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职业规划调查研究【字数:18010】

摘 要 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基本实现了精英教育大众化的转变,本科学历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在日益强劲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大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实现人生追求,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矛盾。通过对苏州市在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情况的问卷调查,运用描述统计方法反映苏州市在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总体认知水平,比较不同背景情况下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个人、家庭以及学校多方背景因素下,苏州市大学生职业规划制定过程中自我认知情况较好,对学校职业教育指导较满意,规划过程自我反馈情况较好,少数大学生对目标职业领域了解不够,职业规划缺少科学性和持续性,且规划想法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总体来看苏州市大学生职业规划水平中等偏上。根据研究结论初步提出促进大学生合理规划就业的建议,并为政府部门、高校以及第三方组织的研究提供些许的理论参考。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2.1相关概念研究 1
1.2.2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3
1.3研究思路 4
2.理论探讨与研究设计 5
2.1理论研讨 5
2.2研究结构 5
2.3研究方法 6
2.4问卷设计 6
2.4.1问卷编制 6
2.4.2问卷发放 7
3.苏州市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实证分析 8
3.1问卷信度分析 8
3.2大学生职业规划总体情况分析 8
3.2.1平均数表现等级划分 8
3.2.2大学生职业规划总体情况的描述分析 9
3.2.3大学生职业规划各维度的具体描述分析 9
3.3大学生不同背景下职业规划现状分析 12
3.3.1大学生不同性别职业规划差异性分析 12
3.3.2年级与兼职经历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情况的分析 13
3.3.3籍贯与家庭情况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情况的分析 15
3.4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各维度间的相关分析 16
4.结论与政策建议 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4.1结论 18
4.2政策建议 19
4.2.1 政府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引导 19
4.2.2 高校对大一新生的规划引导和基础教育 19
4.2.3高校对大二学生的目标引导和素质教育 19
4.2.4高校对大三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教育 20
4.2.5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和心理素质教育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苏州市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 22
致谢 24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3年的212万增加到2018年的820万,创造了历史新高[1]。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时,根深蒂固的自我精英观点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细致地考虑职业规划,以为大学毕业找工作一定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自身的能力与技能盲目乐观,能够科学又合理进行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不多,加上高校有关职业规划的课程过于形式化,缺乏长期的教育与引导,最终限制了大学生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虽有复苏的制造业,在智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形式下,面临转型压力,企业招聘岗位虽有增加但优质岗位与毕业生数相比仍相对较少。市场招聘时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日益提高,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就业难也导致大学生出现种种现象:毕业即失业,在家成为“啃老族”、转行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的岗位、拿着低薪水做着超长试用期的廉价劳动力,更有盲目走上创业道路的,甚至有的大学生被高额的工资所诱骗进入传销组织。
我国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理论研究起步比起西方国家稍晚,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主要表现为水平欠佳、起点偏低、普及率不达标的状态,加上地方高校受到资金、观念、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并不多,纵观职业规划对于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长远意义,尤其是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而言,未来参加工作将成为建设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对他们开展合理有效的在校职业规划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针对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出现的问题,本文通过设计职业规划调查问卷,以苏州市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探索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有四点:第一,了解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大体水平;第二,分析不同背景影响下在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情况的差异;第三,讨论大学生职业规划总体水平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情况;第四,以研究结论为基础,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高校职业规划的辅导提出具体建议。
1.2文献综述
1.2.1相关概念研究
(1)职业
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职业是人们从中可以得到利益的一种“生活活动”的观点,这种说法对职业的概念界定更倾向经济学角度[2]。
我国学者姚裕群、朱启臻认为,所谓职业,是人们从事的有稳定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3]。
虽然不同时期的研究学者对于职业的概念表述各异,但是可以归纳出,他们所表达的职业都是介入社会分工、通过专门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在满足人们不同职业分工的条件下,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通过在工作过程中造就的劳动成果,达到实现自我的目标[4]。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结论,职业的定义可以大致理解为人们为了生活和未来发展而从事的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不同类别的社会生产劳动。
(2)生涯
生涯是人们对于生活的各种实践或者尝试的演变方向与历程,它包含了人们一生中经历的所有职业和生活角色,以及在此过程表现出的独特的自我发展状态,一般是从青春期到退休后,发生的所有有酬或无酬的职业之综合[5]。
(3)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的概念取自拉丁文中的“路径”,表示一个人在人生中所经历的所有职业和与之相关的活动、行为,以及在经历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需求、人生观、价值观等连续性的职业过程。早期对职业生涯定义的界定较模糊,认为是一个人在一生中职业、职位的更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全部过程[6]。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按照目前我国最新定义的职业生涯,也叫职业发展,是指个人依照一定的道路或途径,去实现所规划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经历的所有职位而形成的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7]。
(4)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1909年由波士顿大学的学者Parson首次提出,该理论阐述了职业——人匹配论,即通过研究探讨个人的特质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以协助个体选择合适的事业[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