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研究[20191219195333]
摘 要
开展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借助系统评价长三角各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劣势,探索长三角各城市的发展规律,为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实现优劣互补,群球错位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作用。在阅读、分析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取24个样本城市,通过各市《2012年统计年鉴》收集关于长三角各城市的20个变量指标数据信息,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操作。通过数据分析结果,给出2011年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分类情况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目录
1.引言 1
1.1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
1.3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4
2.城市群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概述 5
2.1城市群的基本概念、特征 5
2.1.1基本概念 5
2.1.2主要特征 5
2.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简介 5
2.3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6
2.3.1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含义 6
2.3.2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6
3.实证分析 7
3.1 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步骤 7
3.1.1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7
3.1.2主成分分析法基本步骤 7
3.2 聚类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8
3.2.1聚类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8
3.2.2聚类分析法的主要方法 8
3.3 样本城市和指标的选取 9
3.4 主成分分析的过程与结论 11
3.5 聚类分析的过程与结论 16
3.6 总结 19
4.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的结论和建议 21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5
1.引言
1.1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长江三角洲坐落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组成的“T”字型结合部位。长三角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三角洲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和城镇数量最多的地区。因此现阶段分析和评价各城市诸多资源要素的必要手段是构建一个合理的适用于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关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发展一体化进程。同时通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区域内各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劣势来探索长三角各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对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优劣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和全面提升其在我国乃至世界城市群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最早对竞争力进行定义的是源于对产业或者企业在竞争中的竞争优势的研究。它表示的是与他们国内以及国外的竞争者相比所具有的以更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将竞争力应用到城市群的发展中,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个体城市竞争力的关注,而对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一般大多以城市群内各城市竞争力的加总或简单平均代表。最初,我国一部分研究者着重对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影响因素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在界定概念的同时他们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供后人研究分析。冯君、张晓青 [1]界定了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动力机制,将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驱动因素归纳为集聚竞争力、个体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位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申家峰[2]通过对城市群竞争力的内涵、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的分析,详细剖析了城市群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中他介绍了多种城市群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同时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中部地区的三大城市群作为比较对象,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城市群竞争力的现状、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具体的提升中原城市群竞争力的可行性政策。随后刘党社[3]在梳理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内涵以及特征,并从城市群资源聚集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以及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这四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到实证分析中。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下,国内学者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我国三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其超群的经济实力当仁不让的占据了中国城市群的龙头地位,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真正将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目前还比较少,因此具体到研究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的就更少。就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而言,我国部分研究者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石忆邵,张洪武[4]首先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计量方法和模型得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 1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新的比较优势,最后还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主要对策。于丽英,郭洪晶[5]基于城市协同合作的视角,建立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进而构建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五个要素:综合经济能力、基础设施水平、社会和谐、城际基础设施共享度、城际间分工与协作,共涵盖指标64项,最后选取长三角25个城市进行分析评价。张会新 [6]借鉴关于国家竞争力以及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认为城市群的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群在内外部环境各因素作用下,快速吸收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从而为城市群创造财富、获得持续增长的能力,该文从经济发展、科技实力、基础设施、区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六个角度选取了17个一级评价指标、88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城市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说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等。
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是决定城市群在发展区域经济中作用的关键。多年来,我国研究者构造不同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朱英明,张雷[7]以长三角二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反映城市间互动作用以及竞争力影响因素间互动作用的二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理论模型,采用多维乘数法则对长三角二级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了其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异和发展演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长三角二级城市群间综合竞争力的协同增强、进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基本途径。高耀,薛琴[8]从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对外开放竞争力六个子系统层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动静态结合的多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16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测度、排序,提取主成分因子,结合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地区城市分为五类,在分析各城市优劣势基础上提出具体发展目标及政策建议。与此同时段志刚[9]根据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评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各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分析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各城市的经济总量、增强各城市的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提升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研究使更多的研究者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会出现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发展不平衡。针对这些不平衡,研究者们也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朱佳敏,叶艳妹,刘友兆[10]提出通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来判定城市群实力的强弱,从而建立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并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三大城市群的15个样本城市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文中不经分析了导致城市群发展均衡差异显著的原因,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缩小城市内内部差距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办法。于丽英,郭洪晶[11]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08年长三角25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宁波、常州、绍兴、嘉兴这九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处于长三角平均水平之上,其他城市处于长三角平均水平之下。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将25个城市分成五类,同类城市的发展水平比较接近,而类与类之间的城市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许洋[12]在其论文中全面总结了城市群竞争力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群竞争力指标体系,利用多维乘数法则,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三大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估与分析,从而了解三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现状、优势、演变规律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上述认识,最终提出提升三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部分研究者认为城市群是区域思想影响下,随城市集聚发展,城市的功能影响范围超过行政边界,城市区域协作出现并逐步加强而产生的一种人类聚居形式。国内外城市群相关研究指出,城市群是区域不均衡发展的结果,是人口、经济集聚发展的高级形态之一。刘玉亭,王勇,吴丽娟[13]通过综述国内外城市群相关研究进展,本研究指出,国内城市群研究应统一概念,明确边界,尽可能获取准确的城市群统计数据,进而探究其本质特征。在深入研究产业、人口等因素对城市群的作用机制之外,还应考虑个人、经济组织和政府的影响,正视城市群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4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