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关系的探究学院
宿迁市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关系的探究学院[20191219195028]
摘要
本文通过对宿迁市三个产业发展与就业相关数据的分析,首先借助产业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人均GDP等指标对宿迁市1999—2011年间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宿迁市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对第三产业就业起到了带动作用,但相对第二产业来说,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较低。三个产业结构与就业之间还存在不相称的地方,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为38%,却只吸收了31%的劳动力。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密集程度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第三产业的结构发展还不稳定,且处于较低层次。
而后对宿迁市第三产业与就业相关的数据变量进行了协整分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宿迁市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关系的关系。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协整;误差修正模型;
目 录
1.引言 1
2.结构偏离度与相对劳动生产率 2
2.1理论与方法 2
2.2实证分析 3
2.2.1GDP和就业人数的变化 3
2.2.2从产业结构和就业比重看三个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 4
2.2.3从相对劳动生产率及结构偏离度看三个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6
3.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8
3.1理论与方法 8
3.1.1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8
3.1.2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8
3.1.3误差修正模型 9
3.2实证分析 9
3.2.1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10
3.2.2各变量的协整分析 10
4.结论和政策建议 11
4.1结论启示 11
4.2政策与建议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引言
近年来就业难一直是许多地方面临的问题,国内外研究显示,第三产业和就业的发展相互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高效地驱动就业的增长。同时就业的发展也高效的驱动经济的发展。国外经济学家索洛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郭克莎(1999)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我国三个产业的发展状况,三个产业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发展差别较大[1]。整体上我国三个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落后于同期的发达国家另外,虽然我国第三产业虽然还在快速发展,但是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相对第二产业GDP较低。
魏作磊(2004)对国内国外的比较以及研究我国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点,发现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大,并且其对劳动力的吸收潜力也是是巨大的[2]。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与之对比,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速度还不够快。研究表明未来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将主要是第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的商贸餐饮业以及新兴服务业对劳动力具有更大的吸引力[3]。
蒲艳萍(2005)通过就业弹性、相对劳动生产率、产业偏离度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状况,结合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分析表明在就业增长贡献率方面,第三产业明显高于其它两个产业,并且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同的是第三产业在三个产业GDP中的比重还较低,并且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速度还比较忙,显示出产业和就业发展的不协调。[4]。
张杰、马斌(2004)分层次对劳动力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回归分析验证,分析表明第一层次在第三产业中发展几近饱和,第二层次和第三产业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5]。在第三产业中,劳动力主要流向餐饮业及社会服务业。
付春光(2011)认为第三产业的行业较多,相对的就业容量也比较大。相关部门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劳动力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6]。
刘涛(2006)通过对1978-2003第三产业和就业数据进行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表明就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7]。
梁玉、陶静(2009)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以及就业人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第三产业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并未和它的发展速度相匹配[8]。
陈艳、吴礼红(2011)采用ADF检验,然后做了ECM模型和Granger检验,分析研究了我国就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相关数据,分析表明就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均衡稳定的,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巨大的[9]。
史常亮、金彦平(2010)对广西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产业与就业数据的协整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就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均衡稳定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就业的发展,并且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增加比率也要快于第三产业的发展[10]。
国内外的学者的众多研究向人们揭示了第三产业与就业之间的可能关系,但是众多研究以中国或者部分省份作为研究对象,而很少有针对地级市的研究与探讨。为了对宿迁市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有更多的了解,需要对一下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通过分析宿迁市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等,分析比较宿迁市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和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影响。对就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ADF检验,如果符合都是同阶单整序列,然后做协整分析。如果二者具有协整关系,则认为宿迁市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之间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然后构建误差修正模型。
