大学生网络安全行为分析 12
3.2.4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16
4.结论与政策建议 19
4.1结论 19
4.2政策建议 19
4.2.1加快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 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2.2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发挥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 20
4.2.3多途径宣传教育,完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体系 20
4.2.4提高网络使用安全行为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 21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致谢 25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18年底,我国网络普及率已接近六成,总规模超过8亿,过半的网民表示遇到过网络安全问题,个人信息泄露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可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信息共享便捷的同时,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随着而来。通过个人信息泄露侵犯隐私,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现象日益增多。近年来,骚扰电话、垃圾邮件以及账号被盗都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工信部近日共公布了43款违规手机APP,其中涉及到对相互捆绑的应用软件强行推广无关信息、违规过度收集并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恶意消耗用户账号的积分等问题;2018年9月,常州某高校出现多达2600余名大学生的身份信息泄露,被不法企业盗用,发放虚假工资,用于偷逃税款。个人信息泄露导致不法企业有机可乘,网络诈骗高发频发。
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学入学率的提升,大学生群体在我国的网民职业结构分布中比例逐步提升,到目前为止占比最高,超过1/4,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作为受过高等教育,但又涉世未深的互联网主要使用群体,却一直面临着信息泄露带来的诸多困扰。因此,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安全行为,了解大学生对网上个人信息的保护,对研究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近年来国内的网络安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计算机领域、网络安全管理领域以及法律领域的研究,对用户网络安全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很少。本次调查研究试图利用苏州市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初步了解。
1.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互联网+”背景下苏州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分析他们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对于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大学生以及个人信息受侵害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对苏州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网络安全行为能力状况以及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现状。
第二,通过研究苏州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能力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保护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的策略及建议,让大学生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真正认识、掌握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希望能够让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互联网企业得以启示,做出调整性改变;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增强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并给个人信息受侵害的人提供实践的借鉴。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研究
小林麻理(2007)认为保障个人信息的隐私权时必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具有阅览与自己相关记录的权利,二是若发现了与自己本应不该被收集的信息或错误的信息时,可拥有要求被删除或更正的权利,三是保证自己的个人信息是仅是提供给一定目的、存在相应厉害关系的人的权利[1]。
瓦摩西(2012)通过讲述世界各地发生的案例,说明当前时代各类设备的硬件原理以及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揭示现代技术的危险性,透露电子设备会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并从独特的视角以及专家的经验给我们解读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安全准则[2]。
Teri Bidwell、Michael Cross、Ryan Russel(2013)认为互联网是我们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网上的身份盗用犯罪随之也在迅速增多,向读者介绍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以新的方式来管理个人信息如何让安全有效地完全各种网上活动,并给出针对这些安全隐患所应采取的措施[3]。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2016)通过讲述大量的生活例子,将大数据时代前后的不同做出鲜明的对比,并认为互联网大数据的核心在于我们分析信息时的三大转变:第一是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第二是可研究的数据越来越多,从追求精确度变为追求混杂性;第三是从寻找因果关系转变为相关关系[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