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20191219194059]
摘要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对其研究的内在意义体现于进一步扩展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并且拓展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实践意义体现在有助于找出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有助于确立各城市在长三角的定位,有助于各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目的。本文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各项指标进行处理,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分析去年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状况,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进行排名,并提出提高各城市的经济总量、增强各城市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和提高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因子分析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 录
1、引言 1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2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2.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设计 4
2.1 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4
2.2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4
2.3 综合竞争力指标的选取 4
2.4 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6
3.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 7
3.1 因子分析的原理 7
3.2 因子分析的结果和解释 8
3.3 各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 11
4.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14
4.1 主要结论 14
4.2 政策建议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引言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长江三角洲身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带头作用和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社会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综合竞争力不再是国家与国家综合实力的比较,而是城市之间和区域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和载体,其发挥着带头作用,并且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状况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地区,同时也作为国家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对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给予了更加特殊的现实意义。因此,做到客观、系统、全面且正确地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地位与处境、优势与劣势,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大城市所面临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1.1.2 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生了竞争力,因此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这是由我国的城市经济特点决定的。(1)我国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远远的超过农村水平,尤其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教育环境、人才储备等方面,因此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对于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2)我国地区间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依靠发展迅速的城市经济,推动周边地区和区域的发展,对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间接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3)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通过对市场、资金、科技、人才、教育等多方面的建设,探索性的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出建设性意见。
(2)现实意义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一体化的今天,通过对长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发挥三角洲地区各大城市的带头作用,缩小各大城市之间实力的差距,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立足于对发展现状的分析,采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三角洲地区各大城市之间差距的研究,优势与劣势的分析,从而得出影响三角洲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在定位城市的发展地位,优化城市的发展结构,巩固城市的经济基础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2 研究现状
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着多角度,多层次的意义,城市综合竞争力内在要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要求而不断发展、修改、完善的过程。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分配资源、供应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也是体现城市经济、科技、教育、环境等综合发展的能力。
郁鸿胜(2012)分析了长三角地区2004年度到2011年度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并且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且符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的评价指标,归纳国内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相关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综合竞争力。
于丽英,郭洪晶(2011)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的25个城市进行综合竞争力评价,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体系不应该只考虑自身的竞争力,还要对城市所在的城市群的集散进行相关分析和评价。影响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因素有综合经济能力、社会和谐、科技教育、基础设施水平等;外在因素有对城市间分工与协作、城市间基础设施共享度等。从两个角度两个角度来分析综合竞争力,一、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不同城市之间的协作水平和协作程度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二、从战略的角度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虽然策略的实施由自身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对城市合作的内在的要求是一样的,任何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与城市合作密不可分。
夏永祥,余其刚(2003)在借鉴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数据指标搜集和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建立一套新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并且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建立因子分析模型。运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长三角地区15个地级市综合竞争力得分,并且进行排序。
石忆邵,张洪武(2002)建立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同时运用计量方法和相关模型得出长三角地区15个地级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和评价结果。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得到区域新的优势,最后通过比较优势,提出发挥区域优势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关对策及方法。
断志刚(2009)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建立的一套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对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进行因子分析。并且通过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竞争力的对策。
张忠民(2005)从城市成熟发展环境和竞争力、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城市的总体服务功能和竞争力的三个层面,对近二十年的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
薄锡年(2008)结合城市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理论,对河北省县域经济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评价,并且了突破“以经济论经济”的传统思维的束缚,实现了评价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创新。并且通过分析各城市经济特点与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将河北省划分成12个经济区域进行分析评价。
夏永祥、成涛林,段进军(2005)在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支援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的一些社会发展问题,强调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实践机制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且得出相应结论。
王桂新、沈建法(2002)首先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含义进行解释,建立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均方差决策和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在收集中国223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数据指标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帮助人们把握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换一个新的角度认识综合竞争力,并且更为中国培育研究综合竞争力、发挥城市的区域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依据。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本文首先对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对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并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理论性的概括,随后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状况,建立综合评价评价体系。选取三角洲地区十六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且通过所得结果提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本文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宏观的环境分析中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具体实证分析中多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紧密联系的方法。采取了SPSS软件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测评。
2. 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设计
2.1 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反映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指标体系设计必须遵循必要的设计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预测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这些原则不仅在宏观层面上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在整个体系的建立中都发挥着作用,同时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只有遵循这几大原则,才能更准确,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真实水平和发展趋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4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