2.理论与方法
2.1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
2.1.1产业结构偏离度
产业结构偏离度表示的是各个产业和相应就业之间的差异程度,一般其结果为不同的数值,当数值约等于0的时候,相应的产业和就业发展处于协调均衡的状态,;当数值大于0,则说明产业的增加值比重过大,而吸收的劳动力的比例相对较小;当数值小于0的时候,则说明产业的增加值比重过小,而吸收的劳动力的比例较大。产业偏离度的数值绝对值越大,则说明产业的发展结构越失衡表明结构越失衡,产业结构的数值绝对值越小则说明产业的发展结构越均衡健康[11]。
2.1.2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劳动生产率表示各行业或者产业的产值比重除以劳动力比重,它将各产业的投入、产出结合起来,可以衡量各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综合反映各行业的相互关系和整个产业结构变动过程[12]。相对劳动生产率也可以表示劳动密集程度,百数值越高则说明密集程度越高,数值越低则说明劳动密集程度越低[13]。
2.2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2.2.1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数据可能存在虚假回归问题,在分析数据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数据平稳后,才能够做协整检验。所谓实践序列的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直观上一个平稳时间序列可以看作是一条围绕其平均值上下波动的曲线[14]。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方法有:DF检验、PP检验、ADF检验。在实践中人们常用的是ADF检验法。
ADF的模型为:
第一种类型:无常数项、无趋势
第二种类型:有常数项、无趋势
第三种类型:既有常数项又有趋势项
在上述式子里 表示变量一阶差分, 是白噪声序列。这里设原假设 : 是非平稳的。若ADF检验值小于Mackinnon 临界值,则认为序列是平稳的,否则数列是非平稳的[15]。
2.2.2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在现实生活中,众多经济时间序列、金融数据具有不平稳性,但各变量之间具有某些稳定的关系。只有当变量之间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才存在协整关系;如果变量间是不平稳的则不存在协整关系,这种情况作出的回归成为伪回归。[16]。
在研究宿迁市第三产业和就业之间关系时采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是EG两步法。
EG检验:
EG检主要是检验变量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主要思想是对变量进行一阶或多阶差分,然后对差分后的变量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和残差方程,计算得出残差,如果残差是平稳的,则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按照这一思想,EG检验为两步:
第一步:建立两个序列的协整回归,用最小二乘法利用变量序列 , 的观测数据估计 、 ,得出残差序列 ;
第二步: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表明变量间是协整的;反之,则不存在协整关系[17]。
2.2.3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模型表示的是变量间的产期关系,而误差修正模型表示的是变量间的短期关系。
研究表明两个变量间如果是协整的,那么可以找到误差修正模型来表达变量间的短期波动情况。两变量的两重修正模型可以表示为:
滞后的
摘要
本文通过对宿迁市三个产业发展与就业相关数据的分析,首先借助产业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人均GDP等指标对宿迁市1999—2011年间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宿迁市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对第三产业就业起到了带动作用,但相对第二产业来说,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较低。三个产业结构与就业之间还存在不相称的地方,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为38%,却只吸收了31%的劳动力。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密集程度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第三产业的结构发展还不稳定,且处于较低层次。
而后对宿迁市第三产业与就业相关的数据变量进行了协整分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宿迁市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关系的关系。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协整;误差修正模型;
目 录
1.引言 1
2.结构偏离度与相对劳动生产率 2
2.1理论与方法 2
2.2实证分析 3
2.2.1GDP和就业人数的变化 3
2.2.2从产业结构和就业比重看三个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 4
2.2.3从相对劳动生产率及结构偏离度看三个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6
3.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8
3.1理论与方法 8
3.1.1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8
3.1.2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8
3.1.3误差修正模型 9
3.2实证分析 9
3.2.1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10
3.2.2各变量的协整分析 10
4.结论和政策建议 11
4.1结论启示 11
4.2政策与建议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引言
近年来就业难一直是许多地方面临的问题,国内外研究显示,第三产业和就业的发展相互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高效地驱动就业的增长。同时就业的发展也高效的驱动经济的发展。国外经济学家索洛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郭克莎(1999)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我国三个产业的发展状况,三个产业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发展差别较大[1]。整体上我国三个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落后于同期的发达国家另外,虽然我国第三产业虽然还在快速发展,但是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相对第二产业GDP较低。
魏作磊(2004)对国内国外的比较以及研究我国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点,发现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大,并且其对劳动力的吸收潜力也是是巨大的[2]。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与之对比,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速度还不够快。研究表明未来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将主要是第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的商贸餐饮业以及新兴服务业对劳动力具有更大的吸引力[3]。
