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20191219194547]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中国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差异的存在与扩大,势必对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有力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冲击。因此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寻求相应解决对策是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而从各指标方面来探讨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则使得缓解差异趋势更有目的性及可行性。
本文采用综合指标法,按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基于SPSS软件分别对2008年江苏省13 个市区,从经济发展、科技教育、交通通讯、卫生环境四个系统,共选取了17个指标,先对各子系统内部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再对各市的单个因子得分及因子综合得分进行排序,最后对各市子系统因子综合得分做聚类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区域经济差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目录
1. 引言 1
1.1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1
1.2国内研究现状及现阶段研究成果 2
1.3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3
2. 相关理论分析 4
2.1定性分析 4
2.1.1对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分析 4
2.2实证方法 5
2.2.1因子分析 5
2.2.2聚类分析 5
3. 实证分析 7
3.1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7
3.2因子分析 8
3.2.1各子系统内部指标的因子分析 8
3.3聚类分析 13
3.3.1各子系统综合因子得分 14
3.3.1.1基于各子系统综合得分的系统聚类法 14
4.实证结论与政策建议 16
4.1实证结论 16
4.2政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引言
1.1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江苏,自古便是富饶之地、鱼米之乡 。现设13个地级市、54个市辖区、27个县。江苏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也证明了自转型以来,江苏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中国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使是中国经济大省之一的江苏也未能避免这个问题。以1994~2008年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为例:从整体经济发展看,1994年后特别是“九五”时期,苏北经济增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仍较大。1996~2000 年,苏北国民生产总值(GDP)年递增11.8%,比苏南和苏中分别快0.7个和1.4个百分点。在三大区域间的绝对差距上,若以苏北 GDP 为1,则
表1.1 三大区域绝对差距
年份地区 苏南 苏中 苏北
1994 2.62 0.92 1
1996 2.19 0.85 1
2000 2.42 0.81 1
2005 4.53 2.72 1
2008年的数据显示为:
表1.2 2008年GDP及人口比例
苏南 苏中 苏北
GDP比例(%) 61.86 18.31 19.83
人口比例 (%) 31.75 23.34 44.91
2000~2008年间,在户籍人口和土地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三大区域的GDP的绝对差距一直在拉大。
差异的存在与扩大,势必对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冲击。因此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寻求相应解决对策是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而从各指标方面来探讨导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则使得缓解差异趋势更有目的性及可行性。
1.2国内研究现状及现阶段研究成果
江苏省整体可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苏北为江北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扬州、泰州、南通;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江苏三大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各指标均存在着差异。
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人员都对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基于不同的方法和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
田钊平(2011)通过利用相关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 对江苏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测度, 分析得出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主要源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差异和苏南、苏中、苏北三组间的差异;同时指出应采取措施缩小各产业的发展差异以及组间差异, 以推动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
上官敬芝(2010)在揭示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2]。李宁娜,赵喜仓(2007)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市场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程度五个角度研究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状况,运用线形综合评价法进一步定量分析江苏省市域之间经济差异现状[3]。
孟莹,谢守祥,彭潇(2010)文章选取33 个经济指标,从经济发展、教育和人力资源、交通及通讯状况及卫生及环保四个子系统综合反映江苏省各市的经济状况,使用SPSS 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作多元统计分析[4]。孟静,曹荣林(2009)基于SPSS 应用软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以江苏省为例,对其13 个地级市的城市居民消费水平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总结了各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对了解个城市的弱点和优势,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欧向军(2006)采用综合差异测度方法, 选取综合指标对江苏省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综合分析, 构建了区域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江苏省各县市的综合发展差异, 并结合聚类分析法对该省的区域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 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由南向北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递减、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 区域发展梯度差异的地域特征显著[6]。石一磊,路正南(2005)运用统计分析指标得出有关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状况的几个特征,揭示了江苏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且不均衡程度逐年扩大的状况[7]。
李艳华(2008)采用国内生产总值Theil 熵对江苏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原因分析,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区域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的差异和区域发展策略是导致江苏省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通过原因分析,利用线性回归方法, 得出区域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的差异和区域发展策略是导致江苏省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8]。马娟,杨益民(2007)以近四年来江苏三大区域经济水平为例,仅考虑了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水平的影响,采用协方差分析法,证实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较方差分析得到更加真实的结果[9]。吴群, 徐萍(2003)文以人均GDP为分析指标, 采用标准差、离差系数、偏态系数来描述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特征, 各市人均GDP 与全省人均 GDP 的离差、比率、相对发展率等来描述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10]。
1.3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在借鉴国内学者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基础上,吸取前人的研究方法,选取多个指标来分析2008年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11]。本文共分为四节,第一节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国内研究现状及现有研究成果、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节对相关理论定性分析。第三节运用两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第四节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区域经济差异形成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综合指标法,按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分别对2008年江苏省13个市区,从经济发展、科技教育、交通通讯、卫生环境四个系统,共选取了17个指标,先对各子系统内部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再对各市的单个因子得分及因子综合得分进行排序,最后对各市子系统因子综合得分做聚类分析。
2.相关理论分析
2.1定性分析
2.1.1对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分析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 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自身增长 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7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