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各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字数:9445】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加快城镇化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人口和经济大省。找到符合河南省省情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全省科学、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是引导并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本题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2016年河南省13个城市关于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社会潜力,生态环境进行多角度分析,对其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河南省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各个地市之间城镇化差异明显。为推动河南省城镇化进程,需结合各地区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道路。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综述 1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2
1.3.1研究内容 2
1.3.2研究方法 3
2河南省各市城镇化水平发展的现状分析 4
2.1经济发展现状 4
2.2人口发展现况 5
3河南省各市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6
3.1数据的来源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6
3.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各市城镇化水平的研究 6
3.2.1测算过程 6
3.2.2结果分析 10
4结论与政策建议 12
4.1结论 12
4.2政策建议 12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5
致谢 16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镇化一般是指将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城市社会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上,而且体现在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上,还体现在城市体系的协调和城乡关系的统筹上,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客观规律[1]。我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传统城镇化发展的3个阶段:人口、土地和投资[2][2]。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城镇化水平适当地提高是必要结果。然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对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尽管经过30年的城镇化水平持续加速增长,我国当前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较高层次,但是很多地方出现了盲目攀比城镇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水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城镇化出现了激进的趋势 [4]。
河南省是重要的经济省份,是我国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2015年,全省GDP在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一,在全国排名第五。河南省常年人口9532.47万人,居全国第三位。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省区,河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撑下,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基地,是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迅速,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然而低水平、低质量的城镇化,依旧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作为传统的人口大省,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已经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2012年河南省城镇率为42.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5个百分点,这说明全省还有6,000多万人在农村生活。在我国,除了西部的西藏、云南、贵州、甘肃外,其余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均高于河南省。
作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城镇化是一个复杂且艰巨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为了引导并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十分有必要探究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河南省的城镇化进程。
1.2研究综述
在学术界,有关于城镇化方面的研究不一而足。城镇化水平评价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学者们研究城镇化水平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如赵爽等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续亚萍和俞会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32个省市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5]等。
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近年来,许多研究学者选择不同的指标体系来实证分析城镇化水平,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如黄珍、段险峰(2004)认为,城市新区发展的“效益”体现为“综合效益”,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结合,城市的发展是一种“投入一产出”的经济行为,因而经济效益应是研究和评价城镇化发展的核心[6],该理论认为经济效益对于评价城镇化发展尤为重要。刘耀彬(2008)对江苏省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测度分析[7][8],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张荣天、焦华富(2015)研究了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空间演化规律[9],这些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测度离不开生态环境。陈小丽、王磊(2016)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动态关联[10],体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都沁军、武强(2006)提出了城镇化判别指标可以归纳为单一的指标法或主要指标法和多项指标法或综合指标法这两大类[11];杨甜(2012)在城镇化指标体系研究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选取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需体现出城镇经济发展、人口、社会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等各方面[12];李哲(2014)应用30项衡量指标来衡量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13],这都说明了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有许多。
学者们就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方案措施发表了不同看法。如单卓然、黄亚平(2013)研究了传统城镇化模式,认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过度追求城市化规模扩张,否则必然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浪费,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14];王朝才(2013)认为应该相应调整发展战略,尤其在中小城镇,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15]。
综观有关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的研究方法有许多,主要有灰色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城镇化水平的测度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社会保障以及生态环境这几个方面;推动城镇化进程应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方案。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研究内容
一般来说,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正相关。换句话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就越高,而城镇化水平提高能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其在城市的购买能力,从而有助于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当社会经济发展时,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也会提升,如果一个城市基础设施越完善,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就越合理,那么这个城镇布局就越恰当,同时带来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是双向因果关系,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城镇化,城镇化亦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可见,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综述 1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2
1.3.1研究内容 2
1.3.2研究方法 3
2河南省各市城镇化水平发展的现状分析 4
2.1经济发展现状 4
2.2人口发展现况 5
3河南省各市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6
3.1数据的来源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6
3.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各市城镇化水平的研究 6
3.2.1测算过程 6
3.2.2结果分析 10
4结论与政策建议 12
4.1结论 12
4.2政策建议 12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5
致谢 16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镇化一般是指将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城市社会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上,而且体现在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上,还体现在城市体系的协调和城乡关系的统筹上,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客观规律[1]。我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传统城镇化发展的3个阶段:人口、土地和投资[2][2]。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城镇化水平适当地提高是必要结果。然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对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尽管经过30年的城镇化水平持续加速增长,我国当前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较高层次,但是很多地方出现了盲目攀比城镇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水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城镇化出现了激进的趋势 [4]。
河南省是重要的经济省份,是我国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2015年,全省GDP在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一,在全国排名第五。河南省常年人口9532.47万人,居全国第三位。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省区,河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撑下,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基地,是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迅速,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然而低水平、低质量的城镇化,依旧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作为传统的人口大省,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已经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2012年河南省城镇率为42.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5个百分点,这说明全省还有6,000多万人在农村生活。在我国,除了西部的西藏、云南、贵州、甘肃外,其余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均高于河南省。
作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城镇化是一个复杂且艰巨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为了引导并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十分有必要探究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河南省的城镇化进程。
1.2研究综述
在学术界,有关于城镇化方面的研究不一而足。城镇化水平评价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学者们研究城镇化水平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如赵爽等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续亚萍和俞会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32个省市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5]等。
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近年来,许多研究学者选择不同的指标体系来实证分析城镇化水平,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如黄珍、段险峰(2004)认为,城市新区发展的“效益”体现为“综合效益”,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结合,城市的发展是一种“投入一产出”的经济行为,因而经济效益应是研究和评价城镇化发展的核心[6],该理论认为经济效益对于评价城镇化发展尤为重要。刘耀彬(2008)对江苏省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测度分析[7][8],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张荣天、焦华富(2015)研究了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空间演化规律[9],这些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测度离不开生态环境。陈小丽、王磊(2016)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动态关联[10],体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都沁军、武强(2006)提出了城镇化判别指标可以归纳为单一的指标法或主要指标法和多项指标法或综合指标法这两大类[11];杨甜(2012)在城镇化指标体系研究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选取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需体现出城镇经济发展、人口、社会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等各方面[12];李哲(2014)应用30项衡量指标来衡量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13],这都说明了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有许多。
学者们就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方案措施发表了不同看法。如单卓然、黄亚平(2013)研究了传统城镇化模式,认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过度追求城市化规模扩张,否则必然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浪费,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14];王朝才(2013)认为应该相应调整发展战略,尤其在中小城镇,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15]。
综观有关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的研究方法有许多,主要有灰色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城镇化水平的测度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社会保障以及生态环境这几个方面;推动城镇化进程应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方案。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研究内容
一般来说,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正相关。换句话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就越高,而城镇化水平提高能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其在城市的购买能力,从而有助于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当社会经济发展时,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也会提升,如果一个城市基础设施越完善,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就越合理,那么这个城镇布局就越恰当,同时带来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是双向因果关系,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城镇化,城镇化亦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可见,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