蒲艳萍(2005)通过就业弹性、相对劳动生产率、产业偏离度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状况,结合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分析表明在就业增长贡献率方面,第三产业明显高于其它两个产业,并且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同的是第三产业在三个产业GDP中的比重还较低,并且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速度还比较忙,显示出产业和就业发展的不协调。[4]。
张杰、马斌(2004)分层次对劳动力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回归分析验证,分析表明第一层次在第三产业中发展几近饱和,第二层次和第三产业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5]。在第三产业中,劳动力主要流向餐饮业及社会服务业。
付春光(2011)认为第三产业的行业较多,相对的就业容量也比较大。相关部门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劳动力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6]。
刘涛(2006)通过对1978-2003第三产业和就业数据进行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表明就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7]。
梁玉、陶静(2009)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以及就业人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第三产业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并未和它的发展速度相匹配[8]。
陈艳、吴礼红(2011)采用ADF检验,然后做了ECM模型和Granger检验,分析研究了我国就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相关数据,分析表明就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均衡稳定的,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巨大的[9]。
史常亮、金彦平(2010)对广西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产业与就业数据的协整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就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均衡稳定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就业的发展,并且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增加比率也要快于第三产业的发展[10]。
国内外的学者的众多研究向人们揭示了第三产业与就业之间的可能关系,但是众多研究以中国或者部分省份作为研究对象,而很少有针对地级市的研究与探讨。为了对宿迁市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有更多的了解,需要对一下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通过分析宿迁市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等,分析比较宿迁市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和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影响。对就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ADF检验,如果符合都是同阶单整序列,然后做协整分析。如果二者具有协整关系,则认为宿迁市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之间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然后构建误差修正模型。
2.理论与方法
2.1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
2.1.1产业结构偏离度
产业结构偏离度表示的是各个产业和相应就业之间的差异程度,一般其结果为不同的数值,当数值约等于0的时候,相应的产业和就业发展处于协调均衡的状态,;当数值大于0,则说明产业的增加值比重过大,而吸收的劳动力的比例相对较小;当数值小于0的时候,则说明产业的增加值比重过小,而吸收的劳动力的比例较大。产业偏离度的数值绝对值越大,则说明产业的发展结构越失衡表明结构越失衡,产业结构的数值绝对值越小则说明产业的发展结构越均衡健康[11]。
2.1.2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劳动生产率表示各行业或者产业的产值比重除以劳动力比重,它将各产业的投入、产出结合起来,可以衡量各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综合反映各行业的相互关系和整个产业结构变动过程[12]。相对劳动生产率也可以表示劳动密集程度,百数值越高则说明密集程度越高,数值越低则说明劳动密集程度越低[13]。
2.2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2.2.1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数据可能存在虚假回归问题,在分析数据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数据平稳后,才能够做协整检验。所谓实践序列的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直观上一个平稳时间序列可以看作是一条围绕其平均值上下波动的曲线[14]。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方法有:DF检验、PP检验、ADF检验。在实践中人们常用的是ADF检验法。
ADF的模型为:
第一种类型:无常数项、无趋势
第二种类型:有常数项、无趋势
第三种类型:既有常数项又有趋势项
在上述式子里 表示变量一阶差分, 是白噪声序列。这里设原假设 : 是非平稳的。若ADF检验值小于Mackinnon 临界值,则认为序列是平稳的,否则数列是非平稳的[15]。
2.2.2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在现实生活中,众多经济时间序列、金融数据具有不平稳性,但各变量之间具有某些稳定的关系。只有当变量之间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才存在协整关系;如果变量间是不平稳的则不存在协整关系,这种情况作出的回归成为伪回归。[16]。
在研究宿迁市第三产业和就业之间关系时采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是EG两步法。
EG检验:
EG检主要是检验变量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主要思想是对变量进行一阶或多阶差分,然后对差分后的变量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和残差方程,计算得出残差,如果残差是平稳的,则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按照这一思想,EG检验为两步:
第一步:建立两个序列的协整回归,用最小二乘法利用变量序列 , 的观测数据估计 、 ,得出残差序列 ;
第二步: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表明变量间是协整的;反之,则不存在协整关系[17]。
2.2.3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模型表示的是变量间的产期关系,而误差修正模型表示的是变量间的短期关系。
研究表明两个变量间如果是协整的,那么可以找到误差修正模型来表达变量间的短期波动情况。两变量的两重修正模型可以表示为:
滞后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