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实证关系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实证关系[20191219194316]
摘要
本文利用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经典理论,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得到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基础上的长期均衡。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得出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受到冲击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能引起通货膨胀率成倍增加,反之,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经济增长,即“促进论”。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经济增长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
目录
1.引言 1
1.1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3
2.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的定性分析 4
2.1西方学者对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的理论分析 4
2.2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的理论分析 6
3.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6
3.1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7
3.2协整检验 7
3.2.1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8
3.2.2 Johansen协整检验 9
3.2.3 Granger因果检验 11
3.3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 12
3.3.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12
3.3.2方差分解分析 14
4.实证结论与政策建议 16
4.1实证结论 16
4.2政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1.引言
1.1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实施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自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 的总体关联度在增强,中国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 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货币供应量也具有可控性, 一般说,通货膨胀 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只是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对一个国家经济而言,有三个问题最为重要:其一经济增长 ;其二通货膨胀 ;其三失业率。经济增长是大国最关心的;而通货膨胀 则伴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金融界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者期望能够系统准确地描述三者关系, 以便政府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来确保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最早对货币和产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他们和托宾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很可能是真实产量变动的结果。StockWatson 和 Cover 同样也得出短期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对产出波动具有影响的结论。Boschen 和 Mill 也证实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产出不会产生长期影响。尽管学者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持有不同的观点, 但都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通货膨胀水平变化具有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是现代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重大热点问题,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是经济和谐发展的标志。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固定价格计算的商品和服务总量的增加,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 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 GDP) 等总量或人均量的增长率来衡量。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通常用消费价格指数( CPI) 来表示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通常会对经济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从经济周期理论的角度看,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是判断经济周期的两个重要指标,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研究有利于更深刻全面地分析宏观经济波动问题;另一方面,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讲,实现经济增长维持物价稳定是所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就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不同学者得到的实证结果不同。总体而言研究结论可分为两种观点:一是货币中性理论,二是货币非中性理论。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1963)和施瓦茨(Schwartz,1963)系统描述了货币和产出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论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很可能是真实产量变动的结果”,即“托宾效应”。Stock、Watson(1989)和Cover(1992)同样得出短期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对产出波动具有影响的结论。然而,McCandless和Weber(1995)研究了110个国家近30年的产出增长率、平均通胀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产出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在长期并不具有相关性。Boschen和Mill(1995)对美国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产出不会产生长期影响。
就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McCandless和Weber(1995)研究发现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Hafer和Kutan(1994)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1952到1988年的数据,结果表明我国货币需求与实际国民收入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促进论”,二是通货膨胀阻碍经济增长的“促退论”,三十通货膨胀不影响经济增长的“中性论”。刘金全、崔畅(2003)利用VAR模型,证实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且发现经济增长对于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具有反作用,积极的货币政策仍然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政策取向。杨建明(2003)认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即“中性论”[5]。陈朝旭(2011)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能引起通货膨胀率成倍增加,反之,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经济增长,即“促进论”。
陆军、舒元(2002)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验证了在长期内货币供给对经济变量没有实质性的影响[3]。刘金全、刘志强(2002) 对1992年到2000年的数据进行因果分析,发现若采用向量自回归法分析,则货币供应、实际产出和物价水平中任何两个变量之间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弊大于利[2]。曾令华(200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名义经济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实际经济增长率也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增加;陆云航(2005)认为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真实产量会先于价格水平开始增加,但是随后真实产量会比价格水平下降得更加迅速[7]。姚远(2007)采用协整与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 长期内货币非中性, 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并不影响货币供应。蒲艳萍、张翼(2007)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1978年至2005年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和产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8]。短期内,我国产出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相关,货币非中性;长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产出不产生永久性影响,货币是中性的。甄苓(2008)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增长的CIA模型”发现当货币供给速度变大时, 经济增长率会因此降低,而通货膨胀将升高。谌帅(2010)从相关性角度对1984年到2008年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阶段研究,指出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有时也存在失灵的情况;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货币政策非中性。王双正(2009)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得出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的结论[11]。郭苏文、 赵政安(2010)基于V A R 模型, 通过协整分析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得出了货币在短期内非中性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等重要结论[12] 。李晓玲(2011)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影响。 验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我国货币存在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反映在物价水平上[16]。赵昕、刘玉峰(2013)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讨论了货币冲击对真实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得出结论: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货币短期内(3年)非中性,长期中性;而货币供应对价格水平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有显著影响。田锟(2011)得出中国CPI波动与货币供应之间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 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 两者之间存在机制转换动态特征。紧缩的货币政策机制下,CPI波动加剧;从宽的货币政策机制下, CPI波动主要由市场经济自我调控。
