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水平统计分析【字数:9644】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逐渐上升,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业逐步向工业转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国家不仅仅只注重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更多的是考虑人民生活方式水平、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在江苏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分析影响城镇化的决定性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首先,阐述城镇化相关理论基础,比较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其次,以江苏省为例,分析城镇化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将江苏省与全国发展水平进行对比,然后分析三个产业增加值进行纵向比较,得出相关启示。再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城镇化各项指标权重,比较江苏省各市城镇化发展差异程度和排名情况,分析出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最后,针对上述评价结果,提出有利于协调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等对策建议。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
1.2.1国外研究综述 1
1.2.2国内研究综述 2
1.2.3评价研究体系 2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2
1.3.1研究内容 2
1.3.2研究方法 4
2.城镇化相关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5
2.1相关概念 5
2.1.1城镇化内涵 5
2.1.2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比较 5
2.1.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5
2.2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5
3. 江苏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
3.1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9
3.2选取评价指标 9
3.3确定权重的方法 10
3.3.1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10
3.3.2层次分析法步骤 10
4.江苏省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 13
4.1实证分析 13
4.2评价结果及分析 14
5.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优化策略 18
5.1坚持点面结合、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乡统筹 18
5.2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区域创新发展 18
5.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 18
5.4健全公共设施建设 19
6.结论与启示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附录 23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综合竞争力遥遥领先。十八大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江苏作为全国首批城镇化试点省份,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优异成绩。从2000年到2017年,江苏省城镇化率从50.5%增长到68.8%,城镇化人口逐步增加且增长趋势趋于稳定。城镇化水平在人口、经济和地域空间等方面得到改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谐进步。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意义,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江苏省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以小见大,点面结合,逐步拓展到全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进程。在研究过程中,对江苏省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既引导全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又加强了城乡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
(2)实践意义
江苏省城镇化的日益完善,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空间区域结构。但在城镇化率稳步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城镇化使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市发展不均衡,农村资源流失,城市治理模式不完善等多方面问题,在带来优势条件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对江苏省城镇化的研究,可以深刻认识到目前存在的缺陷,并深入探究以寻求更加合理完善的方法解决当前问题,基于整体布局,分析问题产生原因,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中提出相关建议。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外城市化逐渐呈现多元化。McGee Julius Alexander(2017)基于PraisWinsten回归模型研究了19602013年具有大量贫民窟国家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率关联较小[1]。Morozov Petr Victorovich(2018)研究了城市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人口过剩、环境污染、就业结构的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压力因素,现代城市化对俄罗斯人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2]。Zouhair Mrabet(2019)采用异质面板技术即增强平均群,研究19802014年期间,城市化和其他决定因素对不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城市化率上升1%,不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上升0.72%[3]。
1.2.2国内研究综述
陆田(2008)使用耦合分析法得出江浙沪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并通过资源承载力方法分析伴随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4]。吴雄周(2010)对湖南省农村构建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因子进行赋权分析城乡协调度[5]。李标(2014)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中国集约型城镇化呈现出不协调趋势,并提出综合发展的建议[6]。马艳梅(2015)使用熵值法对长三角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测度,再通过象限图法评价各地区可持续性,最后通过综合得分分析其原因[7]。蒋丽(2017)基于多层模型研究表明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提升居民分配公平的认知,从而提高居民幸福感[8]。林文棋(2018)采取有序逻辑回归对中国城镇化进行差异分析,并用多元回归对差异因素产生的作用进行研究[9]。王彦霞(2019)运用模糊评价法计算浙江省各县的城镇化水平,并使用系统聚类法得出浙江省总体水平属于“倒三角”形式[10]。
1.2.3评价研究体系
国内文献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对城镇化概念进行了表述,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其推进情况。其二,对城镇化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评述,主要包括: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主要是构建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进行客观比较。主成分分析法对城镇化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对影响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多项指标进行选择。层次分析法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计算各指标权重,研究发展质量的差异。其三,提出了城镇化发展水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城镇化过程中杂而不精的现象普遍存在,整体协调性不高,城镇化质量偏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1.html

好棒文