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居民储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字数:9592】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研究了影响区域居民储蓄行为的主要因素,通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并对数据进行多重共线性处理发现,区域GDP、CPI、住房价格、居民收入以及存款利率对该区域的居民储蓄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CPI和利率数据对储蓄行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以此我们认为过高和过低的居民储蓄率对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应通过稳定房价、提高社会福利、进一步发展经济等方式将居民储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目 录
1.引言.............................................1
1.1背景及意义............................1
1.2国内研究现状...........................1
1.3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2
2.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3
2.1居民储蓄现状........................3
2.2居民储蓄与经济发展............5
2.3居民储蓄与财政政策............5
2.4居民储蓄与货币政策............6
2.5居民储蓄与消费环境............6
3.实证研究....................................7
3.1样本数据及数据来源............7
3.2模型选择及研究方法............9
3.3模型定量分析.......................11
4.结论及政策建议....................16
4.1结论及建议..........................16
4.2本文的局限性......................16
4.3未来的研究方向..................16
参考文献......................................17
致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8
1.引言
1.1背景及意义
在当今世界,中国是平均家庭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居民储蓄,是指居民个人将其所属的部分收入或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其中原因主要有:为本身的老年积聚基金、为保护自己的家庭成员、为意外事件建立储备金,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居民储蓄也为商业资本投资提供了部分成本来源。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能够积聚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居民消费,帮助群众管理生活。
本文拟以居民储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首先进行定性研究,通过深入调查江苏省区域居民储蓄行为特点,分析研讨其影响因素,这对于江苏地区如何吸引或留住资金,保证合理的居民储蓄水平和增长速度,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拥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定量的方法研究影响江苏省居民储蓄率的主要因素并分析现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优化居民消费行为的政策建议。
1.2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一批来自海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如今的过度依赖于投资的经济增长的模式将面临巨大的危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居民储蓄是中国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自从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很多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例大大增加,这样的情况使得居民在消费水平以及储蓄活动上对我国发展经济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的主旨之一就是为了研究我国居民做出的储蓄行为规律,找到其行为的决定因素,初步检测出这种行为对于储蓄的发展变化趋势。
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相比,我国的聚醚储蓄行为研究目前仅仅处于初期的阶段。卢仁祥(2008)[]就当前影响我国居民储蓄情况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进行一系列的实证分析,得出我国想要高储蓄的结果就需要了解我国的居民预防心理情况。他选用了1978~2005年的人均储蓄增加额、人均收入水平、加权存款基准利率等数据,构建了我国居民储蓄函数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此函数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及多重共线性检验,并且对序列进行误差的相关检验,以此得出此回归方程预测的准确性基本令人满意。纪艳香(2013)[2]分析了影响居民储蓄变动的主要因素,她认为,影响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有:利率、收入效应、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不完善的投资渠道。她指出要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得储蓄率保持适当的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增长。对此,她提出了几条建议:一、控制存款规模。只有将居民储蓄合理化、将储蓄通过一些融资方式消化掉,经济的长期有效增长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二、丰富居民的投资渠道。降低居民的高储蓄率,要寻找其他途径将储蓄分流,多管齐下。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降低居民的用于避免未来风险的储蓄,减少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加当期消费,使居民消费稳定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宋良祥(2014)[3]以欠发达地区为视角,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受当地物价、资金价格、消费偏好、储蓄动机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的居民储蓄水平偏低、增速逐年下滑的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分析和论证影响欠发达区域居民储蓄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就欠发达区域如何吸引资金流入、保证合理的居民储蓄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总体来说,随着个人收入增加的同时,消费却不升反降,除了消费信心不足或投资渠道缺乏的原因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正是在于社会保障感的缺乏。而社会保障感的缺乏等同于说居民预期未来的消费会增加,从而抑制当期消费。即形成所谓的“预防性储蓄”。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4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