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能源消费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字数:10088】
摘 要本文根据2000-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及相关指标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全国的能源消费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模型, 得出能源消费量随着人口的增长、第二产业占 GDP的比重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能源转换效率的提高而减少的结论。在此基础上, 得出了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大小, 从而为优化能源消费、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提出了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加强节能意识, 优化产业机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对策。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1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3
2. 理论基础及我国能源消费发展现状 5
2.1 理论基础 5
2.1.1 能源消费相关的概念 5
2.1.2 能源消费影响因素 5
2.2 我国能源消费量现状分析 6
3. 能源消费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9
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 9
3.1.1 指标的选取 9
3.1.2 数据的收集 9
3.2 实证分析 10
3.2.1 相关性分析 10
3.2.2 回归分析 12
3.3 实证结果分析 16
4. 结论与建议 17
4.1 结论 17
4.2 建议 18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能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因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动力的输出和生产力的来源都依靠能源。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能源的供应,能源就是国家的命脉。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首先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能源是经济一部分的同时,还保障了经济的运行,人们日常生活中能源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然而,在我国,持续增长的人口以及飞速发展的经济都会使得能源消费量的增加不可避免,随之而来对环境的破坏也愈来愈严重,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当前,分析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是必要的,洞悉我国能源供给与需求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势,分析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提供科学的依据,为能源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拟定打好基础,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在发展途中又好又快。能源消费问题不光是关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能源安全乃至国家战略安全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这还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对于能源的需求与能源的合理供给之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关于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现有的文献资料也不少。梳理现有文献,得到以下结论: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大部分学者都运用协整分析进行研究:汪旭晖,刘勇(2007)为研究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了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协整分析的方法,发现,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林伯强(2001)通过协整分析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的能源需求决定因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结果显示:价格和收入以及用来反映结构变化的GDP中的重工业份额都影响着能源总消费;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了中国能源需求的收入弹性到流动性约束。陶磊(2009)就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运用协整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数据来自1980—2011年,实证结论表明各类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维持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和电力消费均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这说明了各类能源消费的增长直接导致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朱明春(2005)研究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证实了新能源的发展的重要性。郭志军、李飞、覃巍 (2007)运用协整分析来研究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结果分为两个方面:从短期来看,三个产业的变动可以影响能源消费,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为正,第二产业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但是长期而言,第一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动对其效应为正;第二产业变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而第三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短期效应为1.3162大于长期效应,长期效应为0.578。李龙全、魏晓平、张炎治(2006)采用协整分析研究19782004年间中国各能源产量与GDP之间的协整关系对中国能源短期产量状况做出预测。
有几位学者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张晓平(2008)为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以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法得出我国能源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必须制定相应的地区政策才能确保国家宏观战略正常实施的结论。赵丽霞,魏巍贤(2008)就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使用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变量自回归的方法,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进行研究,得出能源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完全替代性的结论。
其他学者研究情况如下:赵娅(2007)就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建立向量误差纠正模型的方法,对中国2006年到2015年的能源效率、能源消费和实际产出进行预测。最后将包括能源效率的预测模型与不包括能源效率的预测模型相比,发现前者的预测能力更强,这进一步验证了能源效率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史丹(2003)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需求变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中国能源需求变动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孙玉涛、刘凤朝(2008)在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时,引入了技术创新的要素,研究能源消费与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框架,结果表明,技术的革新以及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脱钩的重要途径。王丽敏(2008)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能源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影响因素的结论。李岚红(2010)就我国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分析,采用举例法得出结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服务业,在此基础上适当减少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提高第一产业的发展效率;注重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强度将会持续呈上升趋势,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及变动能源消费结构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小。刘凤朝,刘源远,潘雄锋(2007)就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动态特征展开研究,运用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和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方法,结果显示短期能源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长期看来除了资本增长外,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赵迸文,范继涛(2007)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利用假设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以下几个结论:(1)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可以通过LSTR2模型来表达。(2)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具有非对称性。 (3)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1956—1976年间,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在1977—2005年间,则呈现明显的线性特征。李卓娅通过“3E”系统模型在分析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能源生产与转变消费模式的相关措施,以期促进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1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3
