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就业对城镇居民收入影响的分析【字数:11291】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都有重要影响,并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987-2017年的第三产业就业占比数据,以及城镇居民收入数据,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分析二者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第三产业就业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各省市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以及第三产业就业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有所差异。为此,应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第三产业就业主阵地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是符合地方发展的第三产业。
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1.3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3
2.长江经济带第三产就业与城镇居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4
2.1第三产业就业现状 4
2.2城镇居民收入现状 5
3、实证分析 7
3.1计量方法选择 7
3.2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7
3.2.1指标选取 7
3.2.2数据处理 7
3.3平稳性检验 8
3.4协整检验 11
3.5格兰杰因果检验 12
4、结论与建议 15
4.1结论 15
4.2政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附录 2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此外,习主席还在2016年、2018年于重庆、武汉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座谈会,并在座谈会中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并且具有独特的优势、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而且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此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是降低第一产业比重,稳定第二产业比重,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在今后,发展第三产业并提高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第三产业也带来了就业增长效应。第三产业就业的增长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尝试根据19872017年长江经济带的相关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就业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探求第三产业就业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长江经济带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对当前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借鉴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早发现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转移的规律。克拉克在此基础上,整理归纳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三次产业劳动投入产出资料,并利用这些数据验证这个规律,因此,产生了描述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经典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就业的研究也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层面研究逐步地深入到第三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研究。Singelmann(1978)分析指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英、法、意、德等西方国家,工业化开始地较早,所以,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的变动程度差异较大,而其他服务部门的就业比重变动趋势不明显[1];James W.Harrington(1997)分析了1951——1996年间华盛顿地区生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趋势,发现地区的就业、税收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受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2];christopher A.sharpe(2001)则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将服务业分解为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真实就业量进行测算[3]。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第三产业就业对城镇居民收入影响的研究,数量并不多,目前多从第三产业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关于第三产业就业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黄永康、鲁志国(2018)运用VAR模型表明第三产业就业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还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在短期时间内城镇居民收入对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较小,但随时间的推移,长期贡献会逐年增大[4]。
二是关于第三产业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史小娟(2016)通过建立第三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表明第三产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和互动关系[5]。而王志豪(2012)则采用VAR模型,分析出江苏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化率有协整关系,并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视其对劳动力的吸收的政策建议[6]。赵忠义(2018)不只是单单地采用模型去研究第三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而是把本文建立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构建复合指标体系去衡量江苏省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运用回归分析、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ECM误差修正模型去分析第三产业发展过慢和第三产业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问题[7]。万朝阳、王东红(2018)利用曲线拟合、相关性,分析中国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对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倒“U”型关系,并提出中国政府应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建议[8]。
三是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邹筱、付亚洲(2018)运用邓式灰色关联模型对湖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对就业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当前经济形势下,湖南省应该对中小企业产业加以集聚,对劳动力就业渠道进行扩大,并且减少结构性失业[9]。而陈明艺、胡美龄(2018)采用我国1978——2016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数据,分析出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及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的特点[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