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省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20191219195010]
摘要
江苏省作为我国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也同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导致这种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均GDP、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出力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等。本文通过把各影响因素指标与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消除变量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之后,建立修正的多元统计模型,以此来解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城乡经济影响因素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
目录
1.引言 1
1.1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现状 1
1.3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3
2.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3
2.1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概述 3
2.2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描述性分析 3
2.3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理论解释 4
3.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
3.1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6
3.1.1指标选取 6
3.1.2数据处理 8
3.2 实证方法 8
3.2.1线性回归分析与线性回归模型 8
3.2.2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9
3.3实证分析 10
3.3.1各影响因素与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相关性分析 10
3.3.2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回归分析 13
3.3.3变量间多重共性消除路径选取 15
3.3.4主成分个数提取 15
3.3.5第一、二、三主成分得分计算 16
3.3.6基于主成分的模型参数估计 18
4.本文结论及政策建议 19
4.1本文结论 19
4.2政策建议 20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致谢 24
1.引言
1.1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日趋明显,城乡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拉大,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性质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随着我国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家庭纽带随即也被破坏,并且随之出现了严重的城乡二元化现象。从历史来看,各国在发展初期都会出现城乡经济失衡的非良性状态。其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消化了一部分流入城市的乡村人口,使得城乡经济增长的差异得到缓解。然而,在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是不容乐观的,现代化的大城市与贫困落后的乡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有城市缺乏对乡村村人口的吸收能力,缺乏发展壮大的动力,这使得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城乡经济增长差异过大,势必会导致城乡之间的竞争和对立,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认识到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了解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对其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有利于城乡经济的相互补充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经济差别是城市和农村的主要差别,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异研究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方面进行研究,能够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前提和现实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发生和控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寻求解决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有效途径。
1.2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关于经济增长差异这一块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涉及到县域、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而对于城乡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城乡经济的理论,我们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类:
(1).国外城乡经济发展研究
刘易斯(1954),《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与城乡关系研究表明,传统部门劳动力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形式,二元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现代产业部门转移的问题[8]。
缪尔达尔(1957),《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中提出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引入二元结构理论。指出城乡差异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导致城镇发展速度快,乡村发展速度慢,从而使城乡差异在逐步增大,最终呈现出“中心-外围”结构[8]。
哈里斯,托达罗(1970),提出了一个哈里斯-托达罗假说,解释了很多欠发达国家存在的城市失业情况下乡村向城市移民的持久性现象。同时指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城市失业、城市病和农村病的根本途径[8]。
西蒙·库兹涅茨(1995),提出了关于收入分配的倒U理论,即以人均GDP表示的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状态之间呈倒“U”曲线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反映的是在工农发展阶段,不同的劳动生产水平会产生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在工业化进程的前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涌现,并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扩张,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差距开始有所缩小,直至工业化完成时,差距才呈现出平衡的趋势。这个过程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变现形式和不同的影响程度,也都会在这些国家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8]。
(2).国内城乡经济发展研究
周叔莲、郭克莎、金碚(1996),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项目《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和“中华基金”赞助项目《中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分析了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模式,并针对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提出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8]。
李月(2009),《中国有效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分析》和《有效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中国(1978-20007)有效经济增长过程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即有效经济增长。文章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开辟先河,从人均基准消费、超额人均收入和消费机构等方面对城乡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23]。
孙丽萍(2010),《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演变的时空分析》采用RHL值和泰尔指数,对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对城乡经济差异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回归分析。最后总结出,城市经济发展以向下收敛为主,而农村发展以向下发散为主,从而导致城乡发展差异扩大[21]。
李雪莲(2010),《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实证研究》运用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实证分析方面,从收入、消费、储蓄、城乡二元结构强度四个方面多角度分析了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时间演变特征。定性分析方面,从历史、经济、人力资本、产业特质和政策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论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城市化水平是导致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的最主要因素[8]。
1.3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以城乡为最小的基本研究单元,利用1995-2010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数据,实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图形与数据相结合。
首先通过一般描述性统计为农村经济增长趋势在江苏省的分析和解释,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消除各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并最终建立回归模型,研究城市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具体因素及经济差异对城乡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以此深入研究江苏省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变迁规律、结构因素和影响因素,并有针对行的提出相应的政策结论和建议。
本文的行文结构安排是:第一部分介绍文章研究的背景及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对江苏省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做定性分析;第二部分对江苏省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做定性分析,主要是对用到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说明,阐述建模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的选取、数据处理、模型选择和模型构建等;第三部分先总结文章的结论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2.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2.1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概述
现实社会中,各地区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而远离城市的乡村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展,随着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城乡经济差距反映在很多方面,主要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就业差距等。然而在这么些差距中,收入差距是最直接的反映经济差距的,因为其他医疗、教育等差距都是通过影响居民的就业与生活而反映在收入差距里的。鉴于此,本文采用诸多学者所运用过的研究方法,通过利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来反映城乡经济增长的差异,并研究致使其产生的因素。
