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字数:10198】
本论文首先阐述了进行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背景及意义,表明了本文所用指标体系构建所遵循的原则,分别叙述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文中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地市2017年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各市经济发展情况并进行排名,再根据各个城市的排名状况对其采用聚类分析,把江苏省的13个市分为了5类,根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各个地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当中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在整个江苏省的领域看来最好,苏中相对来说差一点,苏北发展是最差的。针对这个状况,为了逐渐减小各个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本文对各个区域提出了各自切实可行的倡议,从而使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更好更快。
目录
1.引言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文本研究思路 1
2.文献回顾 3
3.综合评价分析 6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6
3.2 评价指标的来源及选取 6
3.2.1评价指标的来源 6
3.2.2评价指标的选取 6
3.3 实证分析 7
3.3.1 方法介绍 7
3.3.2 各地市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 8
3.3.3 各地市经济发展聚类分析 11
4.结论及政策建议 13
4.1 结论及建议 13
4.1.1结论 13
4.1.2建议 13
4.2 本文的局限性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总称就是经济,区域经济则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由于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产生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综合性的经济概念,该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从贫困落后走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区域经济意味着该区域的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的同时,还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江苏省地处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工业就有丰厚的基础,对外贸易也具有极大的地理优势。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其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受地理位置、经济政策及思想观念等影响,江苏省13个地市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地区间普遍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江苏省也是如此。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之间到现在依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苏南地区的发展较快,苏中适中,苏北则比较慢,如此现状一直影响着江苏省经济的协调稳步发展。要想继续提高各地的生活水平,我们就必须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
1.1.2 研究意义
本课题旨在客观全面地了解江苏省各个地市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程度及分析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潜力,为江苏省经济和谐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将使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江苏省的13个经济中心城市做定量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江苏省区域发展的特点及如何去实现江苏省经济均衡发展。
1.2 文本研究思路
本项研究将从江苏省统计年鉴中选取2017年的原始数据,然后选取其中几个代表性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联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各个主成分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并排名,根据得分多少来反映各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把江苏省的13个市划分成几类,分别来分析各个类别的特点;最后根据它们各自的研究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分类得出各自的经济发展潜力并提出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2.文献回顾
关于如何对区域经济进行评价,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笔者浏览了众多关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文章,进行归纳以后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2)因子分析;(3)聚类分析;(4)主成分分析。?
上述四种方法中,鲜有论文运用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而其他的三种方法使用较多。少有的一篇论文是高伟、周敏在对江苏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的时候,采用了时序多指标评价方法,他们首先对时序多指标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接着分别求出了评价指标和评价年份的加权系数,然后确定出各年度的及综合的经济效益评价值,根据这个又进行了聚类分析,将江苏省的13个地区分成了五类,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政策上的建议[1]。
主成分分析法在将原始变量转变为主成分的同时,也形成了反映主成分和指标所包含信息量的权数,可以用其来计算综合评价值,如此能够克服主观因素对指标权重选择产生的影响,还有助于保证可观的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如王默云、庆亚敏、翟清云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市20032016年的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的部分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2];张奕蕾在对河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根据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市在河南地区中的经济地位[3];吴娇采用2017年四川省21个市的10项农业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四21个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及排名[4];姚丽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用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这四个维度对湖北省12个地级市进行了主成分分析[5];孟晓庆、王天瑞、张思佳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明确目前其县域城镇化水平,分析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对策研究,为实现唐山市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6]。
目录
1.引言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文本研究思路 1
2.文献回顾 3
3.综合评价分析 6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6
3.2 评价指标的来源及选取 6
3.2.1评价指标的来源 6
3.2.2评价指标的选取 6
3.3 实证分析 7
3.3.1 方法介绍 7
3.3.2 各地市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 8
3.3.3 各地市经济发展聚类分析 11
4.结论及政策建议 13
4.1 结论及建议 13
4.1.1结论 13
4.1.2建议 13
4.2 本文的局限性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总称就是经济,区域经济则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由于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产生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综合性的经济概念,该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从贫困落后走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区域经济意味着该区域的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的同时,还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江苏省地处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工业就有丰厚的基础,对外贸易也具有极大的地理优势。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其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受地理位置、经济政策及思想观念等影响,江苏省13个地市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地区间普遍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江苏省也是如此。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之间到现在依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苏南地区的发展较快,苏中适中,苏北则比较慢,如此现状一直影响着江苏省经济的协调稳步发展。要想继续提高各地的生活水平,我们就必须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
1.1.2 研究意义
本课题旨在客观全面地了解江苏省各个地市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程度及分析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潜力,为江苏省经济和谐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将使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江苏省的13个经济中心城市做定量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江苏省区域发展的特点及如何去实现江苏省经济均衡发展。
1.2 文本研究思路
本项研究将从江苏省统计年鉴中选取2017年的原始数据,然后选取其中几个代表性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联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各个主成分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并排名,根据得分多少来反映各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把江苏省的13个市划分成几类,分别来分析各个类别的特点;最后根据它们各自的研究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分类得出各自的经济发展潜力并提出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2.文献回顾
关于如何对区域经济进行评价,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笔者浏览了众多关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文章,进行归纳以后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2)因子分析;(3)聚类分析;(4)主成分分析。?
上述四种方法中,鲜有论文运用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而其他的三种方法使用较多。少有的一篇论文是高伟、周敏在对江苏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的时候,采用了时序多指标评价方法,他们首先对时序多指标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接着分别求出了评价指标和评价年份的加权系数,然后确定出各年度的及综合的经济效益评价值,根据这个又进行了聚类分析,将江苏省的13个地区分成了五类,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政策上的建议[1]。
主成分分析法在将原始变量转变为主成分的同时,也形成了反映主成分和指标所包含信息量的权数,可以用其来计算综合评价值,如此能够克服主观因素对指标权重选择产生的影响,还有助于保证可观的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如王默云、庆亚敏、翟清云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市20032016年的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的部分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2];张奕蕾在对河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根据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市在河南地区中的经济地位[3];吴娇采用2017年四川省21个市的10项农业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四21个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及排名[4];姚丽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用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这四个维度对湖北省12个地级市进行了主成分分析[5];孟晓庆、王天瑞、张思佳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明确目前其县域城镇化水平,分析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对策研究,为实现唐山市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