2. 理论基础及我国能源消费发展现状 5
2.1 理论基础 5
2.1.1 能源消费相关的概念 5
2.1.2 能源消费影响因素 5
2.2 我国能源消费量现状分析 6
3. 能源消费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9
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 9
3.1.1 指标的选取 9
3.1.2 数据的收集 9
3.2 实证分析 10
3.2.1 相关性分析 10
3.2.2 回归分析 12
3.3 实证结果分析 16
4. 结论与建议 17
4.1 结论 17
4.2 建议 18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能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因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动力的输出和生产力的来源都依靠能源。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能源的供应,能源就是国家的命脉。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首先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能源是经济一部分的同时,还保障了经济的运行,人们日常生活中能源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然而,在我国,持续增长的人口以及飞速发展的经济都会使得能源消费量的增加不可避免,随之而来对环境的破坏也愈来愈严重,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当前,分析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是必要的,洞悉我国能源供给与需求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势,分析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提供科学的依据,为能源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拟定打好基础,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在发展途中又好又快。能源消费问题不光是关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能源安全乃至国家战略安全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这还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对于能源的需求与能源的合理供给之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关于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现有的文献资料也不少。梳理现有文献,得到以下结论: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大部分学者都运用协整分析进行研究:汪旭晖,刘勇(2007)为研究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了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协整分析的方法,发现,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林伯强(2001)通过协整分析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的能源需求决定因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结果显示:价格和收入以及用来反映结构变化的GDP中的重工业份额都影响着能源总消费;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了中国能源需求的收入弹性到流动性约束。陶磊(2009)就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运用协整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数据来自1980—2011年,实证结论表明各类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维持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和电力消费均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这说明了各类能源消费的增长直接导致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朱明春(2005)研究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证实了新能源的发展的重要性。郭志军、李飞、覃巍 (2007)运用协整分析来研究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结果分为两个方面:从短期来看,三个产业的变动可以影响能源消费,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为正,第二产业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但是长期而言,第一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动对其效应为正;第二产业变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而第三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短期效应为1.3162大于长期效应,长期效应为0.578。李龙全、魏晓平、张炎治(2006)采用协整分析研究19782004年间中国各能源产量与GDP之间的协整关系对中国能源短期产量状况做出预测。
有几位学者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张晓平(2008)为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以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法得出我国能源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必须制定相应的地区政策才能确保国家宏观战略正常实施的结论。赵丽霞,魏巍贤(2008)就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使用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变量自回归的方法,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进行研究,得出能源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完全替代性的结论。
其他学者研究情况如下:赵娅(2007)就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建立向量误差纠正模型的方法,对中国2006年到2015年的能源效率、能源消费和实际产出进行预测。最后将包括能源效率的预测模型与不包括能源效率的预测模型相比,发现前者的预测能力更强,这进一步验证了能源效率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史丹(2003)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需求变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中国能源需求变动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孙玉涛、刘凤朝(2008)在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时,引入了技术创新的要素,研究能源消费与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框架,结果表明,技术的革新以及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脱钩的重要途径。王丽敏(2008)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能源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影响因素的结论。李岚红(2010)就我国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分析,采用举例法得出结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服务业,在此基础上适当减少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提高第一产业的发展效率;注重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强度将会持续呈上升趋势,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及变动能源消费结构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小。刘凤朝,刘源远,潘雄锋(2007)就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动态特征展开研究,运用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和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方法,结果显示短期能源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长期看来除了资本增长外,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赵迸文,范继涛(2007)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利用假设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以下几个结论:(1)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可以通过LSTR2模型来表达。(2)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具有非对称性。 (3)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1956—1976年间,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在1977—2005年间,则呈现明显的线性特征。李卓娅通过“3E”系统模型在分析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能源生产与转变消费模式的相关措施,以期促进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