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及预测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及预测[20191219194013]
摘要
我国的汽车产业起步于建国初期,和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汽车产业近些年也得到迅猛发展。因为汽车产业和其他产业具有比较高的相关性,从而可以决定这些相关产业的人员就业,所以,研究我国的汽车产业还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并且选取19个我国上市汽车公司,对它们的业绩通过因子分析进行评价,找出各个公司的优缺点。据此对我国现阶段汽车产业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并预测未来汽车发展趋势。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发展趋势业绩评价因子分析预测建议
目录
1.引言 1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内研究现状 2
1.2.2国外研究现状 3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3
1.3.1研究内容 3
1.3.2研究思路 3
2.对我国汽车类上市公司业绩分析的理论依据 4
2.1业绩分析的理论概述 4
2.2企业业绩分析的内容及意义 4
2.3财务指标的选取 5
3.实证研究 7
3.1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模型和分析步骤 7
3.2数据的来源和选取 7
3.3实证分析的过程和结果 7
3.3.1数据指标的处理 7
3.3.2因子分析的过程 8
3.3.3实证分析结论 10
4.意见及建议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引言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汽车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界以来,中国汽车行业抓住机遇,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研发技术,形成了完善的汽车链,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从2001年到2012,汽车产量同比增加了823.05%,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16.78%,实现了年平均产量20.08%,年平均销量19.85%的增长速度(见表1)。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汽车消费政策,显著拉动汽车消费,实现了2009年销量45.48%的增长和2010年销量32.45%的增长。截止2012年中国汽车年销量1900万辆,全球6800万辆,占全球销量比重27.94%,同时汽车工业产值达到5.29万亿,成为了世界产销第一大汽车国。我们不从这些数据,从我们生活当中也可以发现。九十年代的时候,汽车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少的,马路上多的是自行车。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汽车的数量明显增加,路上越来越多的公共汽车,越来越多的私人汽车。从交通状况我们也可以看出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在目前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脱颖而出,它利用比较清洁的替代燃料和电能为发动机提供动力,改变了以往汽车所用的能源及利用方式。它不仅节省能源,还能保护环境,具有清洁高效的特征,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带头的作用。也为我国的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汽车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有着重要的地位,从宏观数据上看,我国汽车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国内汽车类公司发展情况我们同样需要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企业来说,业绩分析可以从企业的各个方面数据来分析企业现在的状况,不管是财务状况,运营状况还是盈利状况或者发展状况都可以很直观地变现出来,这样领导就可以很直观的发现企业现在存在的优点及缺点,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企业才能不断的发展。不进行业绩分析的话是不能明显看出企业现在的状况的。对企业的股东来说,对企业进行业绩分析的话,股东也可以清晰明了的看清每个企业现在发展的状况,对自己股票的选择有很好的帮助。对国家经济而言,对企业进行业绩分析的话可以对每个企业现在状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可以很好的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就是概括为下面几个方面:对汽车企业业绩的分析有利于提高汽车类上市公司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投资者的有效投资,可以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政府监督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自1978年才走上市场化竞争之路,因此,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一直落后于国外。关于竞争力,尤其是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也是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热点,但其研究经验和水平还很落后,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分析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的文献很多,但从中国汽车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这一整体框架进行研究的却少之又少,其思想和观点仅散见于有关研究成果中。
国家体改委体制改革研究院等(1997)发布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基本沿用了IMD和WEF发展的评价方法和体系,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我国学者狄昂照等(1992)采用欧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指标分析方法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和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比较;金磅等(1996)从国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情况,以及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的分析入手,建立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框架。他们认为,尽管国际竞争可以表现在产品(包括服务,主要是工业品)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和国家(地区)之间,但其最基础的层面仍是工业经济竞争。而工业经济竞争最终表现为工业品的国际竞争。金磅等从工业国际竞争力角度探讨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方法、其提出的工业品竞争力的实现指标、因素指标等对于研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具有重要借鉴作用[1]。
马永红和王静学者认为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生产工业基地和健全的产品体系,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WTO的加人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他们通过建立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 实证研究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能力, 指出中国汽车工业在规模经济、研发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并从政府制定最小经济规模标准、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促进民族品牌开发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2]。
何林在其论文中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汽车产业自身特点,构建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探讨了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状况,并就如何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若干对策措施[3]。
李晓钟、张晓蒂运用的生产函数回归模型,解释了市场绩效和市场绩效关系,再如周凡所研究的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这些结论都或多或少地给出了汽车行业在发展中的一些建议。本文试图从客观数据出发,通过回归、聚类、因子分析模型得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4]。
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方面,自189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之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的研究开始逐步深入。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先驱者之一是美国的亚历山大?沃尔。他在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信用管理指数概念。标准统计公司的执行编辑斯隆在1929年对美国最大的550家汽车行业上市公司1926-1927年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1950年美国杰克逊?马丁德尔提出一套比较完整公司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963年,管理学的先驱Peter Drucke在评价企业绩效时提出了效率和效力概念。1991年,Stem Stewart提出了EVA(经济增值)指标用于评价企业财务经营绩效。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内容
对我国汽车行业进行总体描述,并对国内汽车上市公司的财务效益状况,运营状况,发展状况等方面运用因子分析,对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概括并预测。
1.3.2研究思路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运用多元统计中的描述统计和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我国汽车行业的描述并与国外汽车发展进行比较,然后通过分析国内汽车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效益状况,运营状况,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分析,对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描述并预测未来汽车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
第1部分为引言,主要是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部分对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宏观描述。
第3部分首先说明汽车类上市公司业绩分析的理论依据和介绍因子分析法的原理、模型和分析步骤,为下文因子分析法的运用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数据的来源和选取。最后详述了实证分析的过程和结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32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