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群旅游业发展水平研究【字数:14760】

摘 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地区,而旅游业又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由于经济基础、资源分布等因素,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严重失衡。本文以各市统计局、旅游政务网、环境生态局等网站的官方数据为基础,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操作,对各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并根据所得实证结果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5
2.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理论基础 6
2.1. 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
2.2. 方法介绍 7
2.2.1. 主成分分析 7
2.2.2. 聚类分析 7
3.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8
3.1. 各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比较 8
3.2. 各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分类情况 12
3.2.1. 各样本的聚类分析 12
3.2.2. 近五年的聚类分析结果 13
3.3. 实证结果综合分析 15
4.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7
4.1. 研究结论 17
4.2. 政策建议 17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致谢 24
引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不仅工业基础扎实、交通运输便利,而且商品经济发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该地区大约仅占中国2.1%的面积但却创造了中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以及超过四分之一的工业增加值,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则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区,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同时也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建成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其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入海前的冲击平原,以上海为中心,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经济发展迅猛、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收入合计约为27146.62亿元,同比增长17.44%,约占全国旅游总收入比重50%。然而在旅游业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由于经济基础、资源分布等因素,各个城市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严重失衡,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差异日益扩大,协调发展区域旅游经济已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的旅游业收入分别为1888.24亿元、2168.90亿元、2327.58亿元、3041.30亿元,合计9426.02亿元,超过了整个城市群旅游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宣城、滁州、铜陵、马鞍山、盐城、泰州六市旅游业总收入为1533.75亿元,仅仅只达到了杭州的一半水平。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情况,探索各城市之间旅游经济所存在的差异及其主要原因,为各个城市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旅游发展水平,已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研究文献数不胜数。汪德根(2007)选取了共计28个指标来构建评价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来研究各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最后揭示了影响各个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1]。傅德印(2007)对主成分分析的有关统计检验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主成分分析本身不是目的, 往往是为了达到分析目的的一种手段,应用中要对目的加以选择的同时要进行必要的统计检验[2]。
张补宏,徐施(2009)分析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情况, 发现了各城市之间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旅游合作尚待改进等问题, 并基于此提出了要加快整合旅游要素以及各方面利益者等相关政策意见[3]。卞显红(2010)研究了多年的旅游数据,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并进行了其形成机制的分析,最后认为长江三角洲呈现出多层次、多核心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旅游交通枢纽的形成[4]。虞虎,陆林,朱冬芳(2012)将信息熵赋权法和TOPSIS 法相结合,从多方面对长三角城市旅游业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且利用空间聚类法分析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研究指出长三角16个城市的城市旅游协调水平可划分为4个等级,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由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认为可以利用各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来推动城市发展,促进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5]。
方法林,尹立杰,张郴(2013)提出了一套较为新颖的,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且以长三角的16个城市市为例,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研究分析,最终结论与由传统模型所得结果大致相同,但也有部分差异,对当前新经济发展形势下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实际意义[6]。王坤,黄震方,陶玉国,方叶林(2013)利用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多年的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运用修正的DEA模型来分析各个城市的旅游效率,同时结合ESDAGIS和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旅游的空间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旅游效率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城市旅游效率与分解效率存在较明显的自相关性,并且城市旅游效率总体呈现出一种依赖性与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可以通过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整合旅游产业链以及优化生产投入比例等措施来有效促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发展[7]。方叶林,黄震方,涂玮(2013)基于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数据,利用改良后的引力模型建立旅游经济网络,同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定量测量,以此来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旅游经济差异产生原因进行深度分析,揭示空间差异形成的内部机理,为研究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差异提供了全新视角[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7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