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字数:9466】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至2016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并利用SPSS软件和ArcGIS10.2软件,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市的经济总体实力呈上升趋势。以杭州、宁波为主的浙江东北部地区,经济水平处于全省上游。浙江西南部的漳州、丽水等城市,经济水平远不如发达城市。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的角度来看,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正逐渐缩小并且呈现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本文还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为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对我国经济落后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借鉴作用。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综述 1
1.3研究内容 2
2研究方法介绍 3
2.1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3
2.2因子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 3
3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4
3.1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4
3.2基于因子分析的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4
3.2.1 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 4
3.2.2样本数据可行性检验 5
3.2.3确定公共因子 6
3.2.4基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对公共因子命名 7
3.2.5.各区域各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名 8
3.4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演变分析 10
3.5结论 11
4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
4.1浙江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3
4.2促进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是其境内最大的河流,因江流曲折被称,简称“浙”。浙江东西南北距离约450公里。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浙江省土地面积为105,500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10%。民营经济在国有经济的作用下飞速发展,鲜明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浙江经济”由此形成。“浙江经济”也是中国各省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与此同时,浙江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13已经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因此,为了促进浙江省未来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深入了解,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进行综合分析。其次也可以为其他与浙江省发展相似的省份提供参考,解决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1.2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客观现象,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通过不同空间尺度探讨区域经济差异,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国内学者覃成林[1]指出,区域经济差距是指区域内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不平衡的现象,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Gunner于1957年出版了《经济理论与欠发达地区》,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回流效应往往远大于扩散效应,这意味着发达地区更加发达,落后地区更加落后。覃成林(1998)[2]、魏后凯(1997)[3]等国内学者主要从国家宏观方面关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徐维翔[4](2002)指出从时间序列上来看,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总体上呈现渐渐平缓的趋势;从地理空间上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以梯形的状态推进发展。这与浙江省政府的宏观发展战略以及浙江省的区位条件、土地资源结构梯度等的发展息息相关。余建新[5](2004)对1979 年至 1999 年浙江省县域基尼系数变化的估计,叶华[6](2009)从多指标入手,如人均 GDP、城市化水平等,为了研究浙江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杨立峰[7](2016)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寻找造成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杨贺、刘金平[8]等运用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法研究了中原经济区。多数研究者关于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异的研究结果表示,三大区域之间的人均收入差异在不断扩大,省际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不断缩小。例如,杨伟民[9](1992)通过计算19781989年各省和三大区域之间的变异系数发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以及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并趋于平缓。陆晓冬(2001)[10] 对“九五”期间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浙江省城市经济发展得比县域经济快,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持续扩大,其主要原因包括要素投入差异以及产业结构的层次差异。陈自芳[11](1998)从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各类市场拥有率等指标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李昌兴[12](2004)通过对浙江省内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分析,表明了浙江省的发展速度由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促进了浙江省区域协调发展。张芙桦[13](2005)通过对江苏,广东、山东三省的百强县进行比较研究,阐明了浙江各县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浙江县域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之,学者们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运用了各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大部分学者由于受到评估方法的限制,在选择指标时,使得一些指标信息更为重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将计量经济学方法与空间视角相结合,揭示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和区域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十分重要。
1.3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研究方法的介绍、实证分析和问题与对策四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和国内外学者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的介绍部分主要阐述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步骤。实证分析部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问题与对策部分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得出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问题,探讨能够促进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2研究方法介绍
2.1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20世纪初,因子分析法由Pearson等人首先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将原始变量依据相关性的大小进行分组,使原始变量同一组的相关性更高,不同组互相之间的相关性更低。每一组的变量表示一个基本结构,可以用不可观察的复合变量来代表。公共因子就是这样得出的。在对特定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原始变量被分成两部分之和即公共因子的不可测度的线性函数和独立于公共因素的特殊因素。简单地说,这个方法使用少量的变量来简单地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其模型可以这样表达: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综述 1
1.3研究内容 2
2研究方法介绍 3
2.1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3
2.2因子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 3
3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4
3.1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4
3.2基于因子分析的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4
3.2.1 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 4
3.2.2样本数据可行性检验 5
3.2.3确定公共因子 6
3.2.4基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对公共因子命名 7
3.2.5.各区域各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名 8
3.4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演变分析 10
3.5结论 11
4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
4.1浙江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3
4.2促进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是其境内最大的河流,因江流曲折被称,简称“浙”。浙江东西南北距离约450公里。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浙江省土地面积为105,500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10%。民营经济在国有经济的作用下飞速发展,鲜明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浙江经济”由此形成。“浙江经济”也是中国各省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与此同时,浙江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13已经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因此,为了促进浙江省未来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深入了解,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进行综合分析。其次也可以为其他与浙江省发展相似的省份提供参考,解决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1.2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客观现象,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通过不同空间尺度探讨区域经济差异,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国内学者覃成林[1]指出,区域经济差距是指区域内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不平衡的现象,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Gunner于1957年出版了《经济理论与欠发达地区》,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回流效应往往远大于扩散效应,这意味着发达地区更加发达,落后地区更加落后。覃成林(1998)[2]、魏后凯(1997)[3]等国内学者主要从国家宏观方面关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徐维翔[4](2002)指出从时间序列上来看,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总体上呈现渐渐平缓的趋势;从地理空间上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以梯形的状态推进发展。这与浙江省政府的宏观发展战略以及浙江省的区位条件、土地资源结构梯度等的发展息息相关。余建新[5](2004)对1979 年至 1999 年浙江省县域基尼系数变化的估计,叶华[6](2009)从多指标入手,如人均 GDP、城市化水平等,为了研究浙江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杨立峰[7](2016)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寻找造成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杨贺、刘金平[8]等运用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法研究了中原经济区。多数研究者关于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异的研究结果表示,三大区域之间的人均收入差异在不断扩大,省际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不断缩小。例如,杨伟民[9](1992)通过计算19781989年各省和三大区域之间的变异系数发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以及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并趋于平缓。陆晓冬(2001)[10] 对“九五”期间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浙江省城市经济发展得比县域经济快,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持续扩大,其主要原因包括要素投入差异以及产业结构的层次差异。陈自芳[11](1998)从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各类市场拥有率等指标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李昌兴[12](2004)通过对浙江省内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分析,表明了浙江省的发展速度由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促进了浙江省区域协调发展。张芙桦[13](2005)通过对江苏,广东、山东三省的百强县进行比较研究,阐明了浙江各县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浙江县域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之,学者们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运用了各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大部分学者由于受到评估方法的限制,在选择指标时,使得一些指标信息更为重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将计量经济学方法与空间视角相结合,揭示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和区域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十分重要。
1.3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研究方法的介绍、实证分析和问题与对策四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和国内外学者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的介绍部分主要阐述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步骤。实证分析部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问题与对策部分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得出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问题,探讨能够促进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2研究方法介绍
2.1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20世纪初,因子分析法由Pearson等人首先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将原始变量依据相关性的大小进行分组,使原始变量同一组的相关性更高,不同组互相之间的相关性更低。每一组的变量表示一个基本结构,可以用不可观察的复合变量来代表。公共因子就是这样得出的。在对特定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原始变量被分成两部分之和即公共因子的不可测度的线性函数和独立于公共因素的特殊因素。简单地说,这个方法使用少量的变量来简单地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其模型可以这样表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