2.2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描述性分析
摘要
江苏省作为我国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也同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导致这种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均GDP、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出力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等。本文通过把各影响因素指标与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消除变量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之后,建立修正的多元统计模型,以此来解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城乡经济影响因素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
目录
1.引言 1
1.1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现状 1
1.3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3
2.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3
2.1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概述 3
2.2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描述性分析 3
2.3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理论解释 4
3.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
3.1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6
3.1.1指标选取 6
3.1.2数据处理 8
3.2 实证方法 8
3.2.1线性回归分析与线性回归模型 8
3.2.2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9
3.3实证分析 10
3.3.1各影响因素与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相关性分析 10
3.3.2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回归分析 13
3.3.3变量间多重共性消除路径选取 15
3.3.4主成分个数提取 15
3.3.5第一、二、三主成分得分计算 16
3.3.6基于主成分的模型参数估计 18
4.本文结论及政策建议 19
4.1本文结论 19
4.2政策建议 20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致谢 24
1.引言
1.1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日趋明显,城乡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拉大,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性质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随着我国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家庭纽带随即也被破坏,并且随之出现了严重的城乡二元化现象。从历史来看,各国在发展初期都会出现城乡经济失衡的非良性状态。其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消化了一部分流入城市的乡村人口,使得城乡经济增长的差异得到缓解。然而,在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是不容乐观的,现代化的大城市与贫困落后的乡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有城市缺乏对乡村村人口的吸收能力,缺乏发展壮大的动力,这使得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城乡经济增长差异过大,势必会导致城乡之间的竞争和对立,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认识到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了解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对其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有利于城乡经济的相互补充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经济差别是城市和农村的主要差别,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异研究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方面进行研究,能够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前提和现实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发生和控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寻求解决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有效途径。
1.2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关于经济增长差异这一块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涉及到县域、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而对于城乡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城乡经济的理论,我们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类:
(1).国外城乡经济发展研究
刘易斯(1954),《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与城乡关系研究表明,传统部门劳动力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形式,二元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现代产业部门转移的问题[8]。
缪尔达尔(1957),《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中提出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引入二元结构理论。指出城乡差异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导致城镇发展速度快,乡村发展速度慢,从而使城乡差异在逐步增大,最终呈现出“中心-外围”结构[8]。
哈里斯,托达罗(1970),提出了一个哈里斯-托达罗假说,解释了很多欠发达国家存在的城市失业情况下乡村向城市移民的持久性现象。同时指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城市失业、城市病和农村病的根本途径[8]。
西蒙·库兹涅茨(1995),提出了关于收入分配的倒U理论,即以人均GDP表示的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状态之间呈倒“U”曲线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反映的是在工农发展阶段,不同的劳动生产水平会产生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在工业化进程的前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涌现,并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扩张,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差距开始有所缩小,直至工业化完成时,差距才呈现出平衡的趋势。这个过程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变现形式和不同的影响程度,也都会在这些国家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8]。
(2).国内城乡经济发展研究
周叔莲、郭克莎、金碚(1996),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项目《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和“中华基金”赞助项目《中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分析了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模式,并针对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提出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8]。
李月(2009),《中国有效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分析》和《有效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中国(1978-20007)有效经济增长过程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即有效经济增长。文章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开辟先河,从人均基准消费、超额人均收入和消费机构等方面对城乡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23]。
孙丽萍(2010),《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演变的时空分析》采用RHL值和泰尔指数,对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对城乡经济差异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回归分析。最后总结出,城市经济发展以向下收敛为主,而农村发展以向下发散为主,从而导致城乡发展差异扩大[21]。
李雪莲(2010),《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实证研究》运用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实证分析方面,从收入、消费、储蓄、城乡二元结构强度四个方面多角度分析了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时间演变特征。定性分析方面,从历史、经济、人力资本、产业特质和政策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论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城市化水平是导致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的最主要因素[8]。
1.3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以城乡为最小的基本研究单元,利用1995-2010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数据,实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图形与数据相结合。
首先通过一般描述性统计为农村经济增长趋势在江苏省的分析和解释,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消除各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并最终建立回归模型,研究城市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具体因素及经济差异对城乡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以此深入研究江苏省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变迁规律、结构因素和影响因素,并有针对行的提出相应的政策结论和建议。
本文的行文结构安排是:第一部分介绍文章研究的背景及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对江苏省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做定性分析;第二部分对江苏省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做定性分析,主要是对用到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说明,阐述建模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的选取、数据处理、模型选择和模型构建等;第三部分先总结文章的结论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2.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2.1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概述
现实社会中,各地区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而远离城市的乡村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展,随着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城乡经济差距反映在很多方面,主要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就业差距等。然而在这么些差距中,收入差距是最直接的反映经济差距的,因为其他医疗、教育等差距都是通过影响居民的就业与生活而反映在收入差距里的。鉴于此,本文采用诸多学者所运用过的研究方法,通过利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来反映城乡经济增长的差异,并研究致使其产生的因素。
2.2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描述性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