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影响的实证分析【字数:10414】
摘 要目前,上海市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正呈现新的变化以实物性为主的商品消费出现减缓趋势,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类消费持续升温;以吃、住、行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成为拉动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本文为了解城乡居民消费的多样化需求,针对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上海市1998-2017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数据,综合运用定量、定性的方法,在分析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基础上,通过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描述性分析,分析了上海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特征与差异,基于因子分析研究发现城镇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比重过高,农村居民则是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过高;两者都从过去的单一型向生存、发展、享受型并重的多层次消费结构转变,并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目 录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现状 2
1.2.2 国内现状 2
1.2.3评价 2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1.3.1 研究内容 3
1.3.2 研究方法 3
2. 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描述分析 5
2.1 消费结构的理论概述 5
2.1.1消费结构的定义与分类 5
2.1.2消费结构的相关指标 5
2.2消费水平的变化分析 6
2.2.1城乡人均消费支出 6
2.2.2城乡平均消费倾向 6
2.3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7
2.3.1城镇居民 7
2.3.2农村居民 9
2.3.3不同收入水平组 10
3.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 13
3.1 因子分析的步骤与逻辑框图 13
3.1.1理论步骤 13
3.1.2逻辑框图 13
3.2实证分析 13
3.2.1城镇因子分析 13
3.2.2农村因子分析 16
3.2.3城乡居民比较 18
4.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论与建议 19
4.1结论 19
4.2建议 19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学中,消费、投资、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其中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基础的因素,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处于偏低状态,消费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也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远小于投资和出口带来的,致使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为了确保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平稳增长,要大力推动国内需求,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使社会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从上海市来看,20122016年期间,上海的年均增长率为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在此期间,投资率保持在40%左右,净出口比重逐年下降,消费率在上升,但增速放缓。可见,消费成为决定上海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保证上海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结构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从多个角度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消费水平,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的推动,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变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消费结构问题,认识其相关特点和变化模式,实时了解消费需求的热点和动向,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具有重要作用。
1.1.2 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一直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各方面的发展也都处在国内乃至国际前沿。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近几年上海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也呈现出新的变化:以实物性为主的商品消费出现减缓趋势,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类消费持续升温;以吃、住、行作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成为推动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上海的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可以看作是国内较发达城市的代表,同时也是国内欠发达城市的未来缩影。在此背景下,对上海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了解城乡居民消费的多样化需求,从而能够有针对的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了解中国一线城市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水平以及全国各级城市的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早在17世纪中叶,西方学者就对消费结构有所研究。其中外国学者Miyazawa Kenichi(2010)指出收入结构通过改变消费模式影响消费结构,即消费结构的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结构,不同消费类型有其自身消费模式,而不同消费模式则受到不同收入的影响[1]。Jappelli et al(2010) 基于AIDS模型,利用1980—2006年意大利的数据得出结论,收入来源的不稳定会导致工资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消费结构[2]。Aguiar and Mark(2015)指出不合理的收入结构可能导致不合理的消费结构[3]。
1.2.2 国内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消费结构。其中多位国内学者对于收入与居民消费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李喜梅,赵双喜,郭善民(2010)通过对于19952006年河南省居民纯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经营性收入是现阶段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农民消费水平最大的因素,但这一部分收入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对农民的消费水平也有直接的影响[4]。陈波(2013)根据1995 2011年的消费数据,将我国城镇居民划分为七个收入等级。运用AIDS模型,对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收入水平、支出水平、价格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收入等级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分别从生存型向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及最富裕型转变 [5]。王亚丽(2015)用五等分法来研究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如何影响消费,通过对CHIP2007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从总体上来看,财产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最大,为0.452;而对于五个收入群体,结果稍有差异。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者中,转移收入影响最大,而在低收入者中,营业收入影响最大;而对于中等收入者来说,各种收入的影响普遍较高,基本上高于0.5。高收入人群的影响最小,基本上低于0.2 [6]。范叙春(2016) 在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与产品有效供给中,基于AIDS模型,利用门槛效应模型检验了收入增长对不同商品消费支出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交通通信、医疗支出等服务型消费的门槛值高于食品、衣着等物质型消费,表明收入对服务型消费具有更明显的影响[7]。
