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习压力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字数:11668】

放眼现代社会,经济在快速增长,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被带动了起来,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即使教育已经面向大众化,也仍然改变不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面对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们不仅要承受心理和社会压力,还要承受无法逃避的学习压力,只有接受好的教育及努力学习,他们才能在社会生存。本文通过对44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大部分的学生甚至开始出现厌学心态和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而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因素有基础知识差、学非所爱、学习方法欠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分别从大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几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心理环境,从而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压力。?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现状 1
1.3文献综述 2
2研究方法与概念 2
2.1研究方法 4
2.2学习压力的定义 4
3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分析 6
3.1调查对象 6
3.2面访记录 6
3.3图表分析 7
3.4独立性检验 12
3.4.1 不同年级与学习压力的独立性检验 12
3.4.2 不同专业与学习压力的独立性检验 14
4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解决方法 15
4.1 大学生应对学习压力的解决对策 15
4.2 学校应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解决对策 15
4.3 家长应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解决对策 15
4.4 社会应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解决对策 16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附录: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与分析问卷 2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多。按照正常的心理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大学生的生理已基本趋于成熟,但他们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还不强。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成长中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差距、现代与传统的矛盾凸显、就业的迷惘与前途的担忧等不可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视的因素,学习压力开始涌向他们。
面对学习压力,部分学生开始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依据杨丽娴(2005)[1]的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学习倦怠主要表现在成就感低、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三方面,虽然总体看来情况不是非常严重,但也不容乐观,需要我们慎重对待、努力解决。
国内外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研究还有很多,方法和结论也各不相同。本次论文研究是在借鉴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论文基础上,找寻各个论文的相似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来选取适合本论文研究的方向。
为了避免或降低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产生,需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状况进行调查,为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论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及讨论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的现状以及特点,在清楚的了解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对症下药,从根源解决问题,争取将存在的问题最小化,目的是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大学生们身心健康发展,并将此作为毕业的重要研究。
1.2 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制度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教育开始面向大众化,各种高校开始扩大招生,目的则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良好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教育水平。长此以往,各大高校的大学生不再受“专宠”,他们需要面对各种现实。
大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学习压力开始成为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首先,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一部分来自于他们所学的专业并非是自己喜爱的,这使他们处于长期的冲突与痛苦之中;其次,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学习节奏过快等造成大学生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带来相应的学习压力,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类似观点的研究课题。
除了上述的压力外,大学生还要面临着个人因素带来的压力,更要面临社会大环境下的重压。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基础很庞大,就业率低是等待解决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难以就业的现象层出不穷,为更好的就业,大学生们忙于各种等级考试、资格考试、课外培训,他们每天都处于紧张的备考状态,身心俱疲,压力极大。
所以,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各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发现并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确保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国家未来的发展。
1.3 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学习压力的研究较多,其中包括对学习压力的原因分析与教育对策、学习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习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身心反应特征、学习压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社会支持等各方面因素的相关关系等方面。如王道阳、姚本先(2012)[2]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压力主要包括生活压力、学习压力、社交压力、环境压力、发展压力以及婚恋压力。并且,调查发现男生的生活压力和婚恋压力普遍高于女大学生。刘风川(2013)[3]的研究发现:由于现今社会对师范类毕业学生要求升高尤其是对素质和学历的要求,因此师范类毕业生想找到理想的工作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工科以及医学类专业学生需求比较大,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工科类大学和医学类大学学生的就业压力要显著低于师范类大学学生的就业压力。韩黎、李玲、林雪梅(2013)[4]的研究表明:农村户籍的女大学生就业压力高于男生,就业压力与就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心理资本与就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户籍为农村的大学生学习压力要明显高于城市户籍的大学生,农村户籍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高于城市户籍的大学生。刘淳松、张益民、张红(2005)[5]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受到的学习压力因学生性别、专业、年级有所区别。大学生压力与性别的关系不是很明显,表现在男女生学习压力情况比较接近;理工科的学习压力明显高于文史类学生;大三、大四学生的学习压力程度大大超过大一、大二,主要是因为大三、大四面临将来前途及发展的考虑,如是否考研、考公务员以及各种单位的就业考试等,这些将显著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刘罗、周海花、李思瑶(2018)[6]研究发现:从总体来看,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中等水平的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但心理承受水平整体来说是比较积极的;此外,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水平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姚鹏、钟泽(2018)[7]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幸福感与其运动需求显现出明显的正相关,而与其生活学习压力成明显的负相关。张若麟(2016)[8]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大学生性别与学习倦怠没有比较明显的关系;但大学生所处年级与学习倦怠有较大关系,主要表现为大一年级学习倦怠程度最高,大二最低。杨会芹、刘晖(2013)[9]对农村籍的大学毕业生的研究表明: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心理资本能够正向调节在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陈星宇、张春勇(2015)[10]的结论说明当今大学教育更多的是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可大学生的学习仍然是主要任务。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大学生学习压力明显有所增加。郑美娟(2017)[11]的研究结论表明:学生生源地的不同将会对其集体幸福感及各个维度上带来显著影响,学生所在的年级也会对他们的集体幸福感产生明显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1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