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上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字数:14808】

摘 要家电行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同时它也是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科学、准确、合理的企业绩效评价可以帮助企业明确其自身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把握好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使经营者、投资人及其他相关人员能更好的进行管理并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以上市企业为样本对我国家电行业的状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选取沪深股市家电行业板块30家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它们2017年的企业年报中获得研究数据,构建家电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求出综合得分,并据此进行排名和分析,研究表明家电行业整体绩效状况不佳,优秀企业只有3家,低劣企业却有6家,其它的均为一般企业。荣泰健康以1.013的综合得分位列榜首,而排名最后的国盛金控的综合得分仅为-1.128,两者之间相差了2.141,行业内的综合绩效差距明显。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1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
1.2.2 国内文献综述 2
1.3 研究思路 3
1.3.1 研究内容 3
1.3.2 研究方法 3
2. 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 4
2.1 企业绩效评价的涵义 4
2.2 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 4
2.2.1 评价主体 4
2.2.2 评价目标 4
2.2.3 评价客体 5
2.2.4 评价指标 5
2.2.5 评价标准 5
2.2.6 评价方法 5
2.2.7 评价报告 5
2.3 几种主要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简介 6
2.3.1 层次分析法 6
2.3.2 平衡计分卡法 6
2.3.3 主成分分析法 6
2.3.4 因子分析法 6
2.3.5 EVA绩效评价法 6
3. 我国家电上市企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
3.1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7
3.1.1 样本选择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3.1.2 数据来源 7
3.1.3 指标选取 7
3.2 因子分析 9
3.2.1 数据的预处理 9
3.2.2 因子分析适度性检验 9
3.2.3 提取公因子 9
3.2.4 因子得分模型 12
3.2.5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14
3.3 聚类分析 18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21
4.1 结论 21
4.2 政策建议 21
4.2.1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节能环保意识 21
4.2.2 优化资本结构,合理控制成本 22
4.2.3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 22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发生着转变,经济与科技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家电行业发展飞速,已然成为我国制造业的支柱性产业,无论是从就业人数、企业数量、还是从经济产值上来说,家电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中都处于中上游水平,并且远高于我国GDP的增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年来,人工物料价格上涨、线上模式崛起,使得家电行业放缓了发展的速度,但是人们对家电行业的关注并未降低。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我国家电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压力。
那么,在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状况下,企业要如何才能保持住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动力,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并且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独树一帜呢?这就必须要求企业能够准确清晰的评价自身的经营状况,明确自身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找出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优势发扬光大,同时要学会借鉴他人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地发展完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1.2 研究意义
家电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只需要完成政府分配的生产任务,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收入,但是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家电企业的经营环境早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对自身的经营状况没有准确客观的评价,对同业竞争者不够了解,很有可能会导致竞争的盲目性,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处在劣势。
企业绩效评价主要评价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效率,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企业所有者能直观了解管理层的履责情况,还可以根据企业绩效评估结果更好地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对家电行业上市企业做出有效、准确地绩效评价,是每个企业亟待完成的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903年,美国杜邦公司的经理提出了著名的杜邦分析法,为了便于评价企业的绩效,他设计了多个重要的预算及经营指标,这些指标是对企业经营绩效进行分析的根据。其中主要财务比率间关系为:股东权益报酬率等于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的乘积,也等于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三者的乘积[1]。
1928年,美国的邓宁与沃尔两位教授提出了沃尔综合评分法,选取7个财务指标来做评价。首先要计算各个指标得分,接着利用指标的线性关系算出综合得分,将此作为衡量企业综合业绩的评价值[2]。但是它也存在相应的缺点:在理论上无法证明在计算评分时所选指标的权重是否适合,另外计算时若出现反常指标,也会对综合得分的计算产生影响。
1982年,美国斯图尔特咨询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法[3],是指从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和企业资产期初的经济价值的乘积 [45],重点考虑了企业内在价值,但是忽视了企业的发展能力,也未考虑成本效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