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个中心城的经济发展效率研究【字数:10086】

中心城市是国家的中流砥柱,通过辐射效应推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无论是对中心城市本身还是其他城市的发展都显得意义非凡。本文选取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三个投入指标和三个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算出2017年各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结果显示经济的发展效率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自身的发展水平,还取决于资源的组合投资利用。在非DEA有效的城市中,华东和西北地区,都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投入规模较小。而西南地区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投入规模过大。在此基础上,结合人文历史、自然地理、投资经济等条件,提出促进各个城市经济效率发展的建议。
目录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研究文献综述 1
1.2.1 关于中心城市影响的研究 1
1.2.2 经济发展效率研究 2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3
1.3.1 研究思路 3
1.3.2 研究内容 3
2.我国35个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特征 4
2.1 城市划分 4
2.2 投入现状分析 4
2.3 产出现状分析 7
3.我国35个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比较研究 10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10
3.2 经济发展效率分析 10
3.2.1效率分析 11
3.2.2规模收益分析 12
4.结论与政策建议 14
4.1 结论 14
4.2 政策建议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9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以近10%的速度迅速增长。这种增长必然具有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大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随着我国要素成本的增加、出口基数的上升以及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往出口的快速增长已无法持续,必须更多地依靠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需。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实体经济内部存在严重失衡,部分行业金融风险增加,整体的经济发展效率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群在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群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在促进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国内外中心城市的大量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起着聚集、辐射和示范三种重要作用。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如何能够切实有效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从而推动周边经济效率的发展,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1.2 研究意义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中心城市引领着周边城市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认识、了解、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是当前和今后时期我国发展经济的大逻辑,因此,对35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研究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为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提高发展效率提供实例依据,对促进经济发展效率提供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研究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以“全国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效率”展开的研究不多,目前相关文献多从“中心城市辐射影响力分析、某省地级市经济效率评价”等方面进行的讨论。
1.2.1 关于中心城市影响的研究
中心城市的概念是从国家层面所阐述的,主要集中了城市在人口、资源、空间和政策上的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引领着周边城市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步加强对中心城市影响的研究。
姚华松[1](2009)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五大关系中,着力强调了中心城市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综合服务这四大功能,认为中心城市起着衔接国家其他城市和地区与世界连接的桥梁、纽带作用。刘林,崔鹏[2](201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进行分析,认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服务能力、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田美玲[3](2014)通过分析,认为中心城市在经济集聚、空间辐射、对外开放、文化创新、管理服务、保护生态等功能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具有国内与国际的双重使命。国内学者卢小丽、周兵、任政亮[4](2018)采用熵值法计算各城市的经济集聚度,认为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具有明显的经济集聚现象, 其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中心城市对内有着引领、辐射、集散等功能,对外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它的发展将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水平的差距。
1.2.2 经济发展效率研究
经济发展效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成本的基础上所能取得的经济收益,包括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两部分,是在诸多变量中寻找均衡,使经济效率达到最大化。在浏览文献过程中发现,数据包络分析是测算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方法,被学者们广泛应用。2015年,孙红兵[5]等人借助DEA方法分析云南16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效率,得出了促进和阻碍该地区经济发展效率的因素。2016年,李蝶[6]等人基于DEA模型对中国省域低碳经济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中国区域低碳经济效率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省市效率低下的原因。2017年,鹏丽花[7]等人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将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要使经济效率提高,主要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政府职能的观点。2018年,邹晨[8]等人以江苏省为例,应用DEA模型分析了江苏省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效率,指出目前各市县经济发展效率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宝贵建议。
与此同时国内有很多学者对于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张贤坤[9](2016)以安徽省为例,利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建立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研究发现初始情况、劳动力、人力资本以及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效率有较大影响。茶洪旺[10]等人(2018)基于中介传导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和演进高级化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而且前者的促进作用大于后者。冷惠君[11](2018)通过模型设定与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化通过促进产业集聚、财政支出扩张和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效率。袁雪晴[12](2018)着眼于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效率影响,矿产资源与TFP呈倒U型曲线关系,提出提高人力资本投入、政府制定合理有效政策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10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