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大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an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hementalhealthofcollege(附件)【字数:8535】
摘 要摘 要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如今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面临的压力与日递增。因此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面临的压力亦不小,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高校稳定。针对近年来频发的高校学生自杀以及他杀的惨案,大学生心理健康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本课题对我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形式的心理健康调查,从学生家庭背景、自我评价、学习状况、情感以及未来期望等方面全面分析我校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种种原因,并提出开展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探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模式。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惨案;自我评价;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调查背景 1
1.2 心理健康的定义 1
1.3心理健康标准 2
1.4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
1.5 研究目的 3
1.6 大学生的基本心理问题 3
1.7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3
第二章 研究方法 5
2.1 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5
2.2 测量工具 5
2.3 统计方法 6
2.4 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6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结论 7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7
3.2 本校大学生心理状况 8
3.2.1 本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分布状况 8
3.3 影响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对比 8
3.3.1 不同性别大学生各因子的差异对比 8
3.3.2 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各因子的差异对比 9
3.3.3 不同年级大学生各因子的差异对比 9
第四章 讨论 11
4.1 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11
4.1.1 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11
4.1.2 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11
4.2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12
4.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加强全校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12
4.2.2 改革教育方式,开展各项活动 12
4.2.3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加体育锻炼 12
4.2.4 维护师生关系,自我把握人际交往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 绪论
1.1 调查背景
21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观念,生活习惯也不断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对世界观、道德标准、宗教信仰、心理也在不断改变。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来自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处于社会舞台中心的大学生,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先驱,担负着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的重大职责,他们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会引社会的关注。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人生中最热血、最激情的时期,他们的心理相比已步入社会的人群尚未成熟。一方面,大学生要独自面对自我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当代社会所带来的各种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当前的学业,情感,生活,家庭与就业压力成为大学生最新挑战与考验,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些现实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以及高校的高质量教学。反观近几年来频发的高校大学生自杀、他杀、投毒等惨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高校教育问题和社会焦点。优秀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实现未来目标的基础,因此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中之重。
1.2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基本定义是指心理活动处于正常或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认知正确、性格开朗、智力健全、情感适当、意志坚定、态度乐观、适应良好、行为恰当等状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心理健康又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大有不同。心理健康,是指在一种健康积极发展并且持续时间较长的理想状态下,主体一方面能够作出较好的应对反应,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心理健康的概念是复杂的,广泛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心理上能持续保持良好状态应对外界环境,从而做出正确行为的状态。狭义上说,是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社会活动相统一的状态,主体能够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
1.3 心理健康标准
十项由美国心理学家密特尔曼和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1.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且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2.个人生活理想符合实际;3.能保持人格的和谐与完整;4.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5.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生存环境;6.在不违背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大条件下,能恰好满足主体的基本个人需求。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善于从经验中学习经验;9.能够适度地控制情绪和发泄情绪;10.在遵循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虽然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心理健康的标准有所不同,但是核心内容是不变的,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智力是否处于正常水平、是否善于学习、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否热爱生活、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等都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1.4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由依赖家长、老师、学校向自主生活转变的过渡性阶段,心智思想也不够成熟,因此他们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渐渐成为了衡量整个社会成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出现了大学生自杀、投毒等惨案,事件的发生大部分是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造成的。这些惨案给大学生本人和许多相关家庭带来严重的伤害,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疾病预控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只是严重程度的不同,个别学生因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引发自杀、出走、投毒等消极行为。一项面向在校大学生作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统计中,很多学生表示自己曾经遇到过心理障碍、自卑等问题,有些高校学生觉得自己在学校的心理压力很大,还有极少数人甚至会认为自身心理存在疾病。对于高校中频频发生的自杀、他杀及投毒等案件,有很多同学表示可以理解,这变相说明了在高校中的各种环境的压力对学生的心理有比较大的影响,而在他们中甚至还存在一部分具有潜在心理疾病的人。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首要原因就是心理健康问题,如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有联合国专家曾经推测“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心理问题将会给人们带来无法磨灭的痛苦,这是任何一种灾难都无法比拟的。”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调查背景 1
1.2 心理健康的定义 1
1.3心理健康标准 2
1.4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
1.5 研究目的 3
1.6 大学生的基本心理问题 3
1.7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3
第二章 研究方法 5
2.1 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5
2.2 测量工具 5
2.3 统计方法 6
2.4 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6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结论 7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7
3.2 本校大学生心理状况 8
3.2.1 本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分布状况 8
3.3 影响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对比 8
3.3.1 不同性别大学生各因子的差异对比 8
3.3.2 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各因子的差异对比 9
3.3.3 不同年级大学生各因子的差异对比 9
第四章 讨论 11
4.1 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11
4.1.1 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11
4.1.2 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11
4.2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12
4.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加强全校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12
4.2.2 改革教育方式,开展各项活动 12
4.2.3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加体育锻炼 12
4.2.4 维护师生关系,自我把握人际交往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 绪论
1.1 调查背景
21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观念,生活习惯也不断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对世界观、道德标准、宗教信仰、心理也在不断改变。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来自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处于社会舞台中心的大学生,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先驱,担负着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的重大职责,他们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会引社会的关注。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人生中最热血、最激情的时期,他们的心理相比已步入社会的人群尚未成熟。一方面,大学生要独自面对自我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当代社会所带来的各种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当前的学业,情感,生活,家庭与就业压力成为大学生最新挑战与考验,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些现实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以及高校的高质量教学。反观近几年来频发的高校大学生自杀、他杀、投毒等惨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高校教育问题和社会焦点。优秀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实现未来目标的基础,因此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中之重。
1.2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基本定义是指心理活动处于正常或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认知正确、性格开朗、智力健全、情感适当、意志坚定、态度乐观、适应良好、行为恰当等状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心理健康又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大有不同。心理健康,是指在一种健康积极发展并且持续时间较长的理想状态下,主体一方面能够作出较好的应对反应,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心理健康的概念是复杂的,广泛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心理上能持续保持良好状态应对外界环境,从而做出正确行为的状态。狭义上说,是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社会活动相统一的状态,主体能够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
1.3 心理健康标准
十项由美国心理学家密特尔曼和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1.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且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2.个人生活理想符合实际;3.能保持人格的和谐与完整;4.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5.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生存环境;6.在不违背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大条件下,能恰好满足主体的基本个人需求。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善于从经验中学习经验;9.能够适度地控制情绪和发泄情绪;10.在遵循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虽然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心理健康的标准有所不同,但是核心内容是不变的,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智力是否处于正常水平、是否善于学习、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否热爱生活、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等都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1.4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由依赖家长、老师、学校向自主生活转变的过渡性阶段,心智思想也不够成熟,因此他们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渐渐成为了衡量整个社会成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出现了大学生自杀、投毒等惨案,事件的发生大部分是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造成的。这些惨案给大学生本人和许多相关家庭带来严重的伤害,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疾病预控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只是严重程度的不同,个别学生因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引发自杀、出走、投毒等消极行为。一项面向在校大学生作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统计中,很多学生表示自己曾经遇到过心理障碍、自卑等问题,有些高校学生觉得自己在学校的心理压力很大,还有极少数人甚至会认为自身心理存在疾病。对于高校中频频发生的自杀、他杀及投毒等案件,有很多同学表示可以理解,这变相说明了在高校中的各种环境的压力对学生的心理有比较大的影响,而在他们中甚至还存在一部分具有潜在心理疾病的人。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首要原因就是心理健康问题,如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有联合国专家曾经推测“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心理问题将会给人们带来无法磨灭的痛苦,这是任何一种灾难都无法比拟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