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字数:13394】
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全国经济的领先地区。通过研究该地区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期望能够得到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启示,为长三角(江浙沪)地区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更高的位置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方案。本文涉及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职工工资总额等指标。本文运用了文献综述以及定量描述等分析方法,通过回归模型和江浙沪地区的历年经济统计数据,对江浙沪地区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克服多重共线性,对涉及的影响因素进行模型建立。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存在的差异主要受地区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存在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也存在不同。完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政府也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目 录
第1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和目的 1
1.2研究现状 1
1.3研究思路与内容 2
第2章 长三角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4
2.1经济增长状况 4
2.1.1增长速度 4
2.1.2增长趋势 5
2.2相关影响因素 6
2.2.1劳动力 6
2.2.2资本投入 8
2.2.3财政收入 9
第3章 长三角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2
3.1方法与数据 12
3.1.1方法 12
3.1.2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3.2实证分析 13
3.2.1参数估计 13
3.2.2 模型检验 13
3.3实证结果分析 18
3.3.1经济意义 18
3.3.2具体分析 19
第4章 结论及建议 20
4.1结论 20
4.2建议 20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23
附 录 24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和目的
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又在一路一带的带领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到达了空前的繁荣。因此,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其影响因素一直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年均近百分之十的持续高增长,使得我国经济位居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现在来说,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其经济走向也逐渐趋于平缓。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领先地区,其经济发展的趋势更为突出,上海这样的集约型城市的经济增长状况日益“饱和”。2018年打响的贸易战还在持续的“战争中”,在既要保持原有的竞争优势,又要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立足于不败的位置,如何提高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是关键所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实证分析,期望能够得到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启示,为长三角地区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更高的位置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方案。
1.2研究现状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潜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的”[1]。这是很久之前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进行的一个经典的定义。从此定义可知经济增长的最终结果是商品的供给问题,即是国民生产总值问题,这一切又都是为居民所服务。定义中的前提条件更是经济增长毋庸置疑的影响因素。针对经济发展,中央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大大小小的座谈会和由习主席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皆是在商讨经济发展问题,同时会后都会进一步部署和落实。近年来,对于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国内的众多学者和专家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其学者专家的众多研究大致可以从地区角度和全国角度进行分类。
从地区的角度对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一直存在,比如杨敏(2018)选择2000年—2016年为研究时期,从时间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总体经济的绝对差异一直在增加,相对差异则先增后减,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同时针对影响给出了相关建议[2]。金艳红(2017)和靖学青(2015)分别选择江苏省地市级的面板数据和1978年—2013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对地区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但是两者在分析中均没有对江苏省各个地市级及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差异进行说明[3][4]。代明,刘俊杰,韩启钰,袁沙沙(2011)选择1991年—2008年为研究时期,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以深圳为样本城市对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圳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向资本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共同推动模式转变,对此提出适用于集约型城市的“高位增长”建议[5]。以上均是从地区角度对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阐述与分析。
与之相对应的,从全国角度对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有:如曾恒源(2017)、王馨雅(2016)和李彩霞(2015)通过对各个因素的描述分析,阐述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的差异性问题,结论表明必须减小经济增长的差异性,不可出现两极分化情况才能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且可持续发展目标[9] [10] [11]。顾成军,龚新蜀(2012)用1952年—2009年的年度数据,采用协整检验法,发现影响经济增长及其转变方式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12]。王德玉(2016)、查建平,唐方方(2014)和罗发友,王建成(2001)从全国范围内对工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前两者主要是工业问题。王德玉选用2003年—2010年为研究时期,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趋于污染型、粗放型,但并未明确解决措施。罗发友,王建成选择1981年—1999年为研究时段,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进行了揭示[13] [14] [15]。
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统计实证分析方法,如索洛—米德模型、协整检验法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另外他们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有的没有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自己合理的建议,有的就是研究方向过于指定,无法全面做出解释。但是总体来说以上文献主要涉及环境、资产投入、消费、生产总值等指标。
