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分析的核心城综合竞争力研究【字数:14261】

21世纪以来,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变为以城市综合实力为主导的城市间的竞争。同时,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增长极,使得各国越发关注城市在国际竞争中所起的作用,努力采取措施以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来应对全球化浪潮和日益复杂的商业贸易关系,增加国家综合实力。本文详细阐述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具体内涵,以浙江省为例,以其11个核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对比研究为基础,从经济、科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开放程度等五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浙江省内各核心城市进行分析研究,参照各城市不同发展特点,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目录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3 研究思路 3
2.浙江省核心城市的现状分析 4
2.1 浙江省内整体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4
2.2 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4
2.3 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5
2.4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5
3.城市综合竞争力概述及体系构建 7
3.1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具体含义 7
3.2 评价体系的构建标准 7
3.3 城市综合竞争力理论评价基础 8
3.3.1 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系统的重要性 8
3.3.2 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8
4.浙江核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9
4.1 建立浙江省内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9
4.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9
4.1.2 综合竞争力指标的选取 9
4.2 因子分析法的过程与结论 10
4.2.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0
4.2.2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因子提取 11
4.2.3 因子分析结果与解释 12
4.3 聚类分析法的过程与结论 17
4.3.1聚类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7
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2聚类分析法的结论 17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8
5.1 研究结论 18
5.2 政策建议 18
5.2.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8
5.2.2推动各城市间的优势互补 18
5.2.3加强城市合作 19
5.2.4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与此同时,人类进入了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时期,随之而来的便是竞争全球化,这不仅代表着各国间竞争程度将愈加激烈,竞争范围将不断延伸,同时还意味着竞争方式将更加复杂且竞争主体也将更加多样。
众所周知,城市竞争由来已久,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突飞猛进,各国经济出现井喷式增长,同时由于城市间的竞争,不同城市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虽然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主体是企业,但是城市(或地区)已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因为不同位置的城市(或地区)有着不同的地理优势,这就诱导着经济活动以产业或是产业群的形式向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空间聚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加剧了各城市间的竞争。
单就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来说,区域以城市为核心,因此,区域竞争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城市竞争,即城市的发展潜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近年来,世界城市体系开始形成,并逐渐扩大、调整,因此,城市发展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
1.1.2 研究意义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时代中,竞争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国家与企业,同时还将囊括城市、地区、各机构组织及能力杰出的个人,这也从侧面烘托出未来竞争的激烈与复杂程度之深。因此,对于竞争主体的研究,对分析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与发展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且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经济发展状况,梳理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对未来发展做出合理预判。
世界公认的第六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国家竞争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节节攀升,核心地区的16个城市中有四个都挤进了2016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的前十,在经济发展中为全国城市起了领头羊的作用,更促进了国家城市间的良性竞争。遗憾的是,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城市间的差异却依然存在,不容小觑。虽然东南地区内部的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有所减小,但是具体城市差异却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对城市间综合竞争力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1.2 文献综述
而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在全球经济联系中所起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因此,城市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城市综合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上,张海森(2014)将南京的综合竞争力与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城市相比,发现南京整体经济实力略显落后,其综合竞争力与自身资源地位不相适应,但教育、科研实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因此需要重点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化升级,加强城市开发程度,增强区域合作[1]。刘国静、王静(2014)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为样本,选取2012年的城市数据,以经济效益、社科教发展情况、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自然环境保护这四个方面为基础,建立关于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数据,研究发现各市综合竞争力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要特别重视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2]。
而张恒、崔俊福、陈金伟(2015)强调副省级城市在各区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从“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化”四个维度,用因子分析法探索城市发展的重点,发现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不仅需要保障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加强教育,并且推动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产业竞争力[3]。王炎垚、王国梁(2015)以主成分分析法为基础,主要研究影响20032012年山西省地级市发展的具体因素,发现城市规模与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效益、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质量、产业结构改革、居民生活质量等因素是山西省城市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影响要素[4]。韩文琰(2015)在新经济背景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探讨各类城市的竞争力来源与表现,把新资本将逐渐成为各国城市竞争的新型引擎作为主要切入点,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构建基于新资源基础上的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模型与评估模型[5]。
吴世昌(2016)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6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以2014年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要全面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需要充分发挥区域次中心城市功能,挖掘其潜能,实现长三角各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加快优化改进产业结构[6]。靳晓婷(2016)以河南省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将样本城市以竞争力强弱为划分标准,具体分为:弱竞争力、竞争力一般、较强竞争力和强竞争力等四类[7]。李泉、张佳丽(2016)以提升旅游竞争力为切入点,运用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发现西北地区的城市必须以差异化功能为定位,通过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同维度和优化发展全产业链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8]。彭迪云,肖茹静,汪佳,颜明杰(2016)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内部的各城市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因此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的全流域现代化市场体系,并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3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