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实证分析[20191219193931]
摘 要
近年来,由于国际上一系列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上涨压力,增速有所放缓。为保证我国货币政策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有必要对我国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1991-2012年三个层次的实际货币供给(RM0、RM1、RM2)和实际GDP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此反映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且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影响程度不一样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字货币供给经济增长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目 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 国外研究 2
1.3.2 国内研究 2
1.3.3对以往文献的评析 3
1.4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4
2. 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 5
2.1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 5
2.2 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 5
2.2.1 我国货币供给总量与结构分析 5
2.2.2 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7
3. 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10
3.1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10
3.1.1变量选取 10
3.1.2数据处理 10
3.2平稳性检验 11
3.3协整检验 13
3.4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5
3.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7
4. 结论及建议 18
4.1结论 18
4.2建议 18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1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先是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紧接着又爆发了欧债危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这些危机爆发后迅速扩张,成了一场席卷全世界的金融风暴。在这一系列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经济衰退。虽然由于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且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还不高,我国受到的影响没有西方国家大,但是外贸出口行业还是收到了冲击,从前两年的光伏出口行业危机就可充分体现。中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外贸出口是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出口减少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
为了使这些经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在控制物价上涨的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促进经济增长标,我国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包括: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降低央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多次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如逆回购等)、提高专项支持贷款额度等,以此来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货币供给量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唯一的中介目标,地位非常重要。
在对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中,货币供给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成为经济金融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倍加关注的问题。90年代以来,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不再完全依靠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使用逐渐增加。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特殊的间接性特殊和滞后效应,其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性难以判断,因此成为宏观经济辩论的焦点。为进一步搞清楚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确保我国货币政策能更有效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 有必要结合最新数据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 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建议。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的金融经济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明确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准确性和传导效率,使货币政策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现实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1)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是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系统的研究当前条件下二者的相互关系,可以揭露我国货币政策运行的内在规律和现实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产效应的理论研究框架。
(2)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货币政策的宏微观经济环境处在不断变革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都对正确把握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带来了困难。因此,客观上需要将相关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对中国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做出具体的实证分析。
(3)由于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道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对中国并不具有有效性。因此,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给出政策建议,不仅关系到过去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更影响着货币当局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政策决策,对深化金融经济改革,指导货币当局的政策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相关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James Tobin[1]早在1965年就在他的《货币与经济增长》一文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该文通过建立Tobin模型,最终得出关于二者关系著名的的Tobin 效应。继他之后,国内外学者掀起了对该问题研究的热潮,所用的方法各有千秋,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由于国内外的国情不同,以下分别对国内和国外的文献进行简要介绍。
1.3.1 国外研究
从国外的文献来看,虽然各位学者选取的数据和侧重点有所差异,但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相关研究,一种是运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Johansen 协整检验等计量方法,Rich(1997)[2]和Otmar(1997)[3]都就是典型代表,他们采用该方法分别对瑞士和德国的数据展开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通过国家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在西方国家中是可行的。另一种是通过不同的模型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Hafer 和Kutan(1994)[4]选取1952-1988年我国的相关数据,试图通过建立ECM模型来拟合我国二者的互动关系,得出我国的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预期通胀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Christiano 等(1998) [5]则利用Sims的双变量模型来分析美国对数化的的M1和工业产出总量之间的潜在关系,最终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的结论。
1.3.2 国内研究
从国内的文献来看,大致也是通过不同的模型,不同的研究角度分析了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下面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简要介绍:
(1)采用VAR模型进行分析,用该方法分析的文献最多,例如郭庆旺和贾雪俊(2004)[6]以1978- 2002 年我国的数据为基础,利用VAR 模型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对总产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得出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效应的结论。王哲(2013)[7]和胡德操,侯志强(2012)[8]也都基于构建VAR模型,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得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但长期内可以看作是中性的。刘斌( 2001) [9]利用VAR模型得出货币政策冲击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影响的期限不超过40个月, 在长期不会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影响的结论。
(2)运用误差修正模型、Wald 联合检验和方差分解技术进行分析,毛定祥(2006)[10]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建立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方差分解,最终得出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的短期调控效果较显著,货币供给具有明显的内生性。
(3)周辉莉(2008)[11]则从借鉴Tobin 模型入手, 选取货币供给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等变量, 运用平稳性分析、协整、Granger 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数量方法分析中国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 而且M2 比M1 对经济影响更大。
此外邵腾伟、冉光和(2011)[12]一改前人单独分析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创造性的将财政收支、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一块放入VAR模型展开深入研究。在研究的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在VAR的基础上用Wald联合检验来分析三者可能存在的长期、短期因果关系。最终得出结论:短期内,财政收支、货币供给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 原因,财政收支、经济增长是货币供给增加的Granger 原因;但从长期看,财政收支、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并结合当前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胀预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3.3对以往文献的评析
从上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中可知,虽然他们研究的大致是同一个话题,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有所差异,有的甚至还完全相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国的经济环境不同,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错综复杂,在不同的时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由于各位学者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有所差异,基于的理论和假设也各不相同,以及样本区间有所差异。因此我们无法直接判断那个观点是正确的,也不能直接将国外的结论直接套用到我国上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