1.3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通过大量研读有关于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的参考书籍和文献,使得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概念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其次钻研整理优秀论文,学习他们好的研究方法以及写作思路;最后本文将以多元回归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对长三角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同时对数据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和自相关检验。除此以外,本文还运用文献综述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辅助分析。在论文最后将结合当今社会情况分析结果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目 录
第1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和目的 1
1.2研究现状 1
1.3研究思路与内容 2
第2章 长三角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4
2.1经济增长状况 4
2.1.1增长速度 4
2.1.2增长趋势 5
2.2相关影响因素 6
2.2.1劳动力 6
2.2.2资本投入 8
2.2.3财政收入 9
第3章 长三角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2
3.1方法与数据 12
3.1.1方法 12
3.1.2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3.2实证分析 13
3.2.1参数估计 13
3.2.2 模型检验 13
3.3实证结果分析 18
3.3.1经济意义 18
3.3.2具体分析 19
第4章 结论及建议 20
4.1结论 20
4.2建议 20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23
附 录 24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和目的
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又在一路一带的带领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到达了空前的繁荣。因此,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其影响因素一直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年均近百分之十的持续高增长,使得我国经济位居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现在来说,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其经济走向也逐渐趋于平缓。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领先地区,其经济发展的趋势更为突出,上海这样的集约型城市的经济增长状况日益“饱和”。2018年打响的贸易战还在持续的“战争中”,在既要保持原有的竞争优势,又要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立足于不败的位置,如何提高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是关键所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实证分析,期望能够得到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启示,为长三角地区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更高的位置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方案。
1.2研究现状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潜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的”[1]。这是很久之前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进行的一个经典的定义。从此定义可知经济增长的最终结果是商品的供给问题,即是国民生产总值问题,这一切又都是为居民所服务。定义中的前提条件更是经济增长毋庸置疑的影响因素。针对经济发展,中央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大大小小的座谈会和由习主席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皆是在商讨经济发展问题,同时会后都会进一步部署和落实。近年来,对于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国内的众多学者和专家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其学者专家的众多研究大致可以从地区角度和全国角度进行分类。
从地区的角度对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一直存在,比如杨敏(2018)选择2000年—2016年为研究时期,从时间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总体经济的绝对差异一直在增加,相对差异则先增后减,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同时针对影响给出了相关建议[2]。金艳红(2017)和靖学青(2015)分别选择江苏省地市级的面板数据和1978年—2013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对地区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但是两者在分析中均没有对江苏省各个地市级及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差异进行说明[3][4]。代明,刘俊杰,韩启钰,袁沙沙(2011)选择1991年—2008年为研究时期,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以深圳为样本城市对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圳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向资本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共同推动模式转变,对此提出适用于集约型城市的“高位增长”建议[5]。以上均是从地区角度对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阐述与分析。
与之相对应的,从全国角度对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有:如曾恒源(2017)、王馨雅(2016)和李彩霞(2015)通过对各个因素的描述分析,阐述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的差异性问题,结论表明必须减小经济增长的差异性,不可出现两极分化情况才能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且可持续发展目标[9] [10] [11]。顾成军,龚新蜀(2012)用1952年—2009年的年度数据,采用协整检验法,发现影响经济增长及其转变方式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12]。王德玉(2016)、查建平,唐方方(2014)和罗发友,王建成(2001)从全国范围内对工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前两者主要是工业问题。王德玉选用2003年—2010年为研究时期,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趋于污染型、粗放型,但并未明确解决措施。罗发友,王建成选择1981年—1999年为研究时段,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进行了揭示[13] [14] [15]。
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统计实证分析方法,如索洛—米德模型、协整检验法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另外他们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有的没有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自己合理的建议,有的就是研究方向过于指定,无法全面做出解释。但是总体来说以上文献主要涉及环境、资产投入、消费、生产总值等指标。
1.3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通过大量研读有关于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的参考书籍和文献,使得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概念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其次钻研整理优秀论文,学习他们好的研究方法以及写作思路;最后本文将以多元回归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对长三角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同时对数据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和自相关检验。除此以外,本文还运用文献综述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辅助分析。在论文最后将结合当今社会情况分析结果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