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统计分析【字数:12098】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源泉。科学技术的投入能否促进经济增长,是否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与技术水平,以及它是否能获得竞争优势,关键都在于科学技术投入和产出的相对效率。因此,本文对我国科学技术投入和产出的相对效率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对我国2006-2017年的科技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和2017年27个省市的科技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从纵横两个方向出发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实证结果得出如下结论目前我国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较低,投入过剩情况比较严重且科技投入产出之间得到相对效率在不同地区更为明显。
目 录
1.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3 研究思路 3
2.数据包络分析法概述 5
2.1 DEA模型的基本概念 5
2.2 DEA模型的特点 5
2.3 CCR测度模型介绍 5
2.3.1 CCR模型的一般表述 5
2.3.2 CCR模型有效性判断 7
3.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实证分析 8
3.1 决策单元的确定 8
3.2 构建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8
3.2.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的原则 8
3.2.2 具体指标的确定 9
3.3 我国科技投入产出现状分析 9
3.3.1 科技投入现状 9
3.3.2 科技产出现状 10
3.4 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实证分析 12
3.4.1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 12
3.4.2 基于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14
4.结论与政策建议 18
4.1 结论 18
4.2 政策建议 18
4.2.1着力培养高端的科技人才 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4.2.2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优化投入结构 18
4.2.3加快科技成果化和产业化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21世纪以来,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随着科学技术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商业化和工业化周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幅度缩短,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已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的更加紧密了。这使得推进知识和技术创新,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不管是发达国家、新兴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科技投资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因此需要对科技投资进行合理的配置,提前进行部署,加速发展战略性技术和工业化产业,抓住竞争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世界高科技产业化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占据着全国分工的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超过了平均水平,完成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全面转型,几乎垄断了新兴技术,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形势尤其严重。虽然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在竭力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但是科学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率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尽管科学技术的投入很重要,但合理有效地利用投入更为重要。合理的科技投入可以增加社会知识储备总量,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增长,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本文对提高科技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2 研究意义
科技进步是国家和地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科技进步离不开科技活动的投入。我国现阶段科技投资主体的核心为政府,其在促进我国科技活动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如果政府更加重视科技活动,投入量增多,将直接影响国家或地区科技活动的规模。同时政府科技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将极大地影响科技财政投入水平和科技产出效率。因此研究我国各省政府科技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对加强我国省级政府科技投入管理,提高国际竞争优势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法(DEA)先对我国20062017年全国的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进行分析,后分析了我国2017年27个省的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2 文献综述
崔向欣(2008)分析了19902005年我国31个省市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水平,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科技投入效率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南沿海和北沿海科技投入相对效率较高。表明如果要提高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效率采取更加活跃的经济活动会有明显的效果[1]。
管燕(2010)首先分析了19962007年江苏省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分布情况,其次利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19972006年江苏省13个城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城市的绝对指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相对指数波动较大,投入产出分布不平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2]。
李博(2010)根据我国工业企业按照技术特点、经济性质和地理分布对其进行了分类。然后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科技投入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3]。
吕亮雯、何静(2011)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广东省20012008年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不足以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并根据此结果提出提高广东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益的对策和建议[4]。
王振辉、赖扬华(201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高校博士点投入和产出的相关特点的基础下,对我国29所教育部所划定的“985”高校博士点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进行评价,根据分析结果,指出高校非DEA有效博士项目相关指标投入过多、产出不足的问题[5]。
目 录
1.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3 研究思路 3
2.数据包络分析法概述 5
2.1 DEA模型的基本概念 5
2.2 DEA模型的特点 5
2.3 CCR测度模型介绍 5
2.3.1 CCR模型的一般表述 5
2.3.2 CCR模型有效性判断 7
3.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实证分析 8
3.1 决策单元的确定 8
3.2 构建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8
3.2.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的原则 8
3.2.2 具体指标的确定 9
3.3 我国科技投入产出现状分析 9
3.3.1 科技投入现状 9
3.3.2 科技产出现状 10
3.4 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实证分析 12
3.4.1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 12
3.4.2 基于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14
4.结论与政策建议 18
4.1 结论 18
4.2 政策建议 18
4.2.1着力培养高端的科技人才 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4.2.2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优化投入结构 18
4.2.3加快科技成果化和产业化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21世纪以来,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随着科学技术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商业化和工业化周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幅度缩短,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已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的更加紧密了。这使得推进知识和技术创新,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不管是发达国家、新兴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科技投资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因此需要对科技投资进行合理的配置,提前进行部署,加速发展战略性技术和工业化产业,抓住竞争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世界高科技产业化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占据着全国分工的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超过了平均水平,完成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全面转型,几乎垄断了新兴技术,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形势尤其严重。虽然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在竭力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但是科学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率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尽管科学技术的投入很重要,但合理有效地利用投入更为重要。合理的科技投入可以增加社会知识储备总量,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增长,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本文对提高科技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2 研究意义
科技进步是国家和地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科技进步离不开科技活动的投入。我国现阶段科技投资主体的核心为政府,其在促进我国科技活动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如果政府更加重视科技活动,投入量增多,将直接影响国家或地区科技活动的规模。同时政府科技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将极大地影响科技财政投入水平和科技产出效率。因此研究我国各省政府科技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对加强我国省级政府科技投入管理,提高国际竞争优势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法(DEA)先对我国20062017年全国的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进行分析,后分析了我国2017年27个省的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2 文献综述
崔向欣(2008)分析了19902005年我国31个省市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水平,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科技投入效率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南沿海和北沿海科技投入相对效率较高。表明如果要提高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效率采取更加活跃的经济活动会有明显的效果[1]。
管燕(2010)首先分析了19962007年江苏省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分布情况,其次利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19972006年江苏省13个城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城市的绝对指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相对指数波动较大,投入产出分布不平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2]。
李博(2010)根据我国工业企业按照技术特点、经济性质和地理分布对其进行了分类。然后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科技投入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3]。
吕亮雯、何静(2011)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广东省20012008年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不足以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并根据此结果提出提高广东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益的对策和建议[4]。
王振辉、赖扬华(201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高校博士点投入和产出的相关特点的基础下,对我国29所教育部所划定的“985”高校博士点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进行评价,根据分析结果,指出高校非DEA有效博士项目相关指标投入过多、产出不足的问题[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