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20191219200404]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致使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
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协调发展,容易引发和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本文运用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江苏省51个县市选取的18个指标进行分析,对江苏省各个县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对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的江苏省探讨其本身的区域经济差异程度。
关键词:因子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  聚类分析
1.引言    
1.1区域经济差异    
1.2江苏省经济现状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4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2.分析方法和思想    
2.1因子分析    
2.2 聚类分析    
3.实证研究    
3.1样本数据的选择    
3.2对不同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3.2.1经济发展子系统的因子分析    
3.2.2交通状况子系统的因子分析    
3.2.3文化医疗子系统的因子分析    
3.3聚类分析    
4.结论    
4.1成因分析    
4.2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引言
1.1区域经济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致使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然而计划经济对微观经济活动和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使生产和需求之间脱节;不能合理地调整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等现象,缺乏活力。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珠三角的崛起,到浦东开发带动长三角的迅速发展,但因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区域经济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协调发展,容易引发和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1.2江苏省经济现状
江苏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广东,位居大陆第二;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545美元,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
“十一五”时期,全省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03
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年均增长18.6%,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7亿元,年均增长21.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4.2%。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者们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出发点不同,研究的地域,选取的时间序列,采用的方法,选取的指标等存在差异,结论也不尽相同。
蒲英霞,葛莹,马荣华,黄杏元,马晓冬(2005)基于ESDA进行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ESDA是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与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解释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选取的数据的空间尺度为江苏省77个县,时间序列为1978-2002年,分析变量为县级年人均GDP(现价)。得到的结论是:江苏省县域之间的局部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但并不代表全省区域经济已经迈上全面、健康和协调发展之路。
张燕文(2006)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是基于空间聚类,利用空间聚类的特点分析收集的数据,得到基于空间分布的分级指标,通过分析得到最终指标。采用的指标是我国东北经济区作为研究区域,对2000年的人均GDP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实际的区域经济差异发展情况相吻合。结论是采用“数据驱动型”的模式,使用这个方法分析空间聚类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分层地图作为可视化分析平台,可以更客观、准确地揭示地区差异。
窦玲(2006)从制度供给差异角度研究了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作者将制度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引入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用区域制度供给差异理论来分析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停滞与增长原因。文章以美、日、意制度供给为案例,分析阐述其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作者提出制度供给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首要因素,制度供给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李旸,陶向伟,刘旗(2008)采用的是基于泰尔系数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T表示泰尔系数,是按某种特征划分的组数,为第组的人口占所研究总体人口的比重,是第组的收入占所研究总体收入的比重。,是未加权的组内泰尔系数;是第组人口;是第组中第区(或县)的人口;是第组的收入;是第组中第区(或县)的收入。采用的数据是河南省2000-2006年18个市的人均GDP,分析表明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呈逐步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作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议:突出重点区域差异调节;加快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张宁,卫海燕(2010),陈迅,冯敬娟(2011)采用的同样也是基于泰尔系数的分析,并且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