摘要
本文利用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经典理论,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得到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基础上的长期均衡。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得出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受到冲击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能引起通货膨胀率成倍增加,反之,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经济增长,即“促进论”。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经济增长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
目录
1.引言 1
1.1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3
2.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的定性分析 4
2.1西方学者对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的理论分析 4
2.2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的理论分析 6
3.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6
3.1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7
3.2协整检验 7
3.2.1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8
3.2.2 Johansen协整检验 9
3.2.3 Granger因果检验 11
3.3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 12
3.3.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12
3.3.2方差分解分析 14
4.实证结论与政策建议 16
4.1实证结论 16
4.2政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1.引言
1.1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实施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自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金融界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者期望能够系统准确地描述三者关系, 以便政府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来确保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最早对货币和产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他们和托宾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很可能是真实产量变动的结果。StockWatson 和 Cover 同样也得出短期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对产出波动具有影响的结论。Boschen 和 Mill 也证实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产出不会产生长期影响。尽管学者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持有不同的观点, 但都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通货膨胀水平变化具有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是现代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重大热点问题,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是经济和谐发展的标志。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固定价格计算的商品和服务总量的增加,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 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 GDP) 等总量或人均量的增长率来衡量。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通常用消费价格指数( CPI) 来表示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通常会对经济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从经济周期理论的角度看,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是判断经济周期的两个重要指标,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研究有利于更深刻全面地分析宏观经济波动问题;另一方面,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讲,实现经济增长维持物价稳定是所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就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不同学者得到的实证结果不同。总体而言研究结论可分为两种观点:一是货币中性理论,二是货币非中性理论。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1963)和施瓦茨(Schwartz,1963)系统描述了货币和产出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论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很可能是真实产量变动的结果”,即“托宾效应”。Stock、Watson(1989)和Cover(1992)同样得出短期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对产出波动具有影响的结论。然而,McCandless和Weber(1995)研究了110个国家近30年的产出增长率、平均通胀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产出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在长期并不具有相关性。Boschen和Mill(1995)对美国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产出不会产生长期影响。
就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McCandless和Weber(1995)研究发现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Hafer和Kutan(1994)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1952到1988年的数据,结果表明我国货币需求与实际国民收入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促进论”,二是通货膨胀阻碍经济增长的“促退论”,三十通货膨胀不影响经济增长的“中性论”。刘金全、崔畅(2003)利用VAR模型,证实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且发现经济增长对于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具有反作用,积极的货币政策仍然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政策取向。杨建明(2003)认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即“中性论”[5]。陈朝旭(2011)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能引起通货膨胀率成倍增加,反之,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经济增长,即“促进论”。
陆军、舒元(2002)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验证了在长期内货币供给对经济变量没有实质性的影响[3]。刘金全、刘志强(2002) 对1992年到2000年的数据进行因果分析,发现若采用向量自回归法分析,则货币供应、实际产出和物价水平中任何两个变量之间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弊大于利[2]。曾令华(200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名义经济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实际经济增长率也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增加;陆云航(2005)认为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真实产量会先于价格水平开始增加,但是随后真实产量会比价格水平下降得更加迅速[7]。姚远(2007)采用协整与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 长期内货币非中性, 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并不影响货币供应。蒲艳萍、张翼(2007)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1978年至2005年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和产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8]。短期内,我国产出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相关,货币非中性;长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产出不产生永久性影响,货币是中性的。甄苓(2008)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增长的CIA模型”发现当货币供给速度变大时, 经济增长率会因此降低,而通货膨胀将升高。谌帅(2010)从相关性角度对1984年到2008年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阶段研究,指出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有时也存在失灵的情况;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货币政策非中性。王双正(2009)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得出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的结论[11]。郭苏文、 赵政安(2010)基于V A R 模型, 通过协整分析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得出了货币在短期内非中性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等重要结论[12] 。李晓玲(2011)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影响。 验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我国货币存在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反映在物价水平上[16]。赵昕、刘玉峰(2013)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讨论了货币冲击对真实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得出结论: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货币短期内(3年)非中性,长期中性;而货币供应对价格水平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有显著影响。田锟(2011)得出中国CPI波动与货币供应之间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 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 两者之间存在机制转换动态特征。紧缩的货币政策机制下,CPI波动加剧;从宽的货币政策机制下, CPI波动主要由市场经济自我调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