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字数:12908】
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挑战下,中国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江苏、浙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江浙位于长江三角洲,因其有着地理上的优势,为中国经济作出巨大贡献,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着两省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发展问题不仅是地区的问题,更是当今时代的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江浙两省1990-2016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对江浙两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时间演变趋势进行叙述,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结构偏离度指标就两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协调性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为促进江苏省、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根据江浙两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性的实证结果,结合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因素,提出了促进两省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1研究背景 1
1.2.2研究意义 1
1.2文献综述 2
1.2.1国外文献综述 2
1.2.2国内文献综述 2
1.2.3文献评价 4
1.3研究方法及内容 4
2.江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时间演变趋势 5
2.1产业结构演变 5
2.1.1产业结构介绍 5
2.1.1两省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对比分析 6
2.2就业结构变迁 7
2.2.1就业结构介绍 7
2.2.2两省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对比分析 8
3.江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性分析 9
3.1灰色关联分析介绍及过程 9
3.1.1灰色关联分析介绍 9
3.1.2灰色关联分析过程 10
3.2实证结果分析 12
3.2.1江苏省实证结果分析 12
3.2.2浙江省实证结果分析 12
3.2.3实证结果评价 13
4.江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14
4.1结构偏离度计算 14
4.2结构偏离度分析与讨论 15
4.2.1结构偏离度的分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5
4.2.2原因探讨 17
5.结论与建议 18
5.1结论 18
5.2建议 19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江苏、浙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主力军,江苏、浙江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等有利因素,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并为中国经济作出巨大贡献。
江浙两省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这种不协调表现在江浙两省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目前形成“三、二、一”的格局,然后就业结构还处在“二、三、一”的格局,就业结构的发展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我们知道,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合理的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产业结构向更高级转换。所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所存在的不协调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着两省的经济发展。然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相适应是国内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关乎国民就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发展问题不仅是地区的问题,更是当今时代的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1.1.2 研究意义
目前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发展的问题在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存在着很多,例如农民工就业难但是一部分企业又存在着招工难的问题。这种问题其实是属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矛盾问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劳动力市场中很难去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由此看来,促进两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拟对两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针对两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性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结合江苏、浙江两省实际情况给出政策建议,其中包含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两大方面。这些结论和建议能够对江浙两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一些国外学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其中Clark, Colin(1957)在配第—克拉克定理中关于劳动力产业间转移趋势的观点,认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相除的比例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相除的比例上升,当经济随社会发展再得到进一步提高时,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相除的比例也渐渐开始上升[1]。美国经济学家 Simon Kuznets(1971)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的相关关系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其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总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且劳动力占总的劳动力比重也是如此;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随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而劳动力就业比重却呈现出大体上不变或略有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所上升,但不是始终如一的上升,而就业比重却是在稳步上升[2]。Lewes(1954)二元经济理论中认为,就业就是劳动力受到高报酬率的吸引而发生转移的过程。农业产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会向工业产业部门转移,直到这些劳动力在工业部门的收入与在农业部门的收入相一致时,二元经济理论就会消失[3]。
1.2.2国内文献综述
还有不少国内学者对此问题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线性回归方法、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等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
一些学者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陈桢(2007)利用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样本数据比对发现,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相比于世界平均水平要低,然而第一产业比重与第二产业比重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孙铁山等(2014)认为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在不断上升,低技能型、低知识型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其中以生产性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伴随就业结构中比重的增加加快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进程[5]。黄洪琳(2008)也利用该方法定性的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6]。前人们有的还利用就业弹性系数指标、结构偏离度指标来计算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大小并采取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张车伟和蔡眆(2002),通过对中国就业弹性的趋势进行分析发现是就业弹性的高低并不能够反应就业形势的好坏,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就业形势[7]。王庆丰(2010)运用就业弹性指标分析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当前中国经济就业结构调整逐渐趋于合理。证明了三次产业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逐渐缩小[8]。陈心颖(2012)采用就业弹性指标分析了就业结构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9]。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1研究背景 1
1.2.2研究意义 1
1.2文献综述 2
1.2.1国外文献综述 2
1.2.2国内文献综述 2
1.2.3文献评价 4
1.3研究方法及内容 4
2.江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时间演变趋势 5
2.1产业结构演变 5
2.1.1产业结构介绍 5
2.1.1两省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对比分析 6
2.2就业结构变迁 7
2.2.1就业结构介绍 7
2.2.2两省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对比分析 8
3.江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性分析 9
3.1灰色关联分析介绍及过程 9
3.1.1灰色关联分析介绍 9
3.1.2灰色关联分析过程 10
3.2实证结果分析 12
3.2.1江苏省实证结果分析 12
3.2.2浙江省实证结果分析 12
3.2.3实证结果评价 13
4.江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14
4.1结构偏离度计算 14
4.2结构偏离度分析与讨论 15
4.2.1结构偏离度的分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5
4.2.2原因探讨 17
5.结论与建议 18
5.1结论 18
5.2建议 19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江苏、浙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主力军,江苏、浙江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等有利因素,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并为中国经济作出巨大贡献。
江浙两省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这种不协调表现在江浙两省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目前形成“三、二、一”的格局,然后就业结构还处在“二、三、一”的格局,就业结构的发展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我们知道,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合理的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产业结构向更高级转换。所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所存在的不协调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着两省的经济发展。然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相适应是国内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关乎国民就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发展问题不仅是地区的问题,更是当今时代的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1.1.2 研究意义
目前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发展的问题在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存在着很多,例如农民工就业难但是一部分企业又存在着招工难的问题。这种问题其实是属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矛盾问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劳动力市场中很难去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由此看来,促进两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拟对两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针对两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性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结合江苏、浙江两省实际情况给出政策建议,其中包含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两大方面。这些结论和建议能够对江浙两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一些国外学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其中Clark, Colin(1957)在配第—克拉克定理中关于劳动力产业间转移趋势的观点,认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相除的比例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相除的比例上升,当经济随社会发展再得到进一步提高时,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相除的比例也渐渐开始上升[1]。美国经济学家 Simon Kuznets(1971)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的相关关系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其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总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且劳动力占总的劳动力比重也是如此;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随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而劳动力就业比重却呈现出大体上不变或略有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所上升,但不是始终如一的上升,而就业比重却是在稳步上升[2]。Lewes(1954)二元经济理论中认为,就业就是劳动力受到高报酬率的吸引而发生转移的过程。农业产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会向工业产业部门转移,直到这些劳动力在工业部门的收入与在农业部门的收入相一致时,二元经济理论就会消失[3]。
1.2.2国内文献综述
还有不少国内学者对此问题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线性回归方法、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等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
一些学者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陈桢(2007)利用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样本数据比对发现,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相比于世界平均水平要低,然而第一产业比重与第二产业比重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孙铁山等(2014)认为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在不断上升,低技能型、低知识型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其中以生产性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伴随就业结构中比重的增加加快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进程[5]。黄洪琳(2008)也利用该方法定性的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6]。前人们有的还利用就业弹性系数指标、结构偏离度指标来计算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大小并采取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张车伟和蔡眆(2002),通过对中国就业弹性的趋势进行分析发现是就业弹性的高低并不能够反应就业形势的好坏,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就业形势[7]。王庆丰(2010)运用就业弹性指标分析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当前中国经济就业结构调整逐渐趋于合理。证明了三次产业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逐渐缩小[8]。陈心颖(2012)采用就业弹性指标分析了就业结构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