目 录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现状 2
1.2.2 国内现状 2
1.2.3评价 2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1.3.1 研究内容 3
1.3.2 研究方法 3
2. 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描述分析 5
2.1 消费结构的理论概述 5
2.1.1消费结构的定义与分类 5
2.1.2消费结构的相关指标 5
2.2消费水平的变化分析 6
2.2.1城乡人均消费支出 6
2.2.2城乡平均消费倾向 6
2.3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7
2.3.1城镇居民 7
2.3.2农村居民 9
2.3.3不同收入水平组 10
3.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 13
3.1 因子分析的步骤与逻辑框图 13
3.1.1理论步骤 13
3.1.2逻辑框图 13
3.2实证分析 13
3.2.1城镇因子分析 13
3.2.2农村因子分析 16
3.2.3城乡居民比较 18
4.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论与建议 19
4.1结论 19
4.2建议 19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学中,消费、投资、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其中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基础的因素,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处于偏低状态,消费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也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远小于投资和出口带来的,致使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为了确保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平稳增长,要大力推动国内需求,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使社会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从上海市来看,20122016年期间,上海的年均增长率为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在此期间,投资率保持在40%左右,净出口比重逐年下降,消费率在上升,但增速放缓。可见,消费成为决定上海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保证上海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结构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从多个角度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消费水平,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的推动,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变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消费结构问题,认识其相关特点和变化模式,实时了解消费需求的热点和动向,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具有重要作用。
1.1.2 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一直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各方面的发展也都处在国内乃至国际前沿。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近几年上海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也呈现出新的变化:以实物性为主的商品消费出现减缓趋势,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类消费持续升温;以吃、住、行作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成为推动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上海的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可以看作是国内较发达城市的代表,同时也是国内欠发达城市的未来缩影。在此背景下,对上海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了解城乡居民消费的多样化需求,从而能够有针对的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了解中国一线城市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水平以及全国各级城市的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早在17世纪中叶,西方学者就对消费结构有所研究。其中外国学者Miyazawa Kenichi(2010)指出收入结构通过改变消费模式影响消费结构,即消费结构的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结构,不同消费类型有其自身消费模式,而不同消费模式则受到不同收入的影响[1]。Jappelli et al(2010) 基于AIDS模型,利用1980—2006年意大利的数据得出结论,收入来源的不稳定会导致工资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消费结构[2]。Aguiar and Mark(2015)指出不合理的收入结构可能导致不合理的消费结构[3]。
1.2.2 国内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消费结构。其中多位国内学者对于收入与居民消费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李喜梅,赵双喜,郭善民(2010)通过对于19952006年河南省居民纯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经营性收入是现阶段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农民消费水平最大的因素,但这一部分收入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对农民的消费水平也有直接的影响[4]。陈波(2013)根据1995 2011年的消费数据,将我国城镇居民划分为七个收入等级。运用AIDS模型,对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收入水平、支出水平、价格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收入等级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分别从生存型向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及最富裕型转变 [5]。王亚丽(2015)用五等分法来研究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如何影响消费,通过对CHIP2007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从总体上来看,财产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最大,为0.452;而对于五个收入群体,结果稍有差异。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者中,转移收入影响最大,而在低收入者中,营业收入影响最大;而对于中等收入者来说,各种收入的影响普遍较高,基本上高于0.5。高收入人群的影响最小,基本上低于0.2 [6]。范叙春(2016) 在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与产品有效供给中,基于AIDS模型,利用门槛效应模型检验了收入增长对不同商品消费支出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交通通信、医疗支出等服务型消费的门槛值高于食品、衣着等物质型消费,表明收入对服务型消费具有更